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海洋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安全战略是维护国家权益、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关键,在国家战略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近代以来,日本作为海洋国家,在制定海洋安全战略的过程中,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战略内容之间差异较大,且彼此之间不乏矛盾之处。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日本海洋安全战略发展与调整的内在规律和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为此,本文通过海权论的理论视角,搭建了"地缘特性—国家定位—战略需求—战略模式"这一日本海洋安全战略的分析框架,归纳了日本的海洋安全战略发展中一脉相承的战略连贯性及其内在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中菲黄岩岛事件要求我国加快出台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对于解决我国面临的突出海洋问题(东海问题、南海问题)具有特别指导意义.由于东海问题、南海问题的形成和显现有特定的背景和原因,对其的处理不仅考验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智慧,也关系我国由区域性海洋大国向世界性海洋大国的成功转型,更关系我国核心利益和海洋权益的维护.我国制定和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是通过发展海洋经济实现的,易被他国接受.同时,为确保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将其政策和措施等予以固化.为此,我国制定海洋基本法就显得特别紧要.  相似文献   

3.
作为最古老的全球公域的海洋,承载着世界的安全与繁荣的重任。确保航海自由、海上贸易航线、海上关键基础设施以及能源流向,都涉及北约的安全利益。在海洋安全面临着巨大的诸如海洋环境恶化、海盗肆虐、新兴国家海军快速发展等挑战下, 北约打着保护全球公域的旗号,根据后冷战时代海军执行的几个行动实践,在北约新战略概念指导下,2011年1月通过了“联盟海洋战略”。北约海洋战略赋予其海军承担“集体安全与威慑”、“危机管理”、“合作安全”和“海上安全”的核心使命。在利比亚战争中、在反海盗行动中以及目前的叙利亚危机中,北约海洋战略得到检验,尽管也暴露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如缺乏政治意愿投资海军。偏重于海洋的军事领域、并以军事手段解决海上安全的北约海洋战略,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存在着潜在的负面影响:北约的海军力量可能会遏止中国海军突破第一、第二岛链;可能会介入中国与邻国的海疆纷争;对中国海军保护能源安全也会构成挑战。这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确保海洋安全战略所必须高度重视的。  相似文献   

4.
当今国际海洋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突出表现为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纷纷加强和调整海洋政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同时显现;以海权角逐为核心的海洋地缘战略争夺不断加剧;海洋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影响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海洋安全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因此,中国应该制定明确的海洋安全战略.本文认为,在宏观战略层面,中国要把海洋安全战略纳入国家的大战略之中;在微观战略层面,中国应妥善处理中美关系中的海权问题,妥善解决中国与日本、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  相似文献   

5.
试析21世纪初的中国海洋安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安全是中国国家安全在地理空间上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海洋世纪”的来临和国家安全环境的变化,海洋安全在中国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日益凸显。21世纪初,中国海洋安全面临的挑战可概括为三大现实问题、两大外部威胁和一大潜在隐患。要有效维护中国的海洋安全,必须实施综合安全战略,并确立以台湾问题为龙头、以中美关系为关键和自主安全与合作安全并举、立足近海与走向远海相结合的原则和方针。  相似文献   

6.
感谢各位能应邀参会,尤其感谢胡德坤、李金明和黄仁伟三位教授远道而来参加讨论。这一节讨论的题目是"中国怎么办",我就扣着这个题目讲一点看法。边海不只是南海,南海问题是一个局部问题。这个局部问题有象征意义,象征着转变时期中国崛起树大招风,面临的挑战非常典型。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中国不只是需要对南海问题,而是要对整个外交战略有一个好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南海问题才能应对好。如果就南海问题谈南海问题,就会有局限性。以上算是一个开场语。  相似文献   

7.
在2014年印尼新科总统佐科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建设海洋强国和成为世界海洋轴心是核心之一。在其就职演讲中,他强调"重塑印尼作为海洋大国的辉煌"。印尼是群岛国家,拥有17508个岛屿,海洋面积(不包括专属经济区)316616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4716公里,历史上一直是海洋大国,居民谋海为生,蔚为风尚。同时,印尼部分海域毗连南海,与周边国家有海洋管辖界限的争端,但印尼当局历来强调,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不存在冲突。本文摘编印尼部分政要和专家关于建设"世界海洋轴心"的论述及印尼政要对南海问  相似文献   

8.
从安倍晋三二度当选首相到菅义伟执政的近十年间,日本将加强海洋安全合作作为深化同东盟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内容,并通过采取分门别类的方式和积极主动的举措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这既反映了它谋取地区海洋利益实现海洋国家目标的内在战略需求,也是遏制中国崛起及其日益增强的海洋影响力这一"外部因素"驱动的结果,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印太战略设想进一步提升了东盟国家战略地位这一地缘层面的考量。由于受到自身"大国平衡战略"的制约、"选边站位困境"及中国新安全观的影响,东盟国家在实践中并没有对日本的相关举措表现出一味迎合的态度,这也使得未来双方在海洋安全领域的合作进程必定不会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9.
马孆 《国际观察》2012,(4):29-34
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作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在世界舞台上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发展趋势错综复杂,具体表现在激烈争夺海洋资源导致对海洋权益的强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某些条款内容的模糊造成诸多问题、海上安全威胁催生海洋治理、美国将海洋作为战略调整的重点加剧世界海洋不平衡格局等方面.这也使中国面临诸多挑战,必须努力应对.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将从一个海洋大国发展成为一个海洋强国.  相似文献   

10.
印度是一个南亚大国 ,处于印度洋的中心位置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印度独立以来致力于成为世界海洋大国 ,实施控制印度洋的战略。印度的海洋战略具有排外性、针对性和扩张性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国对印度洋、南中国海的依赖度越来越强。因此印度的海洋战略是中国处理中印关系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理论体系,探索建设海洋强国的新模式,是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海洋战略是国家大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现阶段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以建设海洋强国为战略目标。确立海洋强国战略是顺应国际潮流、符合国家利益之举。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内外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进程。当然,在此进程中,必然会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中国坚持和平走向海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即“强而不霸”、“和谐海洋”,与“两个一百年”目标同步实施。建设海洋强国要分阶段实施,从海洋经济、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科技、海洋防卫力量建设、海洋权益及安全等方面部署任务,并从完善法规、加强组织管理、宣传教育及设立专项工程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印度的海洋战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近海到远洋的过程。在谋求控制印度洋的同时,印度还把触角伸向了东南亚和南中国海地区。这无疑对中国的能源开发和运输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中国如何应对也将直接关系到自身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广西实施“建设海洋经济大省区”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在海洋经济、科技、资源、海权力量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也提出要在21世纪成为海洋大国,广西作为一个重要的沿海省区,对国家实施"海洋大国战略"要负起应有的责任,应该实施建设海洋经济大省区战略。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是亚太地区重要的中等国家,海洋安全战略是其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石。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和亚太地区安全形势的变化——尤其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澳大利亚加紧了海洋安全战略的调整,即不仅要维护其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而且要充当地区性海上领导力量,其海洋安全战略所涵盖的地理范围远远超过了澳大利亚本土,进攻性色彩日益浓厚。为达到这一战略目标,澳大利亚一方面建设强大海军,要成为海上强国;另一方面开展广泛的海上安全合作,加强与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海洋安全合作关系,以取得作战经验,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战略措施上也呈现出积极、主动的特点。尽管澳大利亚海洋安全战略的实施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国家综合实力的有限以及对待中美的矛盾心态等,但澳大利亚海洋安全战略的进攻性特点以及与美国军事关系的加强无疑会对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安全形势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加大了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安全优势,增添了中国与澳大利亚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亚太地区的海军军备竞赛。正在建设海洋强国的中国应当对此给予适当的关注,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制定出自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2013年7月22日,《国际问题研究》杂志举办主题为"中国周边环境变化与外交新思路"第一期"国研沙龙",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张海文、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袁鹏、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沈丁立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应邀出席演讲。  相似文献   

16.
"南海航行自由"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剑指中国的"撒手锏",超越"南海航行自由"陷阱是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际法和实现海洋强国梦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美国打着维护"南海航行自由"的幌子行"舰机"航行自由,目的在于护持美国的亚太霸权地位。中美南海航行自由纷争的本质是海洋霸权国与新型海洋强国在南海战略矛盾和战略利益的竞争,其法理诱因是双方对航行自由原则的认知分歧,也是美国理想主义"海洋自由"传统和实用主义"航行自由计划"的延续。中美"南海航行自由"问题的不断发酵对中国海洋军事安全,海洋战略空间的拓展以及海上崛起的舆论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中国应当在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思考该问题的解决路径。中国超越"南海航行自由"陷阱的首务是要保持战略定力,为实现中国海洋强国争取战略机遇期;要加强与美国的战略对话,在南海构建稳定的航行自由机制;要在国际舆论、海洋法律秩序和区域海洋公共产品提供中争取外交主动,适时适度推进南海岛礁建设。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印度的"印度洋战略"五大内涵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印度的"印度洋战略"对构建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并分析了对中国海上运输安全的影响,印度的"印度洋战略"也给中国解决南海问题增添了不确定性。中国应积极塑造"共享型"的印度洋战略应对印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受全球化、科技革命、中国海上力量快速发展等因素影响,近年来美国国内对海权进行新的反思,海权终结论让位于海权不可或缺论,马汉与科贝特的海权理论受到新的审视,技术创新对海权的影响被格外关注。与新认知相伴的是美国海军战略及相关政策的调整,从"由海向陆"转向"重返海洋控制",扩大海军舰队规模,加强在印太地区的军事部署,确定"全域进入"新职能,将中国作为西太平洋海权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对海权的再认识及政策调整,是其维持海洋霸权的自然逻辑发展,将加剧大国间的地缘战略竞争。  相似文献   

19.
要准确认识美国"重返亚洲"的再平衡战略,需要对其重新评估。首先,要判断美国重返亚洲,是一个军事战略,还是政治、军事、经济甚至是价值观的全面战略?我的看法,总体上它是一个以军事力量前沿部署调整为主的安全战略,其他要素则围绕这一战略调整。特别是美国撤出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需要在亚洲军力部署上进行全面调整。  相似文献   

20.
美国逆世界海洋时代已经到来的时代潮流,悍然把战略重心东移滋事,不断唆使日本、菲律宾等国对中国海洋权益发起挑战。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为捍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中国不仅要致力于建设海洋强国,还应与俄罗斯加强海洋合作,进一步充实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涵。为此,中俄两国应当在充分认定加强海洋合作必要性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海洋合作重点领域,并且针对现存问题共同采取有效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循名责实,共同为建设和谐海洋、和平海洋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