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唯物辩证法离开人,离开人的活动去谈辩证法,不能体现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将传统唯物辩证法中的物质与实践、客体与主体、现实性与可能性等范畴进行了“去蔽求明”,使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地位得以“澄明”。从现象学视域看,马克思辩证法实质是实践辩证法、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辩证法、能动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传统唯物辩证法离开人,离开人的活动去谈辩证法,不能体现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将传统唯物辩证法中的物质与实践、客体与主体、现实性与可能性等范畴进行了"去蔽求明",使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地位得以"澄明"。从现象学视域看,马克思辩证法实质是实践辩证法、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辩证法、能动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主体的超越性精神与内外规约性的互动是对辨证法运动发展规律最具有特点的展现。在中国与西方,辩证法以两种不同的演示逻辑展现着事物发展的规约性与超越性。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看到内在与外在的规约性对事物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却忽视了主体内在超越的自由精神,将辩证法的“真理”等同于自然,主体的超越自由成了对自然的顺从。西方近代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过分强调了主体内在超越性的作用,从康德的“先验辩证法”经过费希特的“正题、反题、合题”的危险跳跃,最终形成黑格尔的“否定性”辩证法,从而将主体内在的超越性“极端化”。马克思的“合理形态”辩证法正是在继承黑格尔“否定性”辩证法的基础上,以实践契合规约性与超越性,从而达到对辩证法本质的揭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辩证法批判改造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现实观念和主体观念,<资本论>的辩证法完整地展示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涵:通过发现社会历史的内在矛盾,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确定现实;以把握现实为"钥匙",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叙述总体历史的矛盾运动过程.现实原则与历史原则相统一是马克思辩证法的灵魂.马克思的辩证法作为科学的方法论是其自由学说的理论内核,自由是社会历史科学的最高命题,马克思的辩证法是社会历史科学方法论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索绯阳  马强强 《世纪桥》2012,(23):27-28
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现实批判本性作出当代性的阐释,是马克思辩证法研究中的一项重大理论课题。人的生存性实践活动对辨证法有着生存论上的本体意谓,同时作为批判反思性的、否定性的和超越性的辩证法又是我们行动的灵性指南。马克思辩证法是作为人在生存性实践活动中达成人与整个世界相互中介和和谐沟通的根本的解释原则,充分彰显了人未来生存前景中的各种可能选择和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认为实事求是的“实事”是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是指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指的是我们去研究。“求是”邵努力探求客观规律。实事求是,这既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也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认识过程。它既要求认识主体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又要求主体能动作用的正确发挥。主体的作用愈是得到有效的发挥,“求是”的质量也就愈高。在贯彻实事求是原则的过程中,尽管人们都力求做到实事求是,但行动上却常常出偏差,自觉不自觉地背离实事求是的原则。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从同样的事实中,不同的人们常常得出不…  相似文献   

7.
自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提出“能动的方面”这一概念以来,对它的研究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里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把“能动的方面”简单地理解为主观能动性,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并以后者取代对前者的理解.随着对马克思原著的深入研究,现在终于有人认识到这样的理解是不对的,并指出对“能动的方面”的理解,关系到对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的理解;正确理解“能动的方面”,将会改变以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传统理解.笔者对这些看法表示热烈赞同,同时,也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首先,在反对把“能动的方面”简单地等同于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深入地区别“能动的方面”与能动性.能动性应理解为能动的性质,性是性质之意.性质是什么?是弥漫于事物全体,浸透于全体,与全体不可分割而共存亡的规定,是此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能动性区别的是有能动性与无能动性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视域中,“对象性活动”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哲学术语,是马克思哲学革命标志性概念之一,是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则的奠基石.马克思在与黑格尔与费尔巴哈进行批判性脱离之时,“对象性”原则、“对象性活动”原则起到了十分关键作用.马克思之“对象性活动”原则,既批判并超越了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的纯粹的“理性辩证法”,又批判并超出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关系”,使马克思存在论建基于新的哲学原则之上,并为全新地理解人和自然的本质存在提供了存在论前提.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哲学思想的鲜明特征是矛盾辩证法同现代系统理论的整体结合。邓小平在思想和实践中,坚持“一分为多”、“合多为一”的方法论原则,在实践中和理论上初步实现了矛盾辩证法与现代系统理论的整体结合。分析事物和问题,要避免“荡秋千”式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法,不是“资”就是“社”的方法,不是“黑”就是“白”的方法,要充分注意事物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辩证法可以称之为历史辩证法。相比于恩格斯,马克思更多地关注社会历史领域,他的辩证法主要表现为一种历史形态,呈现为一种看待事物和问题的历史性或历史主义原则。当然,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不仅涵盖了社会历史领域,而且也关涉到自然界,因此,它是统摄一切的世界观而不仅仅是一种历史观。恩格斯的辩证法给人印象更为突出和深刻的似乎是一种以自然辩证法为代表的逻辑形态的辩证法,表现为哲学教科书那般以范畴和规律为内容的理论体系。然而实际上,恩格斯也有与马克思相一致的丰富的历史辩证法思想。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或曰辩证法的历史形态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或曰辩证法的逻辑形态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历史形态的辩证法更为根本,它是因,逻辑形态的辩证法则是果。两者的根本一致性就在于,辩证法的本质就是历史性或历史主义,辩证的就是历史的。  相似文献   

11.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早期的李大钊在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时,着重关注唯物史观。在国内与国际大背景下,李大钊不断进行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产生了“决定论”与“能动论”的矛盾。此矛盾究其根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知不清,李大钊在后期也纠正了这一认知,推进了唯物史观在革命中的传播与实践。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经典文本,剖析早期李大钊在“决定论”与“能动论”上的认知矛盾,及其之后在正确理解唯物史观基础上解决这种认知矛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罪刑法定,是现代刑法制度最重要的一项原则,其基本精神价值就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刑。“禁止类推”是罪刑法定的派生原则之一。“类推”概念只能用以指代“类推适用”,而不能演绎出“类推解释”。从“罪刑法定”和“法律解释必须在文义所及的范围内为之”的基本理念出发,罪刑法定原则实际上不排斥任何一种解释方法。以此视角审视李宁组织卖淫案所引发的罪刑法定与类推制度的争论,可能会给我们一点有意义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点和精髓。毛泽东实事求是原则高度概括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基本精神,体现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思想。毛泽东实事求是原则在实践中要求坚持唯物论,重视实践经验,力戒经验主义;坚持辩证法,牢记事物复杂性,防止主观片面性;重视理论指导作用,力戒教条主义。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关于“无生命自然物”的基本观点主要不是“外在目的论”,而是一种“内在目的论”,或者至少可以说是两种目的论的一种混合,而其中的“内在目的论”的思想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对我们当今正确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金福 《探索》2004,2(2):130-133
对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存在着三种基本的理解解释。可以区分为“实践中介基础论”、“实践本体论”和“实践物质基础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是把实践理解为意识的现实物质基础的唯物主义 ,是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一个哲学体系加以真正的推翻,即在于揭示出这体系的原则所包含的矛盾,而将这原则降为理念的一个较高的具体形式中组成的理想环节”。(黑格尔《小逻辑》第200页)洗掉神秘的色彩,可看到这句话所包含的辩证法真理。马克思、恩格斯已经真正的把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推翻了。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革命,是全面深刻的,但批判的重点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方面”,他们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资本论》第1卷,第24页),而对于黑格尔辩证法体系中的形而上学杂质,却批判较少。这种历史的欠缺,对  相似文献   

17.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看,哲学的本性是什么?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8页)马克思的这段名言明确地告诉我们,哲学的本性就是其批判性,即永远不满足于既定现实而将其推向前进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18.
“跨越”论驳议之驳议——与孟庆仁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庆仁先生对“跨越”论的驳议是值得商榷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提法并未误解和曲解马克思 ,而是形象地表达了马克思的晚年设想 ;这一提法并不存在自相矛盾之处 ,而是反映了社会形态发展次序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原理 ;一些错误观点产生的根源不在于“跨越”的提法 ,而在于其论者的非马克思主义方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是直接源于黑格尔辩证法的,但它又与黑格尔辩证法不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辩证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注(1))剥去黑格尔哲学神秘的唯心主义外衣,拯救出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把它放在唯物主义的坚实的基础之上,这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所作的根本改造。它一方面摒弃了黑格尔辩证法中唯心论的糟粕,赋予辩证法以科学的形态;另一方面又摆脱了黑格尔观念辩证法对辩证规律的普遍有效性的承认上的限制,确定了辩证规律的普遍性原则。马克思把辩证法放在唯物的基础上,则必然得出辩证法规律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结论,因为辩证法被理解为物质本身运动和发展的内容,而物质的运动是普遍的和永恒的。  相似文献   

20.
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这都是深刻揭示辩证法实质和内涵的科学论断。然而,辩证法究竟有什么意义和作用?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学习辩证法?这并不一定是人人都明白的问题,似有进一步加以讨论的必要。首先,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基础,没有辩证法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其青年时代都属于“青年黑格尔派”。黑格尔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但有其“合理内核”,即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现实经验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