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国画家蔡寅坤君要我写字,我把前人论词的三个字:“重、拙、大”写了送他,后来想起,若再加上一个“豪”字,就更符合他艺术的特点了。这是赞美,也是共勉。 大致可以这样看,他那“重”在笔实墨沉,结体凝炼,“拙”在憨质抱朴,内含大巧,“大”在胸襟开阔,气象恢宏,“豪”在雄强恣肆,纵横开张,这些特色虽很自然的外发为阳刚之象,但却不暴烈恣睢,因似另有一股浑静之气来与之调协,这调协,在他的作品上固然表现在虚实、黑白、燥润、疾徐……等等关系的适当处理上,也显眼的表现在方圆相济的形式构成之中。画面中物象的大结构、款式的大排列、字与画的关系等都基本上为方,而构成物象的线(大都中锋,如书篆籀)、墨沉浸渍及物象的造型又基本倾向于圆,如此大幅度的方圆交错所形成的对立中的和谐,显出了作品外形式的美,也隐涵着内在生命之美,使那“重、拙、大、豪”之气,也从而  相似文献   

2.
徐加宏 《今日上海》2011,(10):51-52
有人形容他的画风“雄强厚重,南北兼容”;有人概括他的画作“另辟蹊径,妙舞丹青”;著名艺术家周巍峙先生则引用唐人王维的山水诗句“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来表达对他的作品所登临境界的肯定…… 他,就是中国国画院副院长——“山水知音”李文连。  相似文献   

3.
何国英 《今日浙江》2009,(15):58-59
嵊州根雕的“根”源 嵊州根雕利用埋藏于江底上万年的古沉木等为根材,进行加工取舍,“七分天成,三分雕工”,最大限度地表现根材的天然本性,展现蕴含在根雕作品中内在的“真”。将自然之“根”创造和转化为精神之“根”、艺术之“根”,这无疑是嵊州民间文化的大智慧、大艺术。  相似文献   

4.
大凡有作品传世的诗词作家,都各有自家之内在精神,笔下也当各有自家境界而不相混杂。秦词尾句的清丽婉约,意韵飘逸,就是他在艺术上有别于其它词人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所谓“清丽”是指意境和艺术形式的不落窠臼,不浓艳,不雕琢,不枯涩,自然浑成,宛如一泓秋水,一眼甘泉,目与之接,神清气爽,以口尝之,则沁人心脾,磬香盈口;所谓“婉约”,则是指用含蓄、蕴藉的手法,表达出柔美的内容,使之意味悠长,韵流弦外。有着“临去秋波那一转”的艺术魅力。如:  相似文献   

5.
书法家和国画家在给作品落款时爱用干支纪年,如“时在甲子”、“乙丑岁末”、“丙寅之春”、“丁卯望月”等等,平添了作品之古雅情趣,这是很好的。然而,干支纪年很不准确,六十年一转,常常重复。加之,我国人口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6.
王宏建 《春秋》2012,(1):55-55
看到雷家民的艺术作品,我不禁为之一动.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感动。雷家民的花鸟作品来源于生活.自然造化给了他无穷的灵感.南来北往的艺术写生,使他能够在感悟自然的节奏中驰骋激情.对自然的概括、变形,使他的作品既充满了生活情趣.又传达出他对自然的移情、内化后所提升出来的主观审美.具有清新灵动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老子是伟大的哲学家 ,也是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他把深邃的哲学思想与高超的治理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他的“无为而治”思想就是其典型代表。他曾指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意思是圣人所做的事是顺应自然而不提倡人为 ,圣人教育应是顺应人心而不提倡言语教化。他还指出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可见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事事 ,而是遵“道”。“道”是什么 ?“道”者自然规律也。他还说 :“太上 ,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悠兮 ,其贵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  相似文献   

8.
“大学”乃“大”与“学”之和。关于大学之“大”,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有过精彩的论述:“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那么大学之“学”与其他学问有何不同?大学之“学”又有什么丰富的内涵?我的认识如下:  相似文献   

9.
何大吉 《求索》2011,(9):136-138
老子运用自然观照人生和社会,虚拟“自然无为”之道并将之视为宇宙万物之源和运行活动之则,以此规约人的安身立命,构建他的社会蓝图。因此,《老子》这部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虽没有出现“人性”一词,但老子的道家立论宗旨是出于人学的终极关怀,寻求人类生存根据,由此,“自然无为”便成为老子对人性的最高追求,自然人性思想也必然成为该部著作的支撑点和主导思想。本文就人性浊化的原因、后果及自然人性的回归三个方面浅析老子的人性思想,体味老子“道”“德”之人性价值。  相似文献   

10.
小非 《今日广西》2008,(6):78-80
“世界陶王”在电视节目里夸下海口,称自己的作品到现在还是“世界之谜”,如果有人仿造出来,就送他一栋三层2000方米的小楼。河南洛阳小伙子较真儿,果然仿制出作品,可当他兴冲冲与之交涉时,却得到意想不到的答复,小伙子一气之下将其告上法庭。  相似文献   

11.
《春秋》1996,(2)
提起战国时期齐国伟大的军事家、思想家孙膑,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孙膑兵法》,更会想到展示他卓越军事才能的“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庞涓自刎”等妇孺皆知的著名战役。然而,孙膑故里在哪里,“膑  相似文献   

12.
文学原是“乡姑娘”。她从一族一乡的地方走出来,汇入世界文学之林,自然带着各自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孙健忠创作中就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和土家族民族风味。作家说,他是“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追求上,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我力求在作品中写出那么一点‘湘西味’,那么一点‘山味’和‘野味’。”(《文学与乡土》,载《湘江文艺》八一年第五期)他的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商州小说中民俗世界具备的“中和之美”是将其与别的作家作品区别开来的显著标志之一。这一“中和之美”主要体现在刚柔相济、动静相宜、虚实相应三大民俗特色上。“中和之美”之所以成为贾平凹民俗世界的主旋律 ,与他的思想根源和创作追求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吴仕钊 《理论月刊》2001,1(1):26-26
十七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之艺术语言,凸现出文言小说“文约而事丰”①的风格。作者既创造性地运用古代文学语言,又适当吸取和提炼那个时代民间的口语方言,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品用典贴切、自然,叙事、抒情简洁、畅达,行文中巧嵌诗词曲文、典故,妙笔生花,具有工丽典雅而又能恰当表现对象的情状之特点,其人物语言鲜活如画,声口毕肖,而尤以对话最见功力。“异史氏曰”更是上承史传,下启后世,别具一格,堪为文言小说之翘首。  相似文献   

15.
何为严禁     
近来读报见得最多的就是“严禁”了。如“严禁工作时间饮酒”,“严禁给领导干部送现金、有价证券、贵重物品”……有的还将“严禁”汇编成“七不准”、“八不许”之类的警言式禁令,读来琅琅上口,听来如雷贯耳,大有廉政风暴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上面决心如此之大,老百姓自然欢欣鼓舞,巴不得“严禁”之后“乌云散尽”。可遗憾的是,那些个被“严禁”的对象们却似乎并不怎么在意,尤其是有些“政治气象专家”们,对“雷声大、雨点小”的气候已经习以为常,所以随你怎么“严禁”,照样我行我素。于是,便出现了今天一个严禁,明天一个严禁,严禁复严禁,…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曾把他的健康之道概括为:“动为纲,抑喜怒,少量酒,多吃素。”他还把徐特立的养生之道概括为“基本吃素,坚持走路,心情舒畅,劳逸适度。” 朱德一生经历了众多艰难曲折,但一直身体健康,活到九十高龄。他的养生特点是:胸怀宽广,气量过人,毛泽东曾称赞他:“意志坚如铁,度量大似海。”;坚持锻炼,风雨无阻;勤奋俭朴,喜欢劳动,爱好广泛,兴趣高雅。  相似文献   

17.
饮食之味,大约不仅仅在于食物本身那点酸甜苦辣的味道。可口好吃的东西被文人以“美食”冠名,既谓之美,总得与美丽有些关系。望文生义,当是好看且食之有“美丽”之味。想来食物之“美”,定与美丽给人的感受相通,是为“美食”。能品出食物之“美”的吃客叫美食家。自然,好吃之徒算不上美食家,最多是个老携——传说中叫拉睿的怪鲁嘴大且极其能吃。美食家的“吃”,不但口中有味,心中也是有谱的。哪怕寻常的东西,他也能东西南北说出个道道来。遇上大文人,简简单单的食品,也会被写得笔下生花,似有鲜花那样好看、好品之味儿。说到此…  相似文献   

18.
苏四清 《湖湘论坛》2001,14(5):88-89
(一)爱默生的自然观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1803—1882)是美国19世纪中叶超验主义哲学家、作家。他的代表作有《论自然》(1836)、《论美国学者》(1837)、《神学院献辞》(1838)。在这些作品中,尤其是他的第一部作品《论自然》,包含了他的超验主义的自然观,体现了他对于世界的超验主义态度。而这种自然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有某些相似之处,这也许正是爱默生欣赏东方文化的原因。 超验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它的中心思想是“人类能够直观地了解真理” 或“超越感官能力之外来获得知识”。爱默生…  相似文献   

19.
放在我们面前的这些精巧别致的书法作品,帧帧笔精墨酣,典雅含蓄,真叫人赞叹不已,爱不忍释.大不盈尺的篇幅,涵咏着豪壮雄健的“浩然之风”,笔情墨韵,流露出清灵通脱的“书卷之气”,意态流洒飘逸,变化曲尽其妙.这就是马明别具一格的“硬笔书”. 我们正坐在他家宽敞明亮的会客室里,一边欣赏作品,一边向这位干练清癯的中学校长进行采访. 看着我们好奇的神色,马明指着作品向我们介绍:“很多人都以为这是照片或印刷品,其实,这就是用一般的蘸水钢笔直接写在普通的铜板纸上的,没有经过任何加工.我把他叫做“硬笔书”.”“真叫人难以置信!用钢笔也能表现出  相似文献   

20.
谢冬 《当代广西》2005,(2):56-56
这是用人民的语言塑造人民的形象,用人民的歌声礼赞人民的生活,从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元素中提炼、发展、升华而来的一朵艺术奇葩——岁月如歌,八桂如画。被誉为新世纪广西舞台艺术标志性作品的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在2004年“一路欢歌”:先在9月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大放异彩,摘取国家级最高艺术奖——“文华大奖”和“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舞台美术奖”、“文华编导奖”3项单项奖及“观众最喜爱的剧目奖”;紧接着12月,又在激烈的角逐中过关斩将,荣登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金榜,同时音乐单曲《摆呀摆》获国家广电总局2004中国原创歌曲“十大金曲奖”和“政府一等奖”。汇集了700套艳丽的民族服饰、40首原创的天籁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