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对消费主义的迷醉构成了现代性发展理念的灵魂。由消费主义所制导的发展观,在逻辑与现实中必然造成人与自然的对峙,并进而导致严重的社会异化和生态环境的危机。环境法走出了消费主义的狭隘伦理观,将和谐理念贯穿于整个法律规范之中,它是站在和谐的角度上反对消费主义。环境法坚持和主导的发展观是协调共生的和谐发展理念,是一种能够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重价值维度的和谐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的超越,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内部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既突出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动性,又尊重自然界的先在性,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人本学思想。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重在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和协调发展,以及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工业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终结了人类物质匮乏的时代,但环境问题却成了它的副产品,生态出现严重危机。究其根源,主要是发展的价值理念——人类中心主义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毕生关注人的生存问题,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哲学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践行科学发展观是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马宁  张丽娜 《法制与社会》2012,(24):267-268
技术价值观指的是人们对技术价值的看法,概括技术价值本质,以及实践中形成的对技术价值的认识,它影响着技术价值观的发展.人类把技术当作掠夺自然、获得财富的手段和工具,技术为人类财富积累提供了条件,并发展出功团结合利主义的技术价值观.它是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结合的产物,注重经济价值、人类价值、工具理性,忽视技术价值多样性、自然价值及价值理性.虽然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技术进步,但同时却消解了人的主体性,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导致人自身价值的迷失.  相似文献   

5.
ChatGPT的出现标志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语义理解和知识创造上逐渐向类似人类的方向进化。通过ChatGPT的知识代理式协助,人类开启了与客观知识世界间的双向交互,这虽然增强了知识获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但也带来了工具性的技术滥用风险和内因性的数据安全风险。这两类风险加剧了虚假信息传播、犯罪方法传授、用户数据泄露等危害行为的异化,对传统事后回应型治理模式提出挑战。对此,犯罪治理应围绕技术加速迭代与治理资源不足间的显性矛盾,以及平台权力扩张与监管力量失衡间的隐性矛盾,从“看门人义务”的体系性完善和数据安全监管义务的实质性强化出发,将立法导向内嵌于技术理性之中,探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初萌 《科技与法律》2013,(1):38-46,66
技术理性的本质在于技术产生、发展与运用过程中的价值缺位,即立法没有完成平衡各利益集团主张的任务。版权法的新古典主义经济进路在理论基础层面反映出版权法的价值缺位。版权扩张中,技术措施权、P2P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认定以及网络时代的私人复制问题是三个与网络发展有关的侧面,亦体现出技术理性对版权法的平衡原则及公众自由的侵蚀。基于哈贝马斯教授的商谈民主视角,就能找到使版权法回归其价值取向的民主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的生态伦理学研究中,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围绕着“人与自然之间是否存在伦理关系”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的一个误区是无不将自然理解为自然物,结果造成了生态伦理的形而上学危机。自然或自然界并不仅仅是自然物,它还是对象性的人,是人本身。据此,人与自然之间必然存在直接的伦理关系。此伦理关系表现为:人自身的异化必然导致人对自然恶和自然对人恶;扬弃自我异化,人与自然界完成本质统一,自然界便成为人的自然界,人亦成为自然界的守护神。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类生产活动基础的技术,一开始在满足人类物质需要方面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随着发达工业社会的到来,技术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消费被异化了。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在其《单向度的人》中对发达的工业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本丈对其批判的精神重新展开讨论,以求进一步认识技术与消费在工业社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价值诉求,而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自身思想变革的重要环节。该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片面发展和价值贬值的多重表现和内在根源,其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包括人的价值、人的需要、人的解放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框架。正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价值诉求出发,马克思揭示了扬弃人的自我异化的人学主旨,即超越人的工具理性、从人的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的人学价值。而在当代中国,这也正是理解和汲取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人学价值的意义所在,即增强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自觉性,尊重劳动与劳动者以及创造劳动者价值实现的生产劳动与生活环境,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奠定坚实的人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柯萌 《法制与经济》2009,(16):133-134
马尔库塞的《单面人》一书对发达工业社会做了尖锐而独特的批判。他的“单面性”理论揭示了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的异化状态,指出现代社会的人们,由于受到技术理性的规训和压制,丧失了对社会的批判和否定意识,从而陷入了只有肯定性一面的单面性中。  相似文献   

11.
技术理性思维方式对人类社会进行规划和设计,给人类带来的结果不仅是人类个体价值受到压抑,而且压抑了个体的道德中对他者负责的伦理意识,人类社会政治越来越依靠科学化和程序好的方式来管理。因此,我们需要抛除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就是社会的发展,丰裕的物质增长就会带来民主和社会的想法,寻求人类对社会主体的关注度,构建公民本位生存模式,回归人类政治生活世界的本真向度。  相似文献   

12.
于翠英 《法制与社会》2016,(5):267-268,294
生态文明是文明发展中的一种更高级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它的本质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其自身的和谐,进而实现人类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与技术等多种要素的可持续发展,有其优质属性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简论教育异化下教师幸福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青 《法制与社会》2010,(9):189-190
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教育发展下所产生的教育异化导致了教师幸福的缺失。本文从教育与教育目的异化,教育与教育价值、人的生命价值异化两个维度阐述了教育异化下教师幸福缺失的原因与表现。文中指出构建社会基础、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是应对教育异化下教师幸福缺失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4.
对当前我国刑罚适用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诉讼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出现,结束了在此之前人类社会为解决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社会冲突付出巨大、高昂代价的局面。这是人类向文明社会发展的里程碑,也是人类社会走向民主、法治,寻求公平、正义的现代社会的必经之道。因此,诉讼活动对其自身价值的合理取向是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但是,很遗憾,对诉讼活动合理的价值取向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无论是社会学界还是法学界、司法界,都研究得不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完善,人类社会活动的价值取向竞争日益增强,诉讼活动的价值取向问题…  相似文献   

15.
赵艺雯 《法制与社会》2011,(35):198-198
我们当代遭遇的生态危机实质是人类文化的危机,“人类中心论”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构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人与自然之间是自然性质的对象性关系也是社会性质的对象性。在这种理论基础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的实质是社会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马尔库塞的《单面人》一书对发达工业社会做了尖锐而独特的批判。他的"单面性"理论揭示了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的异化状态,指出现代社会的人们,由于受到技术理性的规训和压制,丧失了对社会的批判和否定意识,从而陷入了只有肯定性一面的单面性中。  相似文献   

17.
我们承认技术的发现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是技术的发现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人的自由,因而出现了人的异化。人在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异化现象——确定人的主体地位,本文认为应倡导"以人为本",重视精神生活,明确表明技术是唯一能够解放人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强音.我们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优势的生态文明,人就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丧失了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与理想危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可持续发展,而发展的可持续性必然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生态的和谐共生上.生态,既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要义,也是检阅科学发展的刚性试纸.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恢复了人作为发展目的的本来涵义,强调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以人为本主张在尊重生产规律的前提下发展生产,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在此基础上,以人为本反映了实践活动中人作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涵盖了社会发展的真理与价值双重尺度,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民法上物的扩展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中物的范围与人类的进步有着一致的步伐。远古原始社会是一个神圣的社会 ,自然宇宙的一切无不具有神圣的性质。人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有节制地利用自然 ,能被用来满足人类需要的自然之物极其有限。在基督教的观念中 ,大地万物包括人皆为上帝所创造 ,人类未敢洞悉其秘密 ,人类生活于大地、节制地利用大地万物是为了向万能的上帝负责 ,希望能进入彼岸世界。市民社会的发展破除了自然宇宙的神圣 ,解放了人的观念和欲望 ,而科技理性则使人类获得了控制、利用自然的力量。张狂的观念与科技理性携手 ,使人类认为 ,自己不仅可以、并且能够认识自然宇宙中的一切 ,造福人类 ,从而大踏步地开始了对自然宇宙和人自身的物化进程。于是 ,民法上物的观念也随之不断地扩张 ,从地表至地心、从江河湖海至日月星辰、从树木草芥至雷电风雨、从猛禽野兽至人 ,无一不可以成为物。人类控制自然、改造自然 ,人类研究、解剖自身 ,给人类带来了福祉 ,可其负面效果也是灾难性的。人在物化自然的同时 ,破坏了自然 ,使人类因此丧失了存在的根基 ;人在研究、解剖自身生命奥秘的同时物化了自身 ,导致了人的异化。这就是市民社会中的人所面临的两难结局 ,因此民法上物的范围充分扩张 ,其结果是人的升华 ,抑或是人的堕落、异化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