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绪盟 《理论前沿》2006,486(21):46-47
本文论述了政党认同的基本含义及其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国内政党认同的研究比较滞后,本文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应该加强政党认同研究。  相似文献   

2.
政党认同是政党成员和社会民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产生的政党归属感及与之因应的行为表达。它一定程度地决定政党能否赢得足够的民众支持。大众传媒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向社会民众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塑造和传递政党认同的途径与载体。执政党通过大众传播博取社会认同的关键,取决其执政的业绩。在政党认同问题上,执政党与大众传媒的纷争将长期持续。  相似文献   

3.
文化认同的实质是自我认同,其目的是寻求生存方式的同一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可以起到凝聚力量的作用。不同文化观念的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内在要求:文化认同是政党文化和谐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文化认同是增进政党凝聚力、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必要条件。因此,文化认同是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高校民主党派成员的政党认同是指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对自己所属政党的认同状况。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对其所属政党有一定的认同和组织归属感,但也有一部分党派成员对自己所属政党缺乏认同和归属感。因此,作为政党存在和发展的最深层依据,提高民主党派成员的政党认同是统战工作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认同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有着理论上的关联性,并相伴和推动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实践。其具体表现为:意识形态认同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确立提供合法性基础;中国的政党制度通过建构独特的政党意识形态为其政权的合法性提供理念支持;意识形态认同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不把对不同政党的认同放在对立的两端,而是从"心理认同"这一核心要素出发,即可在中国政治生态中使用政党认同来观察不同政治主体对民主党派的政治态度。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框架下,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高低不仅关系着民主党派自身的存亡,而且关系着中国政党制度的安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本文通过分析民主党派与执政党、国家政权、党派成员和社会民众的四维关系,认为民主党派的政党认同具有共生性、理性、内部的稳固性和外部的松散性等特性,并提出有效构建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之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党认同和执政党意识形态合法性之基础。而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合法性的源泉,是政党认同的强力支柱。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构建政党的意识形态认同、心理认同、伦理认同和制度认同,对于提高公民的政治认同和政党认同,最终扩大党的民意基础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根据政党发生学的观点,不同类型的政党的起源决定了政党制度的特殊性,政党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党认同的特殊性。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因而我国政党认同分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党认同和民主党派参政党认同。调查发现:民主党派成员执政党认同度和政党制度认同度较高,而党派成员的内部认同度需进一步加强。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民主党派的发展,各社会主义学院(校)要主动调整教学内容以增强教育培训的有效性;民主党派要加强自身党建,促进党派成员从被动身份体认转向主动性认同;民主党派要加强职能发挥和主体性培育,从而更充分地发挥我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重大效能。  相似文献   

9.
政党在当代国际政治舞台上扮演着相当活跃的角色,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逐渐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目前,学者们初步分析了世界各国政党体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以及政党政治与国际政治相互作用的具体表现;阐述了开展政党外交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论证了政党作为非政府组织已成为国际关系中的新型行为主体,其影响已渗透到一个国家内政、外交活动的各个方面,并因此影响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美国政党认同主要有两个理论派别。社会心理学派认为,政党认同来源于青少年时期政治社会化。而经济学派认为,政党认同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人们会根据意识形态、群体利益和执政能力等因素选择政党。对于政党认同的变化,生命周期理论将其归因于人生境遇的改变;重大事件理论将其归因于历史事件或政党变化导致的重新结盟;代际理论将其归因于选民中不同代际的更替。  相似文献   

11.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大胆探索大革命失败后根据地党的建设。近年来,各方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一批学术成果。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井冈山时期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研究、井冈山时期党的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井冈山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研究、井冈山时期党与群团关系研究,这些研究比较全面地总结了井冈山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与启示。但是,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时段不均、研究视角不广及研究力作不多。这有待今后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共同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这是党首次将党建议题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并列纳入总体布局。此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话题。掌握当前党建制度改革研究的动态和进展,梳理和归纳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党建制度改革研究。  相似文献   

13.
十六大以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党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生态文明也成为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理论焦点。国内的专家学者根据自身的学科背景,从不同视角对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展开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然而,当前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还存在研究视角相对狭窄,研究方法较单一,比较研究、实证研究较少,深层次的系统性研究还比较欠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是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政党,自1921年建党以来,学习活动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党的九十年历史。中国共产党建设马克思学习型政党的实践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萌芽时期、成长时期、徘徊时期和大发展时期。分析各个时期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具体做法,对于推动今天我党建设学习型政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逐步推进党务公开,这是党的执政理念的新突破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新举措。理论界围绕党务公开的内涵、党务公开的依据、党务公开的过程、党务公开存在的问题以及推进党务公开的路径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种看法。进一步加深对党务公开的理论研究,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是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中央苏区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建设科学化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央苏区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中国革命道路得以开创的关键,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架构。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探索党内民主发展的新问题,开拓党内民主发展的新路,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发展历程,总结成功经验,对于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发展党内民主,推进新的伟大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井冈山时期的九月"洗党",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次整党运动。九月"洗党"的背景是"八月失败","洗党"的结果是纯洁了党的组织,提高了党的战斗力。毛泽东在井冈山九月"洗党"的实践中,萌发和提出了"思想建党"的重要思想主张。"思想建党"的原则,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核心理念,也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毛泽东"思想建党"的原则,发源于井冈山,形成于中央苏区,成熟于延安时期。  相似文献   

19.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内民主从根本上讲是制度民主,也即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委员会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党内选举制度、党员权利保障制度的发展完善。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其修改过程必然呈现出党内民主的发展历程。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建设进入新阶段,发掘这一阶段党内民主建设规律可以总结如下三点经验:程序细化使民主制度成为现实,形式创新为民主发展增添活力,循序渐进确保民主建设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20.
时光飞驰,弹指一挥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年的峥嵘岁月。这90年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国民大革命、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此期间,伴随着同国民党、各民主党派关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渡过了90年的风风雨雨,亲历了90年的浮沉变换。回顾与展望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关系的变化,使我们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