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首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其次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只有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过上更好生活的期望,才能在应对各种危机中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和剧烈震荡;再次必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只有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才能破解我国发展的不全面、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难题,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县城经济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整体进步,县域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市场作用得到大幅度提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要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只有县城经济转变了发展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加快县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认真分析思想及理论认识上存在的问题,科学探索实现转变的路径模式,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  相似文献   

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要求。将"经济增长方式"拓展为"经济发展方式",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还要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以及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5.
【教学重点】一是充分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二是充分认识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我国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因而实现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三是充分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领域的深刻变  相似文献   

6.
省委书记卢展工多次强调指出,统筹协调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只有坚持统筹协调,才能真正形成全社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广泛的共识,凝聚起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近年来,针对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较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济源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城乡一体化统揽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以后,特别是在科学发展观正式提出后,党中央提出加强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党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想在此过程中得到深化和发展。十七大着眼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着眼于抓紧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正式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并进一步明确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要求。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党中央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更加深了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提出必须抓住重点,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使这一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聚昌 《奋斗》2010,(12):18-18
<正>我国已进入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胡锦涛同志在今年2月3日—7日省部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凸显了我们经济发展方式之弊端。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以近10%的速度飞翔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这个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方方面面,增强发展协调性也涉及诸多内容,这里仅就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作一些粗浅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建议》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两大任务之一。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课题。但这一课题必须具备以下相关条件方可实现。一、更新发展观念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首要条件。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我们要克服或摒弃一些陈旧的发展现,树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新观念。首先要彻底摒弃“发展等于经济增长”的片面观念,树立经济与社会协调全面发展的新观念。发展包括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两大方面,经济发展固然是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重要方面,但它并不是发展的全部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11.
叶青 《学习月刊》2011,(7):35-36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同时明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其实质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内的全面协调,  相似文献   

12.
<正>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益,追求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当前,蚌埠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当务之急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通过产业升级优化,逐步实现经济增长从"开发建设推动型"向"产业发展推动型"转变,才能有效应对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才能不断增强开发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开发区实现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实现"三个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以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提法取代了经济增长方式的传统提法。从"增长"到"发展"两个字的改变,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实现"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相似文献   

14.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逐渐形成了传统型经济发展方式。从1978年起,中国共产党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探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先后提出了经济建设新路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三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在探索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重要性与转变方式的认识都不断深化。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望迎来一个加速推进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每10年翻一番。然而,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是依赖于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因此,我国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要提高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能源的利用效率,努力降低CO2排放量;二是要进一步开发清洁能源,以实现能源结构调整;三是要发挥财政和金融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四是要树立低碳经济意识,努力实现人们能源消费方式和生活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6.
"十二五"时期的主线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必须抓住其实质,弄清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才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用“经济发展方式”代替“经济增长方式”,更好地体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这是兵团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兵团面临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的有利条件,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工业化进程加速,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将对兵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更加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党中央在对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认真总结和对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只有实现这两个根本性转变,我国经济才能真正进入健康运行的快车道。其中,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这个关键。为此,我们必须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面临着发展经济与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只有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力量,全面推动节能减排工作,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我国发展不够平衡、不够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背景下提出的,其内涵是:要在重视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以及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提高的前提下,来讲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这意味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战略性任务,我们需要从社会发展的大视野来看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举措在于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推进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