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美国操控世界事务的能力明显下降;中国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力有所提升;俄罗斯正在走上复兴之路;核扩散、能源、欧亚地区民族分裂主义等问题日益突出,并将成为影响未来世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尽管冷战后形成的“一超多强”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已经 出现了“一超”向弱、“多强”渐强的发展趋势。美国整体实力相对衰弱,操控国际局势的能力呈下降 趋势。全球范围内新兴力量群体性崛起,特别是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趋提升,开始进入 世界的中心舞台,对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美国对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持矛盾心态,是其对华战略定位犹豫徘徊的直接原因,并将继续影响中美关系的稳定和发展。由于中国的和平发展不可遏阻,美国对中国的防范戒备将有增无减,同时也会更加重视加强对华合作。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以来,中美两国关系从曲折、波动逐渐趋于平稳和竞争。随着美国对华战略的定位趋于稳定、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美国会更加理性地对待中国,中美关系还将进一步趋于平稳发展。但未来的中美关系仍然存在着诸多变数。  相似文献   

5.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一个国家的实力既体现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硬实力”,又包括“软实力”──一种能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这种能力源自该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1]5-11华文教育即是中国提升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中国软实力的培育和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国外媒体曾就此评论说,“中国正在用汉语文化创造一个更加温暖和更加积极的中国社会形象。”[2]“中国政府的汉语推广战略高明之处在于,学习过去其它一些国家的经验,推广教育和语言有助于加深外部世界对一个国家的了解,这是扩大一国影响力的最有效途径。战舰…  相似文献   

6.
朱锋  杨正一 《东北亚论坛》2023,(1):17-30+127
习近平总书记的二十大报告就中国外交的原则和目标做出了战略性论述,深刻回答了百年大变局下世界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世纪之问”,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指南。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和智慧。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中国外交承担着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需要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持续不断地“铺路架桥”“化危解难”,持之以恒地为中国扩大商贸联系、稳定周边关系和提升中国影响力“开拓进取”。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中国还需打破大国关系“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宿命,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同美国建设和打造“新型大国关系”。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外交的地位将不断提升,这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治理基础和战略保障。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美国出于提升地缘政治影响力、和平演变越南等方面的考虑,不断强化与越南的关系。在此背景下,越南社会西化程度加深,其依靠美国抗衡中国的信心大增,成为美"重返亚太"的重要支点,美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增强。但也应看到,越南的"大国平衡"战略决定了越美合作的有限性,同时,美国内对美越关系的不同认知制约了美越关系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8.
许可 《亚非纵横》2014,(4):45-52
随着亚太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地位的提升,美国和印度都更加重视该地区并努力拓展自身影响力——一边是美国“重返亚太”紧锣密鼓,一边是印度“东进战略”稳扎稳打,两者已在东南亚产生交集,且直接影响到中国。当然也需看到,虽然两国的战略在“制衡中国”方面有呼应作用,但由于各自战略设计、利益核心以及基础条件的巨大差异,使得这种“共处”难以最终演变为“共治”,最有可能的依旧是一种若即若离“有限伙伴关系”。中国在压力面前需调整思路、拓宽途径、强化实力和积极斗争多管齐下,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利益。  相似文献   

9.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风云际会的国际形势变迁中,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周密部署、开拓进取、硕果累累,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境界、新视域,促进了中国国家利益,形成了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中南半岛国家是中国的传统友好伙伴。随着近年来中国在该地区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和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南半岛已成为中国在周边的战略依托,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美国奥巴马政府2009年上台后,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将中南半岛作为重要"前沿阵地"。中美两国随之在这一地区展开了政治影响力、经济主导权和外交软实力等方面的激烈博弈。中国一方面应警惕美国在中南半岛的各方面动作,另一方面也需与美国管控分歧与竞争,探寻双边协调与合作,消弭竞争对双边关系和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优化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非友好关系的持续发展及其世界影响已经成为检验新时期中国软实力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中国对非政策的实质与风格是构建在非洲软实力的重要基础,文化影响力是彰显对非洲软实力的重要形式,发展模式的示范作用是当前扩大在非洲软实力的关键因素,中非多边合作机制则是提升在非洲软实力的有效途径。本文还对如何提升和优化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美国“倒萨”的战略意图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九一一事件后 ,美国认为萨达姆统治下的伊拉克对美国构成威胁 ,美国总统布什强调必须推翻萨达姆政权。本文认为美国“倒萨”主要有四大战略意图 :一是控制中东石油资源 ,中东特别是海湾地区是世界石油最丰富的地区 ,而美国则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能源消费国 ,控制中东石油一直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之一。二是改造中东伊斯兰世界 ,九一一事件后 ,美国与沙特阿拉伯的关系面临严峻考验 ,美国意欲借反恐推翻萨达姆政权 ,制衡沙特的影响力 ,以利于美国为所欲为地改造伊斯兰世界。三是牵制西方盟国 ,欧盟、日本对海外石油 ,特别是对中东石油依赖程度很深 ,控制中东石油可防止它们进一步离心。四是遏制中国和俄罗斯的兴起 ,推翻萨达姆政权可在战略上对中俄形成包围 ,达到遏制中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6国元首2 0 0 1年6月1 5日宣布成立的一个地区性国际组织。该组织成员国面积30 1 8.93万平方公里,占欧亚大陆的3/5 ;人口1 4.5 5亿,占世界的1 /4。中国和俄罗斯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更使上海合作组织具有了与生俱来的影响力。上海合作组织由“上海五国”元首会晤机制发展而来,其进程最早起始于1 989年1 1月中国和原苏联关于裁减边境地区军事力量和保持边境安宁的谈判。1 0多年来,经历了中苏谈判、中俄哈吉塔的五国两方谈判、上海五国元首会晤机制和成…  相似文献   

14.
世界华人经济圈实力究竟有多大?据美国俄亥俄大学华人研究中心统计,海外华人约为5500万,他们拥有的流动资产为2万亿美元,他们的生产总值,起码有5000亿美元。他们的流动资产超过了中国,约占日本的2/3。将中国包括在内,华人经济圈的生产总值将近1万亿美元。  相似文献   

15.
富景筠 《东北亚论坛》2024,(1):96-111+128
世界能源转型和气候变化与俄乌冲突、大国战略竞争叠加,在全球层面改变了国家间权力平衡,并重塑了主要行为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行为模式。美国将能源权力与话语霸权和金融霸权相结合,构建围绕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盟友体系。这个体系既可以通过利诱补偿来拉拢盟友和伙伴国,也可以通过威逼威慑来遏制竞争对手和敌对国。在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美国以塑造“更加安全”的世界能源体系的名义来改变全球能源格局的权力结构,利用“全产业链”优势提升自己的地缘政治影响力。由于正向权力建立在补偿机制之上、负向权力建立在不对称相互依赖之上,美国能源权力的扩张存在奖励和惩罚两个方面的限度。面对百年未有之能源大变局,中国有必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将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力转化为世界能源和气候治理中的“结构性权力”,利用清洁能源的技术优势、化石能源的市场优势提升议程设定权、规则制定权和市场议价权。  相似文献   

16.
为确保对华战略竞争效果,拜登政府从叙事的情境、角色、情节等方面进行对华话语设计,建构了“美国领导世界抵抗中国‘威权威胁’”的主导性叙事,并采取“天使/恶魔转移”及因果故事等叙事策略,加强其说服力。拜登政府的对华叙事意在国内外塑造一种对华认同,为其对华竞争战略提供合法性,以削弱中国影响力。这种对华叙事是“东方主义”认知偏见下对中国“他者化”的体现,彰显了美国的霸权和冷战思维。面对拜登政府对华的污名化叙事,中国可对其叙事进行解构,并建构一种竞争性叙事或反叙事,以消解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初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迄今已有近百年的时间,虽然期间经历过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90年代的网络泡沫破灭,以及近期次贷危机的打击,但美国依旧是世界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尽管近年来世界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使得美国在一些领域内占世界经济的相对量有所下降,但美国因拥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但中国外交话语的"短板"问题也日益突出。外交话语是体现国家文化传承、意识形态、重大利益、战略方向和政策举措等官方基本立场的表述,而话语权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国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与独立自主外交时,更需在大国外交的丰富实践基础上,厚植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基础,加强外交话语体系建设,提高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和世界意义,以有效应对相关挑战,实现中国外交话语权的历史性提升,推进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亚太地区的趋势已成为美国推进全球战略的重要特征,其间美国历届政府对亚太地区的战略定位呈现不断增强的态势,基于亚太地区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地位的提升,美国不断加大了对亚太地区的战略资源投入,意在维持和巩固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和美国的单极霸权,其所形成的战略构架主要体现在美国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前沿军事存在已常态化,军事威慑力显著增强;不断加大在亚太地区经贸合作中的介入和影响,推进在经贸领域的战略渗透;对中国发展进程的加快表现的战略焦虑和为防止“美国衰落”及为巩固其霸权地位,使得美国对华关系从确定“接触”和“建设性关系”演进到“对华全面战略竞争”,对华遏制的成分不断凸显,由此中国不断增大的发展成就和国际影响力成为美国战略重心东移驱动因素中最重要的变量。时至今日,强化联盟体系、实施战略围堵、注重规则制衡、聚焦高新科技竞争与封堵已成为美国对华遏制和防范的新动向。在意识形态领域,美国从来没有放弃对中国的和平演变,通过全方位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推进价值观外交成为美国构筑联合制华阵营的重要策略。同时,中美作为世界重要大国,面临人类共同的危机和挑战,基于两国间共同的利益交汇点,在共存环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地缘战略视角详细论述了冷战结束后韩、印两国在政治、安全和经济领域合作进程。印度"东向"战略与韩国的"新亚洲外交"战略逐步融合,极大地提升了印度在东亚地区的地位与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国在东亚地区的政治与经济影响力,客观上起到了对中国在南亚影响力提升的一种反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