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军事法院的刑事审判权范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理分配军事法院与地方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权,确定军事法院的专门管辖范围,是建立公正、高效的军事司法体制的基础。但目前军事法院专门管辖范围问题无法可依,现行规定冲突混乱。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辖人员范围过窄,诉讼牵连处理不科学,对现役军人身份取得前和丧失后犯罪的管辖划分缺乏统一根据。建议在军事法院组织法和刑事诉讼法中对军事法院的专门管辖权作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2.
以平时军事刑事诉讼管辖制度为基础构建的我国战时军事刑事诉讼管辖制度,虽然适度伸缩了军队保、检、法机关的专门管辖范围,实行了较为灵活的军队保、检、法机关立案管辖和区域管辖,适当调整和补充了军队保、检、法机关的级别管辖,但还存在一些缺失和不足。建议完善对敌方人员犯罪案件和涉外犯罪案件的管辖、取消军事法院对普通自诉案件和军职罪案件的立案管辖、允许军队保卫部门和军事检察院跨系统管辖、明确战时军事刑事诉讼管辖与平时军事刑事诉讼管辖的衔接。  相似文献   

3.
军事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军事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面临的问题是(一)审判管辖不便于军人当事人行使诉权.(二)军人当事人交纳诉讼费确有一定困难.(三)民事审判程序的完整性受到冲击.(四)军人当事人不易履行举证责任.(五)诉讼代理人无法实施代理活动.(六)民事判决的执行比地方便难.对上述问题应采取的对策是(一)全面实行地域管辖.(二)积极推广巡回审理.(三)着手制作司法解释.(四)抓紧配齐、培训民事审判人员.(五)及早建立专职律师队伍等.  相似文献   

4.
民事诉讼中的管辖,是指各级法院和同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它是在法院内部具体落实民事审判权的一项制度(参见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34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是法院将其主管的民事案件进一步在法院系统内部的各个法院之间进行分工,以确定不同法院对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受诉权限,最终将案件落实到具体的法院。民诉法第二章专章对管辖问题作  相似文献   

5.
协议管辖制度已发展成为国际民商事诉讼中一项基本管辖权制度,并呈现出以下新的发展趋势:放宽管辖协议形式要件;拓展协议管辖适用范围;淡化协议法院与案件联系因素。为保证协议管辖制度的合理运用,各国均对该制度在立法和理论上作出了必要的限制。为顺应国际潮流,中国相对落后的协议管辖制度之立法和理论亟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们在调查部队涉法问题和为部队提供法律服务中,发现部队中一方面军内民事纠纷逐年增加;另一方面依法正确解决军内民事纠纷的又很少.因此,要在新时期实行依法治军的战略方针,迫切需要最高人民法院授权军事法院受理军内民事案件,将依法解决军内民事案件纳入依法治军的正确轨道.  相似文献   

7.
2012年新修正的《民事诉讼法》确立了法院对于一般民事案件的诉前证据保全,我国证据保全制度日趋体系化。然而,涉及诉前证据保全的各规范性文件在管辖、申请要件、担保问题上的规定却不一致;其程序设置、保全证据的效力也不明确,还存在将证据保全与民事保全相混同的问题。为此,应当转变理念,凸显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统一立法规定,确立证据保全制度的独立地位,加强程序保障,明确保全证据的效力,以期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诉前证据保全制度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区际民事案件移送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区际民事案件移送制度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节约司法资源、减低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保证司法公正、缓和区际管辖权冲突、避免当事人挑选法院、保护当事人合法的诉讼权益和促进区际司法协助等。美国和澳大利亚区际民事案件移送制度的立法与实践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际民事诉讼中的协议管辖与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协议管辖是当代各国管辖权法律制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协调国际管辖权冲突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在介绍了协议管辖制度的发展及各国内法和国际立法关于协议管辖制度的规定后,对协议管辖中默示协议管辖的界定、意思自治的限制及管辖协议的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修改我国民事诉讼法相应规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我国刑事立案管辖制度对立案管辖权的划分不够清晰、合理,导致司法实践中立案管辖制度规定的粗疏,且法律、司法解释、各部门规定的内容不统一,缺乏协调性;公、检、法三机关的刑事立案管辖权划分不科学、交叉管辖、互相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立法上未明确规定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的刑事立案管辖权限,理论界对于监狱是否应该享有立案管辖权也存在争议。文章从立案管辖的划分标准等三个角度对我国现行刑事立案管辖制度提出质疑,为现行制度的合理运行提出一些完善相关立法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1.
牵连管辖制度是刑事管辖制度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实现诉讼的公正和效率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日本牵连管辖制度的完善性以及日本同我国政治、文化、法律传统等诸多方面的相似性,我国应充分借鉴日本的先进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我国建立牵连管辖制度。  相似文献   

12.
级别管辖制度是从纵向确定不同级别法院之间一审民事案件管辖权限的制度。由于现有法律的不完善 ,级别管辖无序的现象凸显于司法实践之中。级别管辖制度的最核心问题是划分标准的确定性问题 ,解决此问题需以“争议标的额为首要标准”代替传统的案件性质、繁简程度和影响范围相结合的“三结合标准”,同时还要完善一些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3.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确立的反恐法庭样式不一而足.既有特别法庭,也有普通法庭;既有军事法庭,也有平民法庭.结合我国国情,我国不应设立特别军事法庭,不宜另设专门法庭,也不宜由既有的军事法院实行专属管辖,而应在遵循现有普通法院管辖与专门法院管辖的基础上调整恐怖主义案件的级别管辖.  相似文献   

14.
军事利益本位论——兼论军事审判权的范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军事法的本质属性和我国的军事立法实践表明国家军事利益在军事法中的优先保护地位。军事法学应以军事利益本位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尽管军事利益本位论和权利价值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但两者可以协调和统一。军事利益本位论强调国家军事利益得到优先保护的前提下,保障其他当事人的权利得以实现。以军事利益本位论作为界定军事审判权范围的理论工具,我国军事法院刑事审判权的范围应采取军事犯主义,审理军内民事案件应当排除在军事审判权的范围之外。  相似文献   

15.
协议管辖,作为国际民事诉讼中不可或缺的制度之一,一方面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一方面又符合当事人对确定性与可预期性的追求。美国对待协议管辖可执行性的态度,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全面否定——肯定"初步表面效力"——全面扩大适用兼收缩限制例外的转变历程,丰富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促成了协议管辖制度在美国国际民事诉讼领域的确立与发展。本文按时间顺序,以美国不同时期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为依托,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协议管辖在美国国际民事诉讼中的可执行性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2012年最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关于涉外案件协议管辖的规定,对我国涉外案件协议管辖制度存在的不足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军事民事诉讼目前仍然只是一个学理概念 ,经历了其萌芽形态之后 ,尚处在由归属于一般民事诉讼的军事法院审理军内民事案件向军事民事诉讼的嬗变过程。在其发展演进之中 ,最高人民法院法函(2 0 0 1) 33号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离建立应然的军事民事诉讼制度还有一定的距离。军事民事诉讼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民事诉讼 ,其当事人主体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它的设立有利于关注军队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协议管辖制度的立法修改,统一国内与涉外诉讼适用的标准,拓宽司法适用的范围,引入应诉管辖的措施,缓解了我国诉讼模式转型过程中司法权配置的规范性与灵活性之间的紧张关系.司法实践中,协议管辖效力认定的疑难,影响协议管辖制度的正常运行.对协议管辖的效力进行分析与判断,能够促使当事人合意纠纷解决机制发挥预设的效能,适应现代纠纷解决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我国立法对涉外协议管辖制度规定了级别管辖的限制条件,要求涉外案件当事人对我国法院的选择不得违反我国的级别管辖。这种立法规定实际上是对我国法院管辖权的自我限制,也不符合国际社会对协议管辖日益宽松的态度。要求当事人对我国有关级别管辖规定有清楚的认识并不合理。而且,我国立法规定与2005年海牙公约的要求也不一致。我国法院审理的一个案件表明我国有关涉外协议管辖的级别管辖限制条件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19.
《民事诉讼法》关于协议管辖制度的修订,吸收了民诉学界多年来研究的先进成果,打破了原协议管辖制度的桎梏,统一了国内与涉外协议管辖。然而,这次修订无论立法编排上还是内容的实效性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当务之急应考虑如何充分发挥协议管辖制度的功能,使其更有效地遏制地方保护主义和保障当事人的诉权,而不仅仅是修改形式上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在涉外民事诉讼中的协议管辖制度还很不健全,有待于在今后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上不断完善。本文笔者依据国际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借鉴外国的一些立法及判例,对涉外契约中协议选择法院管辖条款的法律效力作一探讨,以就教于行家及期望有益于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