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上世纪末网络大众化普及开始到现在,我国网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给人们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侵犯人们的权利,而这其中又以隐私权的频繁受侵犯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我国对于隐私权,特别是对网络隐私侵权问题的研究一直缺乏关注,司法实践中更是缺乏技术性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这就要求我们对隐私权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对网络空间中产生的新的侵害隐私的行为加以制约,规定详细的隐私标准,利用技术、法律等各项手段保护脆弱的网络隐私权。本文从隐私权的概念入手,介绍网络隐私权受到侵犯的情况,进而阐述如何进行法律规置。  相似文献   

2.
曹琳 《党史博采》2007,(6):28-29
从上世纪末网络大众化普及开始到现在,我国网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给人们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侵犯人们的权利,而这其中又以隐私权的频繁受侵犯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我国对于隐私权,特别是对网络隐私侵权问题的研究一直缺乏关注,司法实践中更是缺乏技术性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这就要求我们对隐私权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对网络空间中产生的新的侵害隐私的行为加以制约,规定详细的隐私标准,利用技术、法律等各项手段保护脆弱的网络隐私权.本文从隐私权的概念入手,介绍网络隐私权受到侵犯的情况,进而阐述如何进行法律规置.  相似文献   

3.
王郑晨 《世纪桥》2010,(19):50-51
网络知识产权是一种新型的知识产权。侵犯网络知识产权犯罪在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都具有独立的犯罪构成特征。对网络知识产权犯罪,我国刑事法律存在保护的缺陷,缺乏专门规范的立法规范,现行刑法典的保护对象狭窄,罪状设计和刑罚配置不合理,刑事保护力度缺乏,刑事诉讼程序程序设计不合理,基本上采取绝对的公诉制而缺乏自诉程序,刑事诉讼立法没有规定临时措施,不利于保护网络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4.
知识产权能成就一个企业也能毁掉一个企业,以往的涉外知识产权案件中,外国公司当原告、中国企业当被告的多,且外国公司胜诉率高。中国入世后国内企业更要重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同时不去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必须在法律范围内,平衡权利人与公众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即将加入WTO,有必要通过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以适应《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要求,更好地与国际惯例接轨。本文着重介绍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主要内容,探讨了完善计算机网络著作权保护法和专利商标法律制度问题。  相似文献   

6.
商业秘密是一种高经济衍生值的无形资产,是企业获得市场份额的关键,各国纷纷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全面规制商业秘密。在网络环境下,商业秘密呈现出新型的表现形式和侵权行为特点,侵犯网络商业秘密问题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网络商业秘密法律发展历史较短,相关法律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难以对网络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进行有效保护。应针对商业秘密进行单独立法、将网络商业秘密纳入法律保护范围、增设员工法定保密义务、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等。  相似文献   

7.
我国加入WTO已经将近十年。作为WTO重要的一项协定TRIPs,在这十年阎受到多方挑战和质疑,有来自传统知识的。也有来自最新的互联网。本文在阐述了国际知识产权公约以及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知识产权体系在当前所面临的多方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并对我国知识产权法律的多次修订作了相应的解说。对于即将进行的商标法第三次修订作了前瞻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网络版权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知识产权,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则对网络版权造成极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近年来,侵犯网络版权的案件时有发生。发展网络版权保护制度,在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中寻求一个平衡,这是当前亟需研究和探索的课题。保护网络版权一要完善网络版权立法,尽快出台《网络版权法》;二要接轨国际规定,维护我国网络版权人利益;三要扶持发展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  相似文献   

9.
谈及知识产权保护,很多人至今以为多是外方的权益在我国受到侵犯需要保护,殊不知近几年我国不少国有企业的知识产权在对外合资中也受到严重侵犯,同样需要保护。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的专家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知识产权包括企业的商标权、专利权、版权等;从现状来看,国有知识产权的流失主要体现在商标权的流失上。商标权流失情形之严重,表明这样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即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部门能够为国有商标权这一重要的知识产权负起责任。  相似文献   

10.
正第一种表现为诉诸"爱国主义""民族正义"等口号之下的民粹主义言论,掩盖群体暴力行为的非法性。在网络民粹主义的极端话语非理性中,"爱国"显然成为施暴与逾越法律事实依据的借口。第二种表现为通过网络达成"民意认同","民声"动员之下网络民粹主义侵犯公民权利。民粹主义话语无视对于自由、生命、良知的尊重,彻头彻尾地将民意推向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