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沉默权制度是一项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最基本权利的制度,受到各国青睐.同时它作为一种制衡司法机关的手段,同司法侦查对立.因此,只有立足于我国的法治实况,客观准确地剖析沉默权制度,理性全面地审视我国的“本土资源”,才能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沉默权制度,从而追求更高的效率正义与实质正义之间最佳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2.
英国是沉默权制度的起源地,李尔本案件是其建立的标志,在随后的发展中,美国法院确立了“米兰达规则”,将沉默权推上了顶峰,它体现了对被告人人格和尊严的尊重,同时也是刑事诉讼控辩平衡原则的体现。所以可以说英美法系是沉默权的发起者。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在英国法的影响下,欧洲大陆的很多国家纷纷进行了改革,也开始确立了沉默权。但因为两大法系的诉讼模式不同,其沉默权也有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3.
米兰达规则确立的沉默权制度,是美国刑事诉讼法中嫌疑人享有的一项重要的权利,充分体现了程序正义的价值。该规则的产生是建立在美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司法文明之上并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是美国长期以来坚持程序公正的结果,它是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反对强迫自我归罪"的延伸。  相似文献   

4.
沉默权制度是国际刑事司法准则的重要内容,并逐渐演变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优秀诉讼文化。我国是否应当移植并确立这一制度,引起了学界和司法界的广泛争议。本文介绍了沉默权的由来,并从我国沉默权缺失的原因和现实危害出发,分析了在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要在我国建立完整的刑事诉讼制度,实现刑事诉讼公平公正民主,就必须建立沉默权制度。沉默权被称为反对自我归罪的特权。沉默权是现代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现代刑事司法制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个人利益得到保护、实现刑事司法公正的最低标准。而在国际上,沉默权作为一项基本的准则,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是适应国际发展的要求,也是完善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设立沉默权制度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海波 《政法论丛》2004,4(3):56-59
沉默权问题是一个可能产生多方面效应的比较复杂的问题。学界对于我国应否确立沉默权制度争论较大。本文认为在我国这样一个长期实行职权主义诉讼机制所依存的文化土壤中培育沉默权规则这一新的制度品种 ,必须考虑它的适应能力。本文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参考外国限制沉默权做法 ,对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提出在我国应确立有限沉默权制度 ,并进而提出了有关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米兰达规则是美国警察讯问嫌疑人时的一项重要程序规则,也是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反对强迫自我归罪特权"的延伸适用。米兰达规则的产生对美国司法审判的意义之重大,毋庸置疑。本文通过对米兰达规则的产生,内容,依据,意义等方面的论述,反思该规则与沉默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高健江 《政法学刊》2001,18(4):15-18
当今大多数国家从立法上肯定了被告人的沉默权,同时又作出了适当的限制.尽管赋予被告人沉默权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但沉默权是与刑事诉讼的一系列诉讼原则、规则,诉讼制度、结构和国际标准相一致的.从诉讼目的、道德观念、社会文明等法哲学的角度来看,承认沉默权是社会向前发展的一种必然,但是目前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条件尚未完全具备.  相似文献   

9.
正美国联邦最高法院1966年审理的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Miranda v.Arizona)案件,形成了著名的"米兰达规则",推动了沉默权制度进一步发展。一、"米兰达案"(Miranda v.Arizona)基本案情[1]1963年3月2日,墨西哥裔美籍亚利桑那州青年米兰达(Ernesto Miranda)强行将一名下班回家的18岁女孩劫持上车,并带到郊区强奸。警察依据报案线索找到车主霍夫曼,了解到与霍夫曼同住的米兰达曾有强  相似文献   

10.
所谓沉默权,顾名思义是指不说话的权利。这是当代国际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的权利法则,是许多国家刑事司法中体现人仅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近来,在我国理论界、法律界对我国法律是否引入“沉默权”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和学术争鸣。  相似文献   

11.
赵世禹 《中国司法》2002,(12):32-34
前言关于沉默权制度及其在中国的设立与否,已经有相当时间的争论了。虽然目前众家言辞尚无定论,但这种探讨对中国司法制度的完善是有益的。笔者希望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学习,并结合中国的司法实践,以一种符合中国司法实际情况又有利于完善现存司法制度的角度来借鉴沉默权制度。笔者称此种制度为“有限沉默权制度”。一米兰达规则的制定“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你可以打电话给你的律师或者亲友。”这是许多欧美影视作品中警察拘捕犯罪嫌疑人后所说的第一句话。这些话已经广为熟知,但这些言词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沉默权]不该再沉默关于“沉默权”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敏 《中国律师》2001,(2):20-22
一、实例与假设  让我们先看几个实际的案例。  案例一:2000年4月12日,在从昆明开往北京的61次特快列车上,乘警发觉三名安徽籍旅客有体内藏毒的犯罪嫌疑,其中一名姓韩的40余岁,姓张的不到30岁,另一人姓王,大约35岁上下。乘警随即将这三人带到餐车进行盘问。开始,三人都坚称没有任何违法行为,且表示互不认识。一直僵持了数小时。午夜过后,韩、张二人先后提出要上厕所,在乘警的监视下,陆续从肛门中排出高纯度吗啡各三包,每包的重量约在70克左右,证实了韩、张二人分别体内藏毒200余克。此时,姓王的仍然声称不认识韩、张二人…  相似文献   

13.
沉默权是英美法系国家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它蕴涵了现代诉讼理念中公平、正义的合理内核,并贯穿于整个刑事诉讼活动始终。在我国,鉴于侦查阶段最易侵犯犯罪嫌疑人的人权,在侦查阶段确立沉默权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因此,有必要从沉默权的基本理论入手,在分析侦查阶段确立沉默权的必要性的同时揭示出其局限性,以对我国在侦查阶段确立沉默权进行制度探索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实行沉默权制度以后,在侦查阶段受到冲击最大的措施是侦查讯问。主要表现在侦查讯问过程中的四个环节,即权利告知规则对侦查讯问的制约;预防侵权规则对侦查讯问的制约;律师帮助规则对侦查讯问的制约;侵权救济规则对侦查讯问的制约。侦查实践中,并非所有犯罪嫌疑人都会主张沉默权,沉默权确立后,口供在侦查破案中的作用同样重要。如果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等刑事政策真正体现到刑事诉讼法中,沉默权制度无疑将促进侦查讯问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5.
沉默权是人类诉讼文明的结晶,从其长生以来其在保障被告人权利及维护司法公正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在当今犯罪活动日趋严重的情况框下,这一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对于我国现在是否应该引进这一制度我们应该保持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沉默权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主要对沉默权制度的概念、沉默权的理论基础、我国学者对沉默权的不同观点以及在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18.
论沉默权制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沉默权与不被强迫自证其罪制度的沿革人类社会的司法证明方法 ,经历了神证、人证、物证这三个发展阶段。在以神证为司法证明主要方法的人类社会早期 ,被告人只有按照“神”的旨意进行宣誓和协助“神”调查、证明的义务 ,而不可能有沉默的权利。以人证为主的证明方法取代以神证为主的证明方法后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世界上许多国家如中世纪的欧州大陆国家和封建社会的中国 ,由于视口供为“证据之王” ,“断狱必取输服供词” ,因而被告人也不可能有沉默的权利 ,因为被告人如果想沉默 ,司法官员就会用刑讯的手段逼取口供。正是这种口供主…  相似文献   

19.
戚威 《法制与社会》2011,(25):49+51-49,51
沉默权目前已成为国际人权法中所确认的一项基本人权,同时它也是现代的法治国家建立现代刑事司法制度中的一项特别重要的内容,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能否在刑事诉讼中真正享有辩护权的基础。本文首先分析了刑事诉讼中建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其次从对沉默权制度的限制,让沉默权制度为公民保驾护航,设置沉默制度的保障机制等方面就刑事诉讼中沉默权制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小议沉默权     
本文简要阐述了沉默权的涵义,对现有以口供为中心的侦查模式提出了质疑,对我国实施沉默权制度后将对侦查带来的冲击作了较为充分的展望,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