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以后,美国以反恐为名取得了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军事基地和领空使用权。在打赢阿富汗反恐战争后,美军并没有撤回,以打击恐怖主义残余分子及维护阿富汗的稳定为借口,继续留驻阿富汗及塔、乌、吉等国,并与中亚五国签署了政府间的协议,获得了在中亚长期驻扎军队的权利。美军进驻中亚已对该地区原有的战略平衡构成了几近于直接的冲击,打破了苏联解体以来形成的地区大国影响格局,使中亚地区政府、安全、外交和地缘战略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的安全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苏联解体后,俄经济形势的恶化.直接导致科研人员的生活无法保障.为数众多的科学家被迫前往西方国家谋生。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在一生64个春秋中仅仅去过两个国家——日本和苏联。青年时代他曾五次前往日本留学.主要是为政治避难并寻求真理。1922年11月至1923年1月.陈独秀曾经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远赴莫斯科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这是陈独秀一生中第一次前往苏联也是最后一次出国之行。  相似文献   

4.
正少年宫,这个词源自苏联。少年宫是苏联为培养、发现天才儿童,帮助学校开展校外活动的场所。1949年之后,中国一批批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组团访问苏联,少年宫往往是苏联方面安排的必备考察项目。少年宫建筑之宏伟、活动之丰富、设备之完善,令访问者惊叹。1953年1月,结束访问欧洲的宋庆龄在归国途中应邀前往苏联,回国后立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于1949年12月率中共中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师哲是毛泽东的俄文翻译,也一起随团前往,其公开身份是顾问。  相似文献   

6.
李轶飞 《党史纵览》2010,(12):14-19
出生于蒙古族家庭的乌兰夫,是我党早期党员,曾到苏联学习和工作,后前往蒙古族地区从事革命活动,  相似文献   

7.
1927年8月,南昌起义失败后,我起义部队在朱德率领下,几经波折,转移到井冈山,投入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与此同时,也有一批人受组织委派前往苏联,以寻求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途径和理论依据。身为南昌起义部队参谋长的刘伯承,就是在这时登上了驶往苏联的轮船。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中共领导人最为隆重的出访就是前往苏联,毛泽东在苏联访问了一个多月,随后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也来到莫斯科,与苏联方面磋商两国音质具体事务和建立同盟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在发展对外关系方面,首先把目光投向苏联。中共中央决定毛泽东 1949年 12月出访苏联,参加庆祝斯大林 70寿辰的活动,并且协商和签订两国之间的有关条约和协定。   1949年 12月 6日,毛泽东率领的中共中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由北京出发,乘专列前往莫斯科。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赴外国进行正式访问的代表团,同时也是毛泽东第一次出国访问。   16日中午,中国代表团抵达莫斯科。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莫洛托夫、苏联元帅布尔加宁前来迎接,并在车站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毛泽东发表了…  相似文献   

10.
随着美国在阿富汗围剿塔利班及“基地”组织的军事行动告一段落和卡尔扎伊领导的阿过渡政府的成立,自“9·11”事件以来风云骤起的阿富汗形势趋于稳定,阿富汗人民热切地期盼实现和平稳定和发展经济,国际社会也在积极作出重建阿富汗的各种努力。但许多迹象表明,围绕重建阿富汗的主导权问题,大国之间在中亚的激烈角逐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阿富汗地处亚洲腹地,是连接亚欧大陆东西与南北的交界处,是东西方文化、世界三大宗教和诸多民族的荟萃之地,复杂的内部矛盾和西方大国的争霸突的焦点之一。冷战结束后,随着美国强权政治、霸权主…  相似文献   

11.
苏联专列专程到满洲里迎接毛泽东 1949年12月,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12月6日上午8时,毛泽东坐着新中国第一列代号为9002的专列驶出北京西卣门火车站前往满洲里。  相似文献   

12.
博览之窗     
开国第一照发给了谁 新中国开国第一本护照发给了谁?以前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发给了中国驻苏联首任大使王稼祥。10月1日,开国大典。10月3日,中苏建交。10月5日,毛泽东任命王稼祥为中国驻苏联特命全权大使。10月20日,王稼祥乘火车离京前往莫斯科赴任。王是开国大典后第一位出国的官员。  相似文献   

13.
刘爱琴与费尔南多的婚姻并未得到父兄的认同。费尔南多是西班牙烈士的后代。1949年,刘少奇为与苏共商讨中国建国事宜秘密前往苏联,并打算与10年不曾谋面的女儿相会。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去年底在喀布尔发布的一份年度报告显示,目前阿富汗仍有至少150万名失学女童。 报告称,自去年3月联合国在阿富汗推进“重返校园”行动以来,已有120万名女童重返校园,但在阿富汗广大边远乡村,仍有至少150万名女童得不到求学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中苏两国边界相接,东北抗联从建立之初就与苏联相互支援。1941年苏联和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直接导致苏联境内东北抗联部队停止向东北派遣队伍与日伪军作战,使抗联将士不得不长期留驻苏联境内。这在客观上也让抗联得以暂时避开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日伪的残酷"讨伐",使得抗联的有生力量得以保存,避免更大牺牲。留驻苏联境内的抗联队伍,进行野营整训,成立教导旅,同时派遣小分队前往中国东北,继续进行抗日斗争,为苏联提供宝贵的军事情报。苏联对日宣战后,抗联部队直接参加了苏军对日作战行动,是苏军有力的配合者。本文试图从东北抗日联军和苏联远东军相互合作的角度出发,探讨东北抗日联军实行战略转移后的后期斗争,阐述东北抗日联军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创办的新型军官学校。孙中山为了创办黄埔军校,在1923年9月,就派遣了包括共产党人张太雷、沈定一在内的由国共两党人士组成的代表团前往苏联考察军事,为创办新型军校作准备。  相似文献   

17.
通过“红色丝绸之路”前往莫斯科 1928年5月,周恩来装扮成古董商人,在邓颖超的陪伴下,经大连、长春、吉林、哈尔滨前往莫斯科,参加将要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共“六大”。这是周恩来第一次去苏联。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中国、美国和苏联三者之间扑朔迷离、错综复杂的局势中,台湾和苏联这对看来不可能往来的宿敌,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却有过多次秘密接触。从1965年到1975年,前往台湾的苏联"秘使"至少有6人,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以《伦敦晚报》记者身份为掩护,化名为维克托·路易斯的苏联"特务"维塔利·叶夫根尼耶维奇。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与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红色丝绸之路”前往莫斯科1928年5月,周恩来装扮成古董商人,在邓颖超的陪伴下,经大连、长春、吉林、哈尔滨前往莫斯科,参加将要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共“六大”。这是周恩来第一次去苏联。1927年11月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于1928  相似文献   

20.
袁夕  冯庆华 《世纪桥》2013,(1):153-154
9·11事件发生后,德国不仅在北约框架内支持美国反恐,打击塔利班政权,而且特别关注和支持阿富汗的重建,为阿富汗的自主发展出人——在阿富汗驻军,派200名德国警察教官培训阿富汗警察,出钱——德国从2002年起每年都在阿富汗投入大量资金,完成对阿富汗的资金承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