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口不足20万的丘区农业小县丹棱,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唯一的"科技信息网示范县".全县已有400多名乡村干部、党员科技大户学会了电脑,600多位农民"土专家"已取得中高级技术职称.全县12个乡镇全部配备了电脑,三年内90%以上的村都将配备电脑.去年,"科技兴村"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05元.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来,都江堰市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开展以市级领导和市级部门对口帮扶乡镇、村,党员干部对口帮扶贫困户为主要形式的"党建帮扶工程",帮助困难群体脱贫解困.44名市级领导、600名副局级以上领导、2173名机关干部与29个示范村、29个相对缓慢村、690户农村贫困党员户以及1478户特(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2005年,250户特困户脱贫,人均增收308元,相对缓慢村人均增收209元,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500余元,比上年增加190元.  相似文献   

3.
1999年以前,即使在出了名的贫困县青川,姚林村也称得上典型的贫困村,人均纯收入只有800多元,村里的大宗电器屈指可数,家家户户可谓都是"贫农". 短短3年工夫,姚林村人平纯收入超过1200元.今年,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村民们依靠栽培竹荪、种植天麻、发展袋装香菇,收入可在去年基础上人平增收1500元,达到2700元!  相似文献   

4.
五里村地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市城郊,因距城区仅"五里"而得名.该村辖11个组、432户、1142人,有党员37人.近年来,该村按照"果菜兴村、旅游活村、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进行结构调整,奏响了一曲科技兴农之歌.2002年,该村实现农业总产值551万元,其中果菜产值3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50元,全村有线电视人户率达100%,电话入户率达30%以上.该村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千佳村"、"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南充市小康示范村"等多种荣誉称号,率先成为阆中市科技示范村和现代生态农业示范村.  相似文献   

5.
印江自治县从2010年开始实施增收致富行动计划,2011年试点村人均增收800元,增幅最大村人均增收达1798元。2012年,将实现374个行政村全覆盖,使农民持续增收。  相似文献   

6.
1998年以来,攀枝花市在农村全面开展"科技兴村、民主管村、依法治村"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科技兴村中的主导作用,把科技作为富民强村、助农增收的强大动力,走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越来越多的农民依靠科技走上了富裕之路.  相似文献   

7.
2012年,九师一六七团党委根据师党委下达的农牧工家庭人均劳务纯收入增收1000元以上目标任务,紧紧围绕"发展团场经济、推进产业化调整、促进农牧工增收"的思路,认真分析增收现状,强化措施,狠抓落实.面对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团连干部不等不靠,积极动员职工抗灾自救,采取团内打工、输出劳务等多种增收措施,实现了农牧工家庭人均劳务增收1000元的增收目标.全团务工职工2107人,职均增收1783.58元;务工1168户,户均增收3217.47元;农牧工家庭人口2446人,人均增收1536.39元.  相似文献   

8.
龙潭镇党委、政府近年来始终以农民增收、富裕一方百姓为己任,抓好以大棚蔬菜为主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全镇农民增收年年变为现实.2001年,全镇种植蔬菜1.52万亩,总产量3.7万吨,实现蔬菜产值2200万元,全镇人均蔬菜收入达650元以上.通过10多年的努力,该镇已形成了一村一品、产供销"一条龙"的蔬菜生产格局.  相似文献   

9.
凉水村,林城贵阳北部的一个小山村,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410户、1610人.1 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860元,村集体账本上也只有0.24元.而到2004年,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60元,村集体经济积累86万元,成为"亿元村"、"小康村"、"党建先进村".短短十余年能取得如此进步,是凉水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因地制宜、苦干实干、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我深知成绩来之不易.  相似文献   

10.
《奋斗》2018,(8)
正大庆市红岗区杏树岗村党支部团结带领全体村民,针对缺少立村企业、集体经济薄弱、群众增收渠道不多的"痼疾",开出了招商引资、兴办村企、改善民生的"三张药方",不断提高摆脱贫困、自我发展能力。经过不懈努力。目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0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5800元,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大力招商引资,架起脱贫致富直通桥。村党支部班子成员立足靠近主  相似文献   

11.
201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缠溪镇湄坨村群众回信。在回信中,温家宝总理肯定了湄坨村"从当地实际出发,依靠科技发展茶产业,并实行生产、加工、销售相结合,带动群众就业和增收致富"。温家  相似文献   

12.
正"贴近农村群众真情相约,创新工作思路增收惠民"。调兵山市兀术街街道兀术街村,这个总人口1310人的城中村,创造了村集体总资产2100万元,村集体总收入120万元,人均年收入16700元的优异成绩。近年来,兀术街村充分利用"身处市中心,守着大市场"的区位优势,努力探索村级集体经济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成功走出了一条以盘活集体资产、开发优势资源、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第二、三产业并驾齐驱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之路,有效激发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  相似文献   

13.
"三农"中的农民增收致富问题,是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也是我省农村广大基层干部、党员和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江苏省常熟市梦兰村依靠"三个突破",实现村民人均收入上万元的经验,引起许多人的兴趣.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梦兰集团董事长钱月宝对此有一番精彩的论述,相信对我省农村第一线的村支书们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4.
雅安天全县小河乡顺河村在进行村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深刻理解"学教"活动的内涵,以致富凝聚民心,狠抓结构调整和助民增收.他们抓住新机遇,依托生态旅游开发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如种植业方面,退耕还林种竹子、经济林等,预计三年后仅栽种楠竹一项收入可达300多万元;养殖业方面,大力发展养羊、生态猪和兔,人均可增收3000元.由村委牵头,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对农民的农副产品进行有组织、有渠道的销售,农民得到实惠,又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5.
旺苍县大河乡扬山区之长,围绕特色产业做文章,实现了农民增收新突破.去年上半年,仅黄羊、中药材、生猪、魔芋、粮食和劳务输出6项,全乡农民人均增收125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41元,全年农民人均可增收3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6.
平江县伍市镇仕洞村是省科委对口扶持的建整扶贫村,1996年人均产粮310公斤,人均纯收入607元,65%的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1997年以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和省科委党组的高度重视,工作组与村支两委一道推广科技、兴村富民,使这个村基础设施全面改观,村民面貌焕然一新。去年,人均产粮达60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1300元,今年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超过1500元。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年收入可达3万元,成功地实现了省委提出的稳步解决温饱、稳定脱贫致富的目标。他们的主要做法是:从实际出发,选准科技项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省科委工作组驻村…  相似文献   

17.
杨治科是庄浪县水洛乡陈杨村的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短短八年时间,陈杨村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1999年,村企业总产值由1992年的29万元增加到1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10元增加到1880元;人均产粮由220公斤增加到440公斤;村集体经济由"空壳"增长到8.8万元.陈杨村由一个一般化村变成了全县的"明星村",连续三年被县上树为"十强村".杨治科也多次被评为"全区优秀村支书"、"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十佳村支书",受到地、县的表彰奖励.  相似文献   

18.
都匀市甘塘镇胡广村是省级贫困村.2003年,该村却实现人均增收超千元,使得胡广村一跃成为全镇增收后劲最强的村.为什么穷村会有如此巨变呢?2002年,一家民营企业看准胡广村这块种植天麻的好地方,想把只能用于"伐薪烧炭"的柴山流转到套种天麻项目上来.但一直到2003年上半年仍只发展了二、三户农民种植天麻,关键在于贫困村农民手中无钱,甚至吃饱肚子都成问题,而如果由企业全部投入,又将占用企业用于生命线上的--销售资金,而向信用社贷款呢?农民贷,信用社怕还不起,不敢贷,企业贷又不符合规定.  相似文献   

19.
三台县芦溪镇石河村农民兰绍友舍得花高薪从郑州果研所聘请张国容教授当"科技家教",大力发展反季节水果.在张教授的指导下,去年,他的大棚油桃卖到20多元一斤的好价钱,全年反季节水果销售额达8万余元,比上年增收3.5万余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长春市双阳区平湖街道尚家村以"一村一品"和发展"都市农业"为目标,立足自身的地域特点和产业优势,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富村裕民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绿色山野菜种植。2006年,全村年产山野菜近140万公斤,产值达1400万元,人均增收2000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小康"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