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早在几年前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也强调:“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和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法律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的行为;道德通过说服、榜样示范等方式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从根本上说,道德教育使人保持正确的是非、荣辱观念。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时代发展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根本言之,这种治国理政之道体现为三个字:局,势,策。局局者,是对时代特点的认知,对世界大势的把脉,对国运的顺应掌控。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善弈者,谋局;不善弈者,谋子”。安邦治国与此同理。高明的棋手与人对弈,总是顾全大局,筹划全盘,攻守有度,进退得宜,于是未战先胜,稳操胜券。若只注意谋子,一时杀伐虽然痛快,却忽略了  相似文献   

3.
《党风建设》2001,(6):4-5
日前,自治区纪委、监察厅中心学习组专题学习了江泽民同志关于以德治国的论述。围绕“以德治国”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的关系和贯彻“以德治国”思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进行了座谈讨论。现将4位同志的发言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4.
八字治国策     
《理论与当代》2003,(6):56-56
据2003年4月28日《三联生活周刊》报道。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杜钢建认为。这次“非典”再次暴露了我们体制的弊端,说明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目前的体制弊端,可以用四句话概括: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获利途径审批化,审批方式复杂化。在这种体制下。一级政府失去了对某些部门(如卫生部)的调控能力;而某些部门自我做大。它们所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依法治党、依法治政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和重要方略。实行“法治”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客观要求,是必然趋势。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又是道德经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强化“德治”是新的发展时期的必然要求,是人心所向,是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建设。大力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更加自觉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完成新世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宏伟大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法律和道德是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法治和德治是辩证的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创造稳定的环境和安定的局面的要求,是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德法兼治的政治传统源远流长,它是一切民族由贫困衰亡走向繁荣昌盛、彪炳史册的必由之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全面继承这一优秀传统,历经艰难曲折的不懈探索,创立了以德治为本(以共产主义道德为治国根本或主导)、策治为常(以政策  相似文献   

8.
我党"德、法并治"治国方略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它是我党执政治国实践经验理论升华的必然结果,是对古今中外治国思想与治国经验科学借鉴的必然结果,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是一个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的科学认识,是一个从内涵到形式都高出古今中外治国思想理论的科学治国方略,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许小莲 《求实》2006,(12):92-94
在社会主义时期,共产党既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党的十六大提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执政。因此要深入理解依法执政的内容,而对依法执政之“法”的理解是诠释依法执政内涵的关键。执政所依据的法律应当包括所有我国现行的国家法律。党的领导与执政的组织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分工负责,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董家宁 《紫光阁》2022,(1):94-95
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确认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为汉文帝刘恒的陵寝——霸陵.汉文帝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开创了"文景之治"这一治世典范.汉文帝与汉景帝在位的约40年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民生富足,为"汉武盛世"的到来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和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1.
<正>治国理政,一者以"法",一者以"德"。在当代中国,它们均被赋予新的内涵:"德"主要指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主要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二者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两大支柱,这也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法律是道德的"护卫  相似文献   

12.
治国之要     
治国之要这个话题,在我国历史上谈论得很多,终其源流,不外乎两派:一派如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关键在于任人唯贤,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确,在唐太宗那个时期,出现了“八贤”——旁玄龄、杜如晦、魏徵、王玝、李靖、虞世南、李(门隐)、马周,  相似文献   

13.
黄维元  尉浩 《理论学刊》2007,(5):101-103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德”是一个贯通天人,涵盖哲学本体论、伦理观和社会政治理论等多个领域和层面的复杂概念。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德论继承了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视域中的道德伦理观念,并将德范畴与心性联系起来,提出德乃心得之于天命之性的德性本体论,主张通过尽心诚意、致良知以成就德行,因而具有鲜明的心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法德兼治克服了单纯法治仅仅诉诸他律的缺陷,启动他律和自律两根杠杆,获得法治的最佳效应,这是西方法治无以媲美的  相似文献   

15.
"常修为政之德"作为一个理论命题包含了意义、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即必须解决"何以应当常修","常修的内容是什么"以及"怎样常修"三个方面的问题。为政有德不仅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公意要求和现代政府管理的重要的行政伦理规范,而且也是执政主体为完善自我达到内圣外王之境的自律法则。为政之德包括了公忠体国、仁政爱民、清正廉明、正义无私等主体德性。在面对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现代执政环境中修养为政之德,需要坚持为己修身、博学慎思和节欲去私的道德修养方法,常修为政之德,才能保持为政有德。  相似文献   

16.
七十年前,中华民族醒悟的先辈们,面对近代中国长期落后挨打的辱屈地位,痛苦地寻找民族、国家的病因,寻求富强之路。在诸多原因中,许多志士仁人看到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科学技术落后,国民素质极差,从而看到了大力发展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教育救国”的口号。这样提法虽不无偏颇,但确有宝贵的可取之处,至今仍有其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所谓"权智文化"进行了一般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新时期"权智文化"泛滥的原因与表现,最后提出若干具有可行性的对治之策.  相似文献   

18.
论"以德治国"与"以德治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这不仅对我国改革开放提出了新的思路,也为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如何从以德治国高度审视以德治教的重要意义,并把“以德治国”思想贯彻落实到“以德治教”的具体工作之中。不断加强、改进和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战线必须时刻思考和认真实践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王英津 《新视野》2001,(3):53-55
一、“两德模式”的由来 “两德模式”是指东德和西德在和平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的模式。早在二战结束后不久,世界强权硬把一个主权德国切割为二:东德和西德。在当时冷战格局下,刚出现的两个德国严重对峙,后经过各自独立的发展,双方关系从彼此对立发展到外交上的相互承认,到1972年12月双方又签订了“关于两国关系基础的条约”,两德关系进一步缓和,直至1990年10月两德最后实现了完全的国家统一。国际社会就把东西德国历经40余年的发展,运用和平方式从对立走向统一的模式,称之为“两德模式”。 “两德模式”在台湾并不…  相似文献   

20.
编辑点题:对"一把手"限权防腐,能否真正取得实效 主持人:据报道,对"一把手"限权的做法在2004年浙江省余姚市便有先例,此后,浙江杭州、安徽芜湖、湖南长沙及郴州等地都有类似的规定出台.这表明,一些地方在预防腐败的思路上都把对"一把手"限权作为突破口.您二位怎么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