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较法视野中的行政诉讼调解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跃 《求索》2008,(7):129-13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规定,除行政侵权赔偿诉讼以外,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但反观我国审判实践,禁止调解在“案外和解”中被悄然规避。自行政审判以来,行政案件撤诉率长期居高不下已是不争的事实,非正常撤诉的现状为行政诉讼立法所始料不及。审判实践中,大量行政案件是原被告在法院的默许甚至动员下通过“庭前调解”协商解决的,只是最后以撤诉的合法形式来掩盖“案外和解”。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ADR的国际惯例也使我们有必要对“公权不可处分”的理论重新审视。“案外和解”这种“异化”了的纠纷解决方式日益增多,且为原被告及法院所接受。调解的“现实需要”,也从另一角度反映了禁止调解制度的现实失落。  相似文献   

2.
<正>从全国范围来看,行政诉讼撤诉率极高,这与法院大量运用和解方式处理行政诉讼案件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笔者认为,法院主动提出和解行政诉讼案件很有必要。行政诉讼案件中和解不等于调解。根据诉讼理论,调解与和解是两种不同的制度。调解主要是民事诉讼中的制度,是在法院主导下,当事人双方就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自愿协商,解决纠纷的活动。法官主宰、控制和支配  相似文献   

3.
张运萍 《前沿》2009,(1):153-155
我国最新的司法解释确立了行政诉讼和解制度并且规定了和解的法律要件,对行政诉讼实践中广泛存在的和解行为进行正式的法律规制。然而,现行行政诉讼和解制度仍然存在体制上的缺陷,需要构建科学的行政诉讼和解机制以便公正、高效地化解行政纠纷。  相似文献   

4.
王晓艳  何风菊 《前沿》2006,(12):103-104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是行政诉讼特有的制度设置,这是因为行政诉讼法强调“公权不可处分”,但这一规定既不利于司法实践中关于行政纠纷的处理,也不符合处理WTO规则纠纷的要求,因此只有在行政审判中确立调解制度,才能使行政诉讼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正>虽然法律规定行政诉讼案件不适用调解,但"和解"不同于"调解"。笔者认为,只要把握好"度",法院主动提出和解行政争议未尝不可。"和解"不同于"调解"。"和解"是指诉讼当事人之间为处理和结束诉讼而达成的解决争议问题的妥协或协议;也指当事人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就已经发生的争议进行协商并达成协议,自行解决争议的一  相似文献   

6.
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诉讼案件除行政赔偿外不适用调解。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规定已不能满足行政诉讼实务的需要。人民法院解决行政纠纷时变通进行和解、协调工作,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也暴露了缺少调解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随着《行政诉讼法》修改纳入人大议程,通过修订现行行政诉讼法进行尝试和探索,待时机成熟再订立单行法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行政法治实践中,一种体现“公私合作治理”的行政和解制度正在生成。无论是处于横轴的具体执法领域,还是处于纵轴的执法、复议和诉讼过程,和解的基因都深深嵌入到各行政领域中。行政和解的兴起彰显从公权力不得处分到行政和解权、从权益保护到纠纷解决、从管制行政到合作行政的法理意蕴。行政和解具有协商、高效的优势,但欠缺制度上的稳定性及清晰性,实践中行政和解面临法律依据缺乏、适用范围不清、和解程序匮乏的多重困境。因此,行政和解必须实现法治化,需要对行政和解中的调查活动、协商活动、决定活动等过程予以通盘考察,在此基础上,通过明确行政和解的性质、适用范围以及适用程序等方面的努力,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行政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8.
关于建构我国行政诉讼中调解制度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行政诉讼中的调解制度是对行政诉讼法进行修改的重要课题之一,对制度的设计者来说,建立完备的行政纠纷解决方式的体系,是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为制度的使用者考量,也应建立多种纠纷解决方式,从而落实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本文试图就调解合意的达成;调解原则之确立等四个在调解制度建构中比较重要的问题进行一番理论探讨,以期对新制度的建构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刑事和解是一项以当事人为中心,允许当事人在法律的严格规范下自我救济的刑事司法制度。刑事和解扭转了被害人在刑事司法程序中有名无实的尴尬局面,为化解纠纷提供了更为有效的解决途径,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刑事和解的基本制度,但相关配套措施仍待完善。  相似文献   

10.
田宪刚 《前沿》2010,(8):108-110
和解符合我国的传统文化观,新时期结合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在行政审判实践中出现的高撤诉率,行政诉讼中行政诉讼和解制度必将在审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行政诉讼和解制度对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12年新刑诉法规定了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和解制度是一种新型的利益争端解决方式,通过自愿平等协商的方式解决纠纷,标志着刑罚权由国家独占向非国家化的过渡,使传统刑事司法模式下被害人与加害人紧张的敌对状态得到缓解,有利于纠纷的彻底解决以及社会关系的恢复。我国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对公诉案件和解的适用范围、程序和方式、和解协议的效力等问题做出了规定,但很多具体制度和细节还有待完善。对当事人和解制度的概念、适用范围、程序启动、法律效力以及检察机关在当事人和解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各种社会纠纷中,当事人选择和解、调解等非诉讼方式解决,有助于实现社会良序发展和纠纷解决机制的系统化和有机融合。非诉讼作为诉讼的有益补充,可以公平高效地解决特定纠纷。  相似文献   

13.
行政诉讼功能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诉讼功能是设定行政诉讼目的的客观依据,对行政诉讼功能的认识过程也是对行政诉讼本质的认识。行政诉讼的主要功能是:行政纠纷解决功能;行政相对人权利保护功能;权力制衡功能;政策形成功能。  相似文献   

14.
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完成管理手段和方式上的创新,调动其它部门和机制潜力,运用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达到案结事了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为此,公安机关应当充分发挥当事人自行和解、行政调解、行政复议、信访等机制在解决纠纷中的功能,把公安机关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与人民调解组织和司法调解机制有效对接,进一步完善“大调解”机制,并实现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与诉讼机制之间的对接。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公域治理模式的转型,行政和解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行政争议解决机制。对行政和解概念的界定,应当以行政争议为参照物,既包括行政过程中的和解也包括行政诉讼过程中的和解。就其性质而言,行政和解必须以双方的平等自愿为基础,其本质上是行政法上的一种契约行为。另一方面,由于行政和解涉及到公权力的处分,因此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必须受到严格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杜云 《公民导刊》2013,(8):45-45
<正>依据《行政诉讼法》规定,笔者认为,法院在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普遍运用协调、和解方式解决行政争议不妥,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合法性审查原则相违背,也与行政诉讼的功能与作用不完全相符。某县公安局对王某等人的治安处罚决定属具体行政行为,这个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不能以"和解"来断定,必须经过法院审查,要么合法,要么不合法,没有和解的余地!  相似文献   

17.
当前的人工生殖纠纷解决方式包括诉讼和和解两大类型,但都存在种种问题。在我国,构建人工生殖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应树立以诉讼为最后保障的新型纠纷解决观念,完善当事人协商和解制度,并建立人工生殖纠纷人民调解制度。另外,还须尽快制定和完善我国人工生殖相关立法,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人工生殖纠纷解决机制的先进经验,实现各种解决机制之间的相互衔接和良性互动,努力协调人工生殖纠纷中伦理和法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朱文林  张锐 《人民论坛》2010,(11):88-89
行政诉讼协调和解机制由于具有纠纷化解功能、与民生保障联系密切、能展现开放合作精神而备受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为进一步优化行政诉讼协调和解机制,应修改《行政诉讼法》、确立协调和解制度,明确自愿合法为协调和解基本原则,合理设置协调和解范围,完善协调和解程序规则。  相似文献   

19.
面对行政案件申诉上访难题,应当从优化行政诉讼制度、灵活运用司法政策、还原行政诉讼制度的运行空间等方面强化行政诉讼纠纷解决功能。  相似文献   

20.
吴亚娥 《人民论坛》2012,(35):120-121
构建和谐社会决定了家人、邻里、劳资或者具有长期合作关系,契约关系的当事人之间纠纷解决。首先应当考虑社会效益的价值追求,以真正化解矛盾和纠纷。人民法院通过简易陪审团审理或早期中立评估模式促成当事人和解,使当事人关系恢复如初,追求"恢复性正义",实现民事诉讼的社会效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