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谓“官有所畏”,说的是为官要有一个“怕”字。也就是说要有一种忧患意识。越是仕途顺利踌躇满志,越要管好自己注重名节,越要警钟长鸣抵制诱惑。其实, “官有所畏”古已有之,连风流千载的“唐宗宋祖”也有惧怕的时候。据史书记载,唐太宗喜爱鹞鹰, 一日正在宫外把玩,却遇到谏议大夫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盈江县交通局局长赵家富同志因抢险牺牲后,当地群众痛惜不已,对他在任期间的光辉业绩,交口赞誉。在前“腐”后继屡见不鲜的交通部门,赵家富同志果真是“出污泥而不染”?新华社记者在采访他先进事迹时,进行了一番特殊的“调查”。“调查”结果证实,赵家富同志不愧为一个清  相似文献   

3.
清代雍正年间有个廉吏名叫叶存仁,当了30年的官却仍是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当他离任时,部属想给他送点礼物,怕坏了叶大人的名声,就特地在深夜送去。叶存仁知道了部属的良苦用心后,十分感慨,临行前他将礼品退回并附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好一个“不畏人知畏己知”!作为一名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尚且懂得拒绝行贿受贿之根本就在要“畏己知”。也就是说,清正廉洁的保持不能只靠法律的约束,还得靠个人以道德和自律的观念,将各种诱惑拒之于心扉之外。我们的官员被称之为“公仆”,为人民群众办事…  相似文献   

4.
“怕”与“敢”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它们共存于每个人的意识之中,对引导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内心害怕些什么,敢做些什么,往往不仅事关个人,而且会影响社会。对于手握重权的领导干部来说,其从政生涯中的“怕”与“敢”,尤为如此。 “烟草大王”褚时健在临近退休时,有“一怕”:新的总裁来了以后,他就得把签字权交出去,如果这样,自己就“白苦”了一辈子。在这种“怕”的驱使下,他决定给自己“补偿一下”,“留条后路”,于是与罗以军等人私分公款350多万美元。然而正是这“一怕”,使他从高高的“红塔山”上坠…  相似文献   

5.
秦金俐 《法治纵横》2013,(17):55-57
“毒眼”绰号的由来 姚勇的眼睛,看来很平常,和大家没什么两样,就是明亮而已。可有些人很害怕,也有些人很敬佩。害怕的人说,姚勇有双“毒眼”,要躲着他走,一旦被他碰上,准没好事。敬佩的人说,姚勇的“毒眼”谁也学不来,是地道的绝活,真功夫。于是,“毒眼”就成了姚勇的绰号。  相似文献   

6.
“你头次当代表,有何感想?”一同志问。“感想就是四怕。”一代表答。“哪四怕?”一同志又问。“一怕法律水平低,有辱自己担负的职责;二怕本职工作无‘亮点’,  相似文献   

7.
胡健 《法治与社会》2009,(11):80-80,F0003
在立法会实习时,有一天法律部的秘书兴冲冲地过来说,明天议员要接待一个“规模很大”的申诉,你们要不要去看看?怕我们不明白她的意思,又补充了一句:就是议员去“接访”!  相似文献   

8.
胡健 《政府法制》2009,(17):18-19
在香港立法会实习时,有一天法律部的秘书兴冲冲地过来说,明天议员要接待一个“规模很大”的申诉,你们要不要去看看?怕我们不明白她的意思,她又补充了一句:就是议员去“接访”!  相似文献   

9.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古人为官不单靠所谓的“严”,也不单靠所谓的“能”,靠的是廉洁、公正,所以就有“公生明、廉生威”。廉洁就是不贪不沾,寡欲求,树正气。公正就是不偏不倚,是司法的最高准则,也是检察工作的最高原则。检察官要做到廉洁公正,就需要慎独,需要经常反思自省,靠“公正之心”保公正执法。作为检察官,一定要切实用好为官“三常”。一是要常思贪欲之祸。占有欲会无限地膨胀,以有限去追逐无限,必然经常处于失望、苦恼之中。作为一个检察官,一旦私欲膨胀,突破道德和法纪防线,不择手段地去…  相似文献   

10.
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职大小、官职高低为标尺去衡量和评价人的价值和地位。“官本位”是封建社会官僚制度的基本特征.也是所有读书人的价值取向。“官本位”在中国存在了儿下年,至今仍然有很深的影响,其丰要表现是:一是社会充斥着“当官”期待,“做官光荣”、“升官发财”和敬官、畏官的社会心理普遍存在。二:是制度设计把“官”的利益放在优先位置。  相似文献   

11.
陈华 《中国审判》2011,(11):90-91
千百年来的“官本位”社会,造就了老百姓要么畏官、怕官,“民不与官斗,屈死不告状”,要么积累到“官逼民反”走上极端的文化心理特征,这显然不利于我们当今社会的依法治国。但“礼之用,和为贵”、“冤仇宜解不宜结”的文化传统又为矛盾的化解、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心理保证。在司法实践中,我院尝试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以中、正、仁、和四个字贯穿行政审判的全过程,有效化解行政争议,切实维护了官民和谐。  相似文献   

12.
《人民日报》8月19日刊登冷学稳的文章指出,深人开展“三讲”教育要提倡直言。直言与其说是一种性格,不如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对党的事业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精神。正人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动力。然而,近些年来,这一优良传统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有所淡化.致使好人主义盛行,自由主义严重。少数党员干部患得患失,对上级不愿直言,怕得不到提拔重用,怕遭打击报复;对同级不愿直言,怕把关系“搞僵”,怕落下“不好共事”的名声;对下级不愿直言,怕遭忌恨,…  相似文献   

13.
牧杨 《政府法制》2011,(33):46-46
我国古代民间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说,因为,在封建社会,丈夫可以休妻,但女人要从一而终,正所谓“女怕嫁错郎”。那时“退婚”对于女方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本案讲述的就是发生在清朝的一桩退婚案,功劳还要归功于善于体察民情、通情达理的县令胡秋潮。  相似文献   

14.
任疆  景国梅 《法治纵横》2011,(13):44-45
望着漫天烟尘中逐渐驶近的警车缓缓依靠在路边,他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去,伸出双手,向走下车的警察说:“我就是你们要找的杀人犯,我向你们自首。”其实,他曾害怕被警察抓住——  相似文献   

15.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纪委、监察局监察处处长刘永贵,8年来与其他同志一起,凭着对党的一片忠诚和对纪检监察事业的满腔痴情,日夜奔波于反腐倡廉的战场,查处60多起违法违纪案件,树起了纪检监察干部的高大形象。“当监察官,哪能怕这怕那”刘永贵办案遇到不少硬茬子:有的半路堵截谩骂,有的打电话恫吓,有的以送炸药包相威胁。对这些,刘永贵总是淡然一笑:“当监察官,哪能怕这怕那!”1990年10月,刘永贵负责调查某执法机关干部王某某受贿案。王在大量证据面前仍抱有幻想,央求刘永贵:“我还有一年多就退休了,放我一条生路吧…  相似文献   

16.
三 “那张报纸是不是就是这张?”叶永彬指着手里的报纸问。 老王头儿点点头.似乎再也无力气说话了。 叶永彬又仔细读了读那篇报道,肺几乎要气炸了:“这个周汉堂,简直该死!”  相似文献   

17.
一、公证人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问题公证处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隶属于国家机关受行政机关庇护,使一些公证人员形成了养尊处代的习惯,不敢挑战,也不敢应战。突出表现在:l、怕冒风险,怕变求稳,尤其在对待公证体制改革的问题上,害怕公证处向事业单位过渡,怕丢掉“铁饭碗”,安于公证处保留行政性质,旱涝保收,平平安安过日子。2、在业务工作中,因循守旧。3、市场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淡薄。面对如此纷繁多变的市场经济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法律服务工作,安于现状,盲目乐观,不思开拓进取,不敢正视自身的不足,过多地…  相似文献   

18.
郝拴记 《中国公证》2011,(10):59-61
三 “那张报纸是不是就是这张?”叶永彬指着手里的报纸问。 老王头儿点点头.似乎再也无力气说话了。 叶永彬又仔细读了读那篇报道,肺几乎要气炸了:“这个周汉堂,简直该死!”  相似文献   

19.
“一对一”类型的受贿犯罪案件与普通受贿案件相比,其作案手段更为隐蔽,案情更为复杂,取证认定工作更为艰难。因此,针对“一对一”受贿案件的特点,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取证方法和策略,对于提高受贿案件的成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深入摸底,查明行贿动机,迫使行贿人出证在“一对一”受贿案中,行贿人既是案件的主要证人,又是权钱交易这一犯罪行为的受益者之一,因此,向行贿人取证与一般证人相比,难度要大得多。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行贿人畏惧法律,作伪证厂是行贿人害怕如实作证而失去既得的利益;三是行贿人怕如…  相似文献   

20.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5,20(5):113-117
违法警察一般都存在着带有明显职业特征的“三不怕”心理,即“我是警察我怕谁”、“为公家办事我怕啥”,“有组织支持我怕啥”的社会心理。这些心理产生的社会土壤,是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官本位传统对人们价值取向的影响;身份特权在人与人关系上的作用;权力眩晕症使一些掌权者丧失理智;“治民”意识下为警者对民众的不尊重。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平等意识,警察提高素质,全社会善待警察;吸收民众参加社会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融洽警民关系;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警察执法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