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洁 《湖湘论坛》2002,15(6):25-26
道德法律化是法律获得持久精神动力支持、实现法治的基本要件之一。欧美法治国家普遍将国家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道德范畴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应该肯定这种道德法律化对西方法治社会的形成起到的积极作用。我国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法德兼治的治国方略之后,已将道德放到与法律同样的高度,期待通过对道德的强化来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这是我国道德法律化的重要体现。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或者说,中国有自己的特殊性,我们当前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公民对法、法律和法治的信念,只有法律得到普遍遵守,道德法律化才有实…  相似文献   

2.
美德缘何不能法律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美德不能法律化已是学界关于道德法律化限度研究得出的共识之一,然而这一结论的得出仍需进行系统深入的论证。美德之所以不能法律化:从理论上看,是因为美德和法律之间在价值追求、人性假设、效力范围和实现方式上存在着内在冲突。从实践上看,美德法律化会造成混乱法律与道德的区分;会造成社会良知的缺失;会导致司法成本的提高;会致使社会和个人"痛苦"的另类移转。美德不能法律化的启示在于:一个和谐的社会应正确对待法律与美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道德诉求法律化并非解决道德困局的真正出路.法律同样面临而且正在面临其不可避免的困境.法律的实效不容乐观.不加区别的道德法律化,不仅不利于刚刚起步的中国法治建设,而且可能有损于道德自身的社会调整,还可能构成对人本质中自由主义部分的侵害.不是说道德绝对的不可以法律化,而是要看到道德法律化的前提与必要的条件,要谨慎于道德法律化的限度.用一种理性的,而非常识的视角,看待并回应公众的道德诉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国家立法.  相似文献   

4.
~~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及其现代化@史广全$黑龙江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北京100872~~~~~~  相似文献   

5.
道德法律化:当前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道德状况出现了紊乱和“滑坡”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道德规范的软约束机制造成的。因此,章从道德与法律的内在规律出发,结合道德法律化的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指出道德法律化是当前强化道德软约束,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徐启斌  程宏燕 《求索》2005,(5):108-110
公民道德建设法律化制度化包括为道德建设立法和引德入法两方面含义。道德与法律的差异决定公民道德建设法制化的必要性,道德与法律的共同点提供了公民道德建设法制化的可能性。公民道德建设法律化制度化不仅有助于道德功能的有效发挥,而且有利于法律、制度本身的完善、优化和发展。公民道德建设法律化制度化影响面广,具体运作需积极、慎重。  相似文献   

7.
道德法律化的目的是提升民众的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就目前"见危不救"行为时有发生且常导致本可避免的灾难而言,道德的约束力已明显不足,以法律手段对此类行为进行规制十分必要."见危不救罪"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刑罚的反向激发功能采强化与弘扬道德,是道德法律化的结果.这种法律规制要求明确"见危不救罪"的构成要件,严格限制其适用范围,以防止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害.  相似文献   

8.
吴琨 《传承》2008,(6):118-119
针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水平整体滑坡的现状,使道德法律化又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依靠法律加强道德的强制作用成为提高目前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从道德法律化的历史分析、可行性、现实价值及对道德建设的启示四个方面探讨了道德法律化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9.
当今,法律可否用以辅助道德实施以再造新的道德风貌,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议题。事实上,在古代社会,运用法律促使道德实施行为已是一种客观存在,所谓“仁义礼乐皆出于法。”(《管子·任法》)不过,由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法”可分为法、律、令三类:“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管子·七臣七主》)这样,以“法”辅“德”的方式亦就呈现多样化。一 道德法律化。是指把德目写进法律条文,用法律形式迫使人们去践履。在中国古代,将道德法律化,以强化人们对道德的自觉,这在许多…  相似文献   

10.
李广义 《桂海论丛》2011,27(2):42-45
有学者撰文对环境伦理学进行批判,指出它是浪漫主义、西方主义、虚无主义的化身;在法学界,其"真理化"倾向比较严重,使环境法学者脱离社会现实,不利于中国环境法律建构与环保实践。笔者认为环境伦理学并没有"真理化"的自我标榜,其本身具有存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在论证逻辑方面,"自然主义谬误"问题的消解补充了其逻辑缺陷;在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日益凸出的背景下,环境伦理学促进了环境法学由"浅绿色"到"深绿色"的转变。同时,在环保实践方面使人们学会了"伦理生存"。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水平整体滑坡的现状,使道德法律化又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依靠法律加强道德的强制作用成为提高目前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从道德法律化的历史分析、可行性、现实价值及对道德建设的启示四个方面探讨了道德法律化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林 《传承》2011,(17):84-85
针对近期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解释(三)》第二条伦理缺失的表现,提出法律是道德底线的化身,如果将道德问题过分法律化,就是强制人们遵守道德规范,这有违常理和传统做法;立法惩治第三者,要区分情况进行。  相似文献   

13.
论道德的法律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在人们的观念中,道德和法律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本文所要阐明的是,法律正是道德进化的产物,是一种完善的道德,从历史的发展趋势看,道德都可以实现法律化的转变,而且必将实现这一转变,最终使法律包容道德。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就其内容而言,法律与...  相似文献   

14.
道德建设的推进应以法治来支撑 ,它不仅是立法环节以法律的技术性吸收和确认道德标准 ,即通过道德法律化去实现道德的追求 ,而且是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及法律宣传教育等多个渠道即法治的全过程深刻的阐扬法治意识 ,以促进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万光侠 《长白学刊》2001,3(1):42-45
法律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法律化现代化最需要解决的是中国法律化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法律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法律化现代化与西方法律化的关系之两大问题。我们必须在扬弃中国传统法律化和借鉴西方法律化的基础上,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化。  相似文献   

16.
祭祀公业作为台湾地区特有的民事习惯和制度构建,因其研究样本的唯一性和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的适应性,可谓是法制现代化过程中考察中国传统习惯变迁的"活化石"。其一波三折的法律化进程以及在法律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主要争议,如存废之争、性质之争、继承资格之争,对于大陆现有因"祭祀文化"兴起而产生之相关法律问题的解决和今后民事习惯的立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德法合治是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的治理模式,从西周时期到清朝末年,大体经历了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德礼为本、刑罚为用"三个发展阶段。法律安定天下,道德滋润人心,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法治中国建设要汲取传统法律文化的养分,德法结合必须渗透到法治各个环节:在法律制定层面,立法要体现道德的价值取向,用法律规范重要领域的道德,用道德改良背离情理的法律;在法律实施层面,禁止任何人从失德行为中获得不当利益,禁止符合道德的行为承受不利后果;在法律遵守层面,用法治教育助推道德素养的提升,用道德建设促进民众守法意识。  相似文献   

18.
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大局下,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道德约束体系。在我们正视法与道德两者之间的区别时,我们决不能囿于这种差别,过于受到这种差别的限制,要达到法律道德化和道德法律化的快速流动,模糊法与道德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19.
尽管中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业已建成,但西方法治的横移所带来的困境却是显而易见的。司法过程中专业的法律决断与民众的道德期待之间的矛盾便是西方法律模式硬移植而产生的"水土不服"。正如萨维尼所言,法律是民族的共同意识,中国传统的中庸文化影响深远,将传统的壳注入现代化的内容,对于有效化解专业的法律决断与民众的道德期待的矛盾具有指向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法治中国的建设离不开法律化、制度化的程序保证,而法律化、制度化的体系的建立,又离不开精神与信仰的引导。健全的法律体系是筑起法治大厦的外部条件,而能够让公众形成普遍的法律信仰则是其内部条件。法律信仰为法治中国提供精神支撑、意识基础和信念鼓舞,然而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法律工作者法律信仰薄弱、法律程序冗杂等因素影响,使得当前我国法律信仰缺失。对此,可以从提高公民法律认同感、提高权利意识、增强法律法律工作者的法律信仰、通过多种媒体进行舆论宣传和指导等方面来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