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者按]近两年来,在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亚太的大背景下,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借机挑起固有的领土领海争端,中国边海形势出现新的复杂局面。鉴此,《现代国际关系》编辑部于2012年8月3日在北京举行题为"中国边海与中国对外战略"的专题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防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相关机构和高等院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莅会。  相似文献   

2.
感谢各位能应邀参会,尤其感谢胡德坤、李金明和黄仁伟三位教授远道而来参加讨论。这一节讨论的题目是"中国怎么办",我就扣着这个题目讲一点看法。边海不只是南海,南海问题是一个局部问题。这个局部问题有象征意义,象征着转变时期中国崛起树大招风,面临的挑战非常典型。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中国不只是需要对南海问题,而是要对整个外交战略有一个好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南海问题才能应对好。如果就南海问题谈南海问题,就会有局限性。以上算是一个开场语。  相似文献   

3.
边疆、海疆是中国发展和安全的重要地区、边缘地区。边海问题要放在国家总体战略和外交、安全战略总框架中去理解和应对,而不应像一些媒体和公众那样把它们单独对待,似乎个别边疆、海疆问题就是国家面临的唯一问题,整个国家的外交、安全问题都可以不顾。  相似文献   

4.
边海问题与中国海洋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边海问题的日益突出,特别是南海争端的激化,使关于中国海洋战略问题的讨论热闹起来并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这一讨论又牵出一个更大的问题:中国国家战略的重心是大陆还是海洋?其战略方向是向陆还是向海?这是一个自晚清李鸿章与左宗棠的"海防"和"塞防"之争以来就让国人纠结不已而又不得其解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边海问题首先应该放在中国崛起的大环境下来看待。由于中国的迅速崛起,与中国有领土、领海争端的国家越来越担心在与中国的竞争中丧失时间优势。同时,区域内外的大国为应对中国的崛起而纷纷调整其亚洲战略,这为某些小国"趁火打劫"创造了条件。因而,解决边海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疼医脚,而必须与新时期中国对外战略的调整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中国边海形势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想重点谈三个问题:一是对当前中国边海形势总体特点的认识;二是如何认识当前边海问题带给中国的挑战;三是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国周边外交与边海战略的几点思考。当前,中国边海形势的总体特点可概括为"陆冷海热、三海共振、多点爆发"。近年来,中越南海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中日钓鱼岛争端、中韩苏岩礁争议、中朝黄海渔业纠纷等先后浮上台面,南海、东海、黄海局势持续引发关注。  相似文献   

7.
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专属经济水域(EEZ)的概念,"中国边海"可具体定义为从中国陆地沿岸自然延展的200海里以内的海域;若依据大陆架原则的专属经济水域概念,那么"中国边海"又可定义为中国大陆架及其延伸部分的海域。而从战略研究角度看,"中国边海"应置于"亚洲边海"的范围内来考察。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在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亚太的大背景下,近年来,与中国存有海洋权益争议的一些国家乘机挑起同中国的领海主权争端,中国边海形势出现复杂局面。特别是钓鱼岛、黄岩岛争端更是引起举国上下的关注。为此,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于2012年9月7日在北京举行“中国面临的海洋争端及其前景”研讨会,  相似文献   

9.
地缘政治、经济和宗教因素的盘根错节和高度互动,是21世纪地缘学的主要特点.争取道德制高点、话语权、说服力和民众思想是地缘宗教的核心.随着中国国家利益的全球化和“走出去”战略的全方位展开,宗教应在对外战略与地缘战略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地缘角度看,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端、太平洋西岸,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海陆复合型大国。此外,中国的陆上和海上邻国众多,因而边海问题天然地成为中国不得不认真面对并妥善解决的问题。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封建社会的农耕文明属性,中国的边海问题主要是围绕"边"即土地产生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部分陆上边界问题的解决以及国家利益的扩展,海洋问题逐渐凸显。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外战略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的对外战略必须重视文化因素的作用。本文认为,中国目前持有的文化多样性的基本态度,虽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存在着某些问题,应当在政策中加以纠正。中国对外形象的改善,从文化的角度看,归根结底取决于提倡什么样的价值观,并如何以这一价值观指导对外政策,求得更广泛的世界认同。中国现在处于文化弱势地位,但文化竞争并非零和游戏,中华文化的丰富资源经过现代化的提升,定能走向普遍化。  相似文献   

12.
从"战略经济"来看,无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响应、境内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能源供给1,俄罗斯对中国都有着重要意义,但其财政能力、经济体制以及对中亚地缘政治经济之警戒等因素对上述事项形成了潜在的制约和阻碍;从"战略军事"来看,急剧增进的俄罗斯角色是其对华之军事意义,但亦有着间接且深远的负面影响,即中美在西太平洋军备竞赛的相应加剧和来自美国及其军事同盟国的疑虑;从"战略地缘"来看,俄罗斯作为重大战略和外交伙伴所产生的重要助力,增强了中国的地缘战略能力,但相应也会损及中国与美欧的关系,潜在地增添中亚、东欧国家的对华不满与担忧,中国由此亦有可能被俄罗斯拖入与自身利益关系甚少的重大国际纠葛和风险。  相似文献   

13.
布什第二任期以来,在对外战略上适度收敛扩张锋芒和单边黩武政策,突出“扩展自由”、借重多边主义和防范大国挑战。美对外战略调整,既给中美关系带来了加强协调、增进合作的重要机遇,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对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战略。这种外交战略决定了在对外援 助中中国必然把援助越南、朝鲜等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作为自己的首选对象。中苏分歧日益扩大后, “一边倒”战略名存实亡。为了拓展外交局面,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对外援助的力度  相似文献   

15.
边海问题对中国崛起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边海问题都是历史遗留问题,非常复杂,极难解决。也正是因为这样,当初出于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大局的考虑,中国提出了"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总体来看,这一方针是正确的。尽管个别国家不时有违反这一方针的举动,但形势基本上在可控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冷战后中国的对外安全战略中国对外政策研究中心阎学通冷战后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与此同时国外政治家们因各种不同原因开始考虑起一个相同的问题,即中国强大后会采取对外扩张的政策吗?自1992年起"中国威胁"论成了国外中国问题研究的一种重...  相似文献   

17.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实践,中国新时期的对外战略全面展开,迄今已基本形成以"中国梦"为统领,以坚持党的领导、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等原则为基础,以"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正确义利观"等理念为指导,以一系列新机制、新机构、新倡议为支撑,以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和"命运共同体"为主线,以形成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为目标的系统全面的战略布局。这是中国政府在世界深刻转型、中国深刻转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深刻转型的背景下,为进一步维护、用好"战略机遇期",巩固、拓  相似文献   

18.
蔡亮 《现代国际关系》2012,(7):11-16,22
日本"新国家主义"从一种政治思潮发展成为民主党政权对外战略的主流理念,是对日本政坛保守主义路线的继承,但也受美国战略东移、南海局势不稳及中日关系变化等背景因素影响。作为野田内阁对外战略的主流理念,"新国家主义"将加强日美同盟视为维护日本利益、追求大国化目标的唯一手段,并主观臆造出"日美联合对抗中国威胁"的结构。它在对华关系中采取单惠主义方针,既奉行"政经分离"政策,又加大介入南海问题的力度,有意将之与东海问题挂钩,图谋在对华战略围堵的同时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这样的对外战略构想将使日本丧失在中美之间的战略回旋余地,加剧东亚地区的局势动荡,使中日关系陷入困境,并最终损害日本的自身利益。  相似文献   

19.
奥巴马政府对外战略调整:评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巴马入主白宫一年来,美国对外战略迅速进入调整期。为摆脱布什时期的战略困境而寻求在伊拉克、阿富汗脱身的战略选择;由强硬转为软硬兼施对待"失败国家"和"潜在对手";战略重心东移;缓和美俄因俄格战争导致的紧张关系;加强多边主义在外交与战略行动的运用。美国对外战略调整已经显现出不同于布什时期"美国领导世界"的内涵,在恢复西方社会对美国的好感和信心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随着这种调整的深化,未来伊朗、巴基斯坦局势有可能取代阿富汗成为美国的首要关注。对中国依然实行结构性矛盾的政策,售台武器、西藏问题、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成为中美关系陷入低谷的三大因素。  相似文献   

20.
论思维方式对冷战后中美对外战略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思维方式是文化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决定着人们看待事物时的方式与角度.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国人以辨证、整体、崇古等思维倾向为主要特征,美国人则以逻辑、分析、崇前等思维倾向为主要特征.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会对冷战后中美对外战略的运作产生微妙影响.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使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冷战后中美两国的对外战略.同时,也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探究思维方式所产生的这种影响对当代中国外交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