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6月,以色列举行了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摆出了要攻击伊朗核设施的姿态。以色列早有摧毁伊朗核设施的计划,且一直在军事、外交、舆论等方面积极准备。以色列急于对伊朗动武,主要基于对伊"现实威胁"认识的深化和紧迫感的增强,有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深层次考虑。从远程攻击力、空袭经验和防护能力等方面综合来看,以军已完全具备远程打击伊核设施的军事能力。然而,以色列要想实施打伊计划,既要考虑攻击效果及其引发的严重后果,也面临来自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以色列与伊朗关系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朗核危机爆发后,以色列同伊朗上演了激烈对抗的一幕,以伊关系呈现出类似而又不同于美苏冷战的战略对抗关系--军事上的遏制与反遏制,政治上的讹诈与反讹诈、经济上的制裁与反制裁、外交上的围堵与反围堵.以伊这种关系折射出维持现状的以色列与挑战现状的伊朗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地缘政治争夺、伊朗核问题和围绕"大屠杀"的历史争论是两国关系陷入僵局的根源.以伊对抗关系对中东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以色列同伊斯兰激进势力的矛盾取代阿以矛盾,成为当前中东地区的主要矛盾,并使大国在中东的关系更趋复杂.  相似文献   

3.
以色列建国初期为了求得国家生存,在国父本-古里安"外围联盟"思想的指导下,实施了一种具有鲜明现实主义色彩的外交安全战略。其核心思想就是以国家生存为核心目标,通过"合纵连横"的外交手段为以色列在中东地区构筑一条"均势安全"的战略屏障,从而平抑和抗衡阿拉伯世界的战略力量。其两大核心政策支柱为以土战略联合关系和以伊(朗)战略联盟关系。以色列的战略实践路径可以认为是:通过借助与巴勒斯坦问题非利害关系的域内大国—土耳其与伊朗—的战略力量为以色列国家生存空间开辟新的地缘政治资源,打破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被阿拉伯世界封锁和被孤立的地缘政治"困境",为提升以色列综合国力和战略影响力注入新的战略"能量"。以土战略联合关系和以伊(朗)战略联盟关系的合作范围广泛,基本涵盖了政治、外交、军事、经济与安全等诸多国家安全领域。在阿以冲突背景下,以色列中东地区均势战略的两大战略支柱始终受到来自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影响与制约,表现出鲜明的波动性和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拜登政府执政以来,美国的以色列政策出现了值得关注的新变化。拜登政府开始调整之前对以色列过分偏袒的做法,使美以关系回到常态,有意维护与中东其他各方力量之间的平衡,安抚中东阿拉伯盟友;在地区层面,通过影响盟友们和友好国家,维持美国的主导地位;同时意欲与地缘战略对手伊朗重启谈判,通过重新签署伊核协议对其施加限制,从而对中东和亚太两大战略板块的战略资源进行重新配制,以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拜登政府的新以色列政策将对以色列的外部战略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以色列的回应、域内其他国家的反应以及域外大国的态度都将叠加在一起,成为未来中东局势中新的变量。  相似文献   

5.
伊朗核问题及其对大国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黎明 《和平与发展》2010,(3):35-39,77-80
伊朗核问题自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以来,国际社会不断斡旋调停甚至制裁,不仅未能取得任何进展,还有愈演愈烈之势。伊朗决心拥核,除有着追求充当地区强国的企图外,更主要的是伊朗伊斯兰政权自成立以来就始终面临着险恶的国际环境,尤其是美伊关系的长期敌对。多年来,伊核问题一直是大国之间相互较量的杠杆,其发展前景或是西方国家推动联合国安理会不断加大对伊施压,或是美国(通过以色列)对伊动武,或是美伊谈判和平解决。无论哪种前景都会对美俄关系、美欧关系、美中关系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12月25—29日,应以色列外交部政策研究中心邀请,戚振宏院长率团赴以色列开展交流。代表团分别与以外交部政策研究中心、亚太局、特拉维夫大学摩西·达扬中东与非洲研究中心就新"巴以和平方案"、美国对伊制裁、美国的中东政策、中以关系未来发展等与以专家学者深入交换看法。  相似文献   

7.
美伊都有宏大战略目标,战略利益严重冲撞,互为主要对手.美伊战略博弈牵动中东全局和大国关系,影响深刻.目前,双方角逐的两大舞台分别是叙利亚和核计划.美决意更迭巴沙尔政权,摧毁伊叙战略同盟,终将得手.美国和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动武的可能性存在,但武力更迭伊朗政权之事短期内不会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8.
奥巴马政府执政两年来,其中东政策主要围绕伊拉克重建、伊朗核问题和巴以和谈三大问题展开,力图有所突破,然而至今尚未达成目标。奥巴马政府虽然能按预定时间结束伊拉克战争,但却面临伊拉克安全形势难以好转、伊政治框架运转困难、美国在伊利益能否得到保障的多重挑战;美对伊朗软硬兼施的政策未能取得成效;在巴以之间促和的努力再次因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修建犹太人定居点等问题而遭到掣肘。美国的对外政策重心能否由"大中东"地区持续顺利地转移,依然存在变数。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以色列是为数不多的由联合国决议"创造"的国家。然而,以色列建国后,它与联合国的关系却很不融洽。以色列虽然在1949年就成为联合国的一员,但联合国的许多附属机构却把以色列排挤在外。不仅如此,联合国大会现在每年都通过许多反对以色列的决议。以色列是受联合国人权委员会谴责最多的国家。联合国决议"创造"了以色列,而联合国又为解决  相似文献   

10.
信仰者集团崛起及其对以色列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者集团是20世纪末在以色列崛起的犹太右翼院外集团。其崛起是以色列建立以来社会全面转型、特别是“六五”战争后社会意识形态剧变的结果。以色列建国后,工党锡安主义逐渐衰落,为犹太意识的抬头提供了空间。“六五”战争导致以色列人弥塞亚情绪和“大以色列主义”抬头,还导致工党锡安主义破产。信仰者集团以“新锡安主义”为主要意识形态,以在被占领土上开展定居运动从而推动神圣拯救为主要使命。它阻碍着中东和平进程,使以色列进一步深陷孤立处境,也在改变以色列社会意识形态图景和政治力量结构,推动以色列政治向右倾化、宗教化倾斜,还对以色列民主政治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1.
以色列在被占领土上建定居点,是指1967年“六·五”战争后以色列在原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原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带建立定居点的活动。以色列在被占领土上建立定居点事关中东和平进程,其目的是要逐步吞并被占领土,但以色列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经济代价。一、建立定居点的实况1967年的“六·五”战争以以色列的巨大胜利  相似文献   

12.
张煦 《国际资料信息》2012,(9):21-25,33
伊扎布特系跨国伊斯兰极端主义组织,目前在全球40多个国家开展活动。20世纪90年代,伊扎布特开始在中亚地区发展蔓延。伊扎布特虽然屡遭打压和限制,但在"基地"组织、塔利班等国际恐怖组织的资助支持下,发展势头迅猛。中亚发生"颜色革命"后,伊扎布特利用各国转型期产生的社  相似文献   

13.
章波 《西亚非洲》2007,11(2):26-31
历史上波斯民族和犹太民族存在传统的友好关系;巴列维王朝的西方化、世俗化政策有利于伊朗和以色列的接近;以色列需要打破在中东地区和伊斯兰世界的孤立局面;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以色列需要通过伊朗转移伊拉克犹太人;1950年伊朗承认以色列。50年代初伊朗开始向以色列供应石油;50年代中期地区和国际形势的发展促使伊以建立了战略关系。以色列向伊朗提供了军事、武器等方面的援助。两国有共同的地缘战略利益。50~60年代,以色列同伊朗联合抵抗苏联和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国家的威胁、干预及影响。1958年革命后的伊拉克成为伊朗和以色列共同的敌人。美国一直支持以色列和伊朗的战略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今年夏季以来,随着美国国内和世界各国就“打伊”的辩论渐趋白热化,各国媒体也不断“透露”美国“打伊”的时间和“倒萨”方案,各种猜测莫衷一是。目前归纳起来有4种“打伊”时间、6种“打伊”方案。 一、“打伊”时间 “9·11事件”后,“打伊”立即被提上布什政府的议事日程。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2001年9月12日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曾提出立即“打伊”,但为集中精力先打击塔利班政权和“基地”组织,布什最终拍板决定暂缓对伊动武。目前盛行的动武时间主要有以下4种: (一)中期选举前动武。据土耳其媒体称,美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在今年7月访土时明确告诉土政府,美可望于2002年秋季“打伊”。美国内也有舆论认为,布什将于中期选举前“打伊”。这种看  相似文献   

15.
孙德刚 《西亚非洲》2007,85(12):25-30
伊朗核危机爆发后,以色列一直酝酿对伊朗核设施采取先发制人打击。从实证研究来看,促进该战略实施的因素分别是:维护以色列国家安全;转移以色列国内民众视线;联合国对伊朗实施了制裁;美国执行了模糊政策;以色列在先发制人战略运用上经验丰富。制约该战略实施的因素分别是:以色列进攻性军事力量的有限性;以色列国内政治派别的反对;以色列缺乏盟友的鼎力支持;国际舆论的反对;伊朗的反击能力。由于制约因素占上风,以色列先发制人战略受到遏止。未来这一战略是否得以执行,将主要受伊朗核技术发展走向、国际舆论导向和美、以、伊三国国内政治发展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色列总理沙龙突发疾病给以色列政坛带来冲击。由于沙龙发病前从利库德集团激流勇退,另建前进党,打破了以色列的政治格局,给以色列即将进行的大选带来变数,未来以色列的政治发展也将深受影响。同时,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也如期进行,哈马斯作为一支新兴力量在巴勒斯坦政坛出现,以巴冲突出现新的因素。以巴双方新的领导层都面临政治创新的考验,以巴和谈可能面临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自以色列建国以来,维护其生存和安全是美国历届政府一直不变的承诺,向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就是保障其安全的重要举措。美国主要从现实主义出发,根据其全球战略的需要来决定它对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的力度。由于美国在不同时期内对全球目标特别是中东战略目标有所不同,美国对以色列的军援政策也随之变化和调整,经历了一个限制——积极——以军援为施压手段——制度化——强化的演变过程。从未来发展看,美国与以色列在相当长时期内仍然互有所需,战略盟友关系不会变,美国对以色列的军援政策也基本上不会变。  相似文献   

18.
王晓德 《西亚非洲》2008,5(2):39-45
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盟友,从战后建国至今与美国一直保持密切的关系.当以色列在战后大踏步地迈向现代消费社会时,美国大众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致使以色列与很多国家一样出现了所谓的"美国化"趋势.其实,以色列社会不会完全被"美国化","美国化"多少包含着以色列入对一种现代生活方式的追求,如果把这一带有争议性的术语用"现代化"来表述,大概更能准确地把握住以色列自放弃开拓性民族精神以来大踏步迈向现代社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同以色列1992年1月24日建立外交关系之后,亚洲的另一个大国印度也紧跟着在1月29日与以色列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以色列把相继与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交称为其与第三世界外交史上“最重大的成就”。以色列同中、印两国的关系正常化,都走过了漫长的历程,而且也都颇具戏剧性,以色列同中国的建交,是在以色列1950年1月首先承认了新中国的情况下,经过42年之后才完成的。而以色列同印度的建交,则是在印度于1950年9月首先承认了以色列之后,也过了42年以后才实现的。关于中国同以色列关系的曲折发展,国内已有学者著文…  相似文献   

20.
1.以色列在联合国处境孤立的背景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以色列是为数不多的由联合国决议“创造”的国家。然而,以色列建国后,它与联合国的关系却很不融洽。以色列虽然在1949年就成为联合国的一员,但联合国的许多附属机构却把以色列排挤在外。在联合国的游戏规则中,成员国的一国一票制决定了在有关阿以冲突的表决时,以色列经常处于不利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