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向世界的中国时常会遇到一些涉及其自身形象的难题,而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影响了它的世界形象,那么世界(尤其是西方社会)何以对中国有这样或那样的印象呢?中国又将如何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自己呢?这是一个值得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中国和世界共同面临了一场巨大的金融风暴,中国从隐痛到阵痛再到局部的剧痛,所有的反应无不启示我们,中国经济必然融入世界经济。但是,我们目前种种的不适怎么调整?种种的伤痛何以化解?中国企业又将如何承担自身乃至国家的命运? 好在,中国的国内环境整体是宽松的,国际环境是开放的。当务之急,就是放长眼光,牢牢抓住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这才是  相似文献   

3.
引言 中国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崛起,外界认为,中国的崛起将成为21世纪的重大事件之一,并将会改变世界原有的权力格局平衡.自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的规模得到显著的增长,尤其是200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尤为引人注目.仅仅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至第二位,贸易增加了3倍,从2004年的1万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近3万亿美元.[2]据估计,如果照这样的发展趋势,中国的经济总量将在2030年或更早些时候超越美国升至世界第一位.  相似文献   

4.
《当代世界》2008,(9):64-64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外部世界如何看待日新月异的中国?中国如何看待日益全球化的世界?如何才能与国际社会良性互动并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这些都是横亘在中国复兴道路上的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同样地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为了对这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拟与德国卢森堡基金会于2008年11月17—18日在北京  相似文献   

5.
《当代世界》2008,(8):64-64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外部世界如何看待日新月异的中国?中国如何看待日益全球化的世界?如何才能与国际社会良性互动并推动建设和谐  相似文献   

6.
9月份的这两件事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就是中国正在决定性地迈向世界的中心。9月份有两件事值得我们注意:一件事是9月11日恐怖分子袭击美国,美国经济权力的象征——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政治军事权力的象征——华盛顿五角大楼遭到攻击,造成巨大伤亡,美国上下一片哀痛;第二件事是9月17日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第18次会议顺利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法律文件,会议决定将这些文件提交世贸组织总理事会,至此,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完成了历时15年的历史使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全部结束,中国上  相似文献   

7.
刘海波 《南风窗》2012,(14):68-69
在采取坚强有力的行动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方面,中国明显做得还不够,这也是我们在对外各种争议中有时被动的重要原因。人民币国际化、欧债危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责任……一系列问题剪不断理还乱。中国如何定位与外部世界的经济关系?中国要对世界负责任吗?如果是,那么这个世界具体包括哪些部分,是华尔街,还是孟加拉的童妓和尼泊尔的农民?  相似文献   

8.
他们只能将眼光往外看,很快地,在乃堆拉山的另一侧.他们发现了一个早于印度13年便向世界开放的经济体——中国。下面的问题是,印度商人如何在中国展开他们的行动呢?  相似文献   

9.
中国正寻找能在全球战略环境中与美国抗衡的力量,并且自认为已经在布鲁塞尔找到了。美国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上显示出优势地位以来,致力于建设“多极”世界一直是贯穿中国对外政策的主线。中国打算走多远?这是否意味着全球力量对比将发生剧变? 美国国务卿科林·鲍威尔声称,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10.
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到底原因何在?对中国的影响如何?为什么中国也会受到冲击?中国在这次危机中的表现如何?世界及中国究竟应如何应对?这些都是当前全球政界、学界乃至平民百姓都在用不同方式予以讨论的问题.作为一名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理论为研究任务的老学者,我也十分关注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思考与国内外学者交流.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发展,至今大多依靠广义的软权力并且取得伟大成就的和平发展有越来越明显的根本大战略裨益,并且在世界政治很大部分变化着的基本性质中有其坚实基础。然而,中国大体上依然缺少狭义的软权力,特别是其中关于基本发展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软权力(或曰最大的狭义软权力)。与和平发展密切相连的和谐世界理念基于四大要素:世界政治基本性质正在经历的变迁;中国和平发展的伟大实践经验;中国的世界秩序理想;中国的大战略需要。"国际责任"正在成为中国大战略问题的首要关键词,而当前一种新的对外政策形势——重要的新麻烦迅速多样化增生和分散化表现——蕴含着中国正在面临的意味深远的新挑战。目前和今后一段历史时期里最重要的,就是要鉴于中国目前内外瓶颈问题的一大共同来源,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转换改革开放以来不平衡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不仅是一个大国,而且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世界性大国。在进入21世纪之时,中国应该以什么样的战略态式在21世纪的世界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中国将如何处理与各大国的关系?中国要采取怎样的战略来推进世界多极化?这些都是我国外交和国际政治领域中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1997年7月14—18日,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山东青岛主办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国际战略高级研讨会”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出席这次研  相似文献   

13.
李威 《南风窗》2012,(23):64-66
短短数年,舶来品"影子银行"在中国大行其道。在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商业利益和监管权力上的纠葛,中国式"影子银行"的风险到底有多大?  相似文献   

14.
《南风窗》2016,(25)
正中国的选拔制具有开放性、竞争性和选贤任能的特点,能够兼容多样性、保障个人自由,并形成权力之间的制衡,因而是一种具有正当性的政治体制。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经济成就令世界瞩目。主流的观点将中国的经济成就归功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确立;1978年前、后30年的历史对比支持这一观点。但是,这个观点无法经受国际比较的检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已经接受了市场经济,而且大多数国家也对国际贸易和投资敞开了大门,但是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实现了与中国相媲美的增长速度。对于中国的成功,改革开放和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未来发展勾画的伟大蓝图,是解决现代文明发展所面临问题的中国方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现代文明形态的具体表现。为了促进世界发展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使各国广泛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要进一步提升中国外交话语权。而提升中国外交话语权,需要深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内涵、理论体系和行动方案,从而在价值维度赢得话语性权力;需要在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过程中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其中,从而在制度维度赢得话语性权力;需要在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过程中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贯穿其中,从而在组织维度赢得话语性权力。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的知识权力中,"和"是其精髓。和者,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世界"是对"和"的一种扬弃,是中国外交战略的最高目标。本文认为从这一高度剖析孔子学院"立足语言,侧重文化,通过语言传播文化"这一以语言为载体的中国文化的国际推广行为,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孔子学院所承载的以"和谐"的方式实现中国的外交战略目标的意义,即孔子学院既是将"和谐"内涵外化的有效途径,其本身亦构成了建构"和谐世界"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二十国集团(G20)第十一次峰会将于2016年9月4—5日在中国杭州召开,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G20峰会被称为"全球最具决策力的首脑级峰会",在全球经济合作与治理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G20峰会在中国的首次举行能否推动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它将给中国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它未来的发展前景又将如何?围绕这一系列问题,本刊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金灿荣进行了深入对话。  相似文献   

18.
2020年以前的十来年,被中国官方定位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作为一个上升中的大国,中国如何定位自己?如何看待世界?历史上大国兴衰和霸权更替的经验已经证明了,一个国家的国运,不仅取决于自身实力的增长,也取决于它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和互动。  相似文献   

19.
正如历史上对海权和空权的经典定义所揭示的那样,天权就是“己方运用和支配太空的权力,以及影响、限制他人运用和支配太空的权力。”现代航天技术的进步以及各国在航天领域的竞争,无疑使天权的概念以极为严峻的现实面貌呈现在世界之前。假如说,我们错过了海权的崛起,努力追踪空权的发展,那么,神舟系列飞船及我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则给予世人一个信号,在争夺天权的漫长进程里,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已占据不错的起点。复兴的中国将是天权中国。  相似文献   

20.
《南风窗》2016,(8)
正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所作政府工作报告里61次提及"创新",而"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也提出"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近日出版的《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一书亦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可见,创新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那么,我国为什么必须要走创新之路?我国当下的创新体系处于世界什么水平?我国创新呈现怎样的特征?创新优势产业与短板产业分别是哪些?以及创新质量如何?本期报告将揭晓:中国创新体系指标目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