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楷書如立,行書如走,草書如奔”覀兘洺S眠@個形象化的比喻,來說明這三種書體的特點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行書是介於楷草之間的一種書體,寫得放縱流動近於草書的稱行草;寫得穩妥端正近於楷書的稱行楷。草書是“删繁就簡筆帶連”的連筆字,完全衝破了楷書的格式,比行書還自由放縱、活潑飛舞,因此更重於抒情  相似文献   

2.
“書法是世人公認的最高藝術,它能顯示出驚人的奇迹”。中國書法憑藉黑白韵律,利用運筆章法、結構布局,以輕重緩急、疏密乾濕,大小揖讓、形成音樂節奏感,造型美術化,具有特殊的藝術魅力,給人以高尚的藝術享受。運用中國毛筆、書寫方塊漢字的中國書法,所以能够成為一門獨特藝術,主要由於漢字象形、筆墨功能、書畫相近三個要素。象形是漢字的基礎,古人以“近取諸身,遠  相似文献   

3.
所謂書法的技法,主要是指筆法。筆法包括執筆法和用筆法。執筆法又涉及到身法、腕法和指法。古人曾說:書成於筆,筆運於腕,腕運於肘,肘運於肩;肩、肘、腕、指皆運於右體,而右體則運於左體,左右體者運於上體,上體則運於下體。下體者,兩足也,兩足着地歹嘞骡h如屐之有齒,以刻於地者。然此謂下體之實也。下體實而後能運上體之虛……。這段話是講執筆之力,來自雙脚實地。運氣運力,由下體運於上  相似文献   

4.
劍術與書法     
很早以前我便聽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唐代(六一八——九○七年)大書法家張旭早年學習草書,正當爲如何創新而苦苦思索時,偶然看到公孫大娘舞劍,從中受到啟發。從此,他刻苦練劍,並將劍術與書法藝術揉合在一起,使他的草書獨樹一幟约阂渤姓J,見擔夫爭道而得其意,又見公孫大娘舞劍而得其神?耙狻痹趧側  相似文献   

5.
學會和提高分析、欣賞書法作品的能力,同樣是學書實踐中所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書法欣賞,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深入研究起來却很複雜:古人缺乏這方面比較系統科學的論述;由於人們對諸如碑學和帖學、書家的評論,美醜的標準等重要問題的看法上還有分歧,欣賞書法,也往往因人而異。同樣面對顏真卿的書法,韓愈認為書至魯公,而李後主却認為“叉手並脚田舍漢”;同樣是欣賞《蘭亭序》,即使是同一人,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裏去欣賞,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趙孟頫多次欣賞《蘭亭序》,曾寫下了十三段跋語,記錄了不同的感受,這就是著名的  相似文献   

6.
臨摹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臨摹的意義就是從碑帖裏吸取前人書法經驗,學習用筆方法、結構規律,從而打好書法基礎,提高書法技能。臨摹,一般是先摹俊臨,因為初學寫字,對碑帖的間架結構、精神面貌、所用筆法不甚熟悉,必須先通過摹帖才能逐步掌握,然後再臨帖,才不致茫無頭緒。摹的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種: 第一是變鈎,即用薄紙蒙在帖本上,將字的外形輪廓用鉛筆準確地鈎出來,如果不塡墨,就成空心字;如果塡墨,就稱為雙鈎塡廓。初學可將雙鈎的字作為描紅本,第一步醮紅墨水塡寫,第二步醮藍墨水塡寫,最後用墨塡寫,這樣一本雙鈎本可填寫三遍,最後變成原帖的複製本。第二是仿影,可將原帖或原帖的複製本,蒙上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紙,然後按紙上透出來的字  相似文献   

7.
杨宏涛 《现代人事》2003,(11):44-45
你有过伴着“六月飞雪”吃西瓜的浪漫吗?如果没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那你肯定不知道青藏线上汽车兵中,有一个李大个子总结的三句“兵谣”了。因为他是个兵,我就给他的歌谣,生造了“兵谣”这个词汇。  相似文献   

8.
被朋友們戲稱為“書法大俠”的何錦明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自從一九八六年首次進京擧辦個人書法作品展覽以來,他每年都來北京,每次都引來那麼多舊雨新知,每次都有那麼多文化或企業團體請他去表演、交流。今年,他的書法作品集由《今日中國》出版社出版,使更多的人能够領略這位書壇奇才的風采。  相似文献   

9.
一、隸書的形成和發展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用丞相李斯創制的小篆為通行書體,統一了中國文字?∽P畫複雜,着筆緩慢、圓轉往復,很是費事。所以在民間和下層機構,出現了簡體快速字——隸書。據說當時有個獄吏程邈,把民間的書體加以收集、整理,對大、小篆的結構和點、畫作了簡化,又把圓轉改為方折,以便書寫。他後來得到秦始皇的重用,官至御史。於是這種字體便在普通公文中使用起來,因為辦理公文的小官叫“徒隸”,所以人們把這種字體叫“隸書”。“隸書者,篆之捷也。”“捷”就是快速、急就,兼有簡化的意思;“隸”則是隸屬、輔助的意思。所謂隸書,也可說是隸屬於篆書的一種輔助字體。隸書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級:秦起、漢興、唐變。即隸書產生的秦代,鼎盛於漢代,至唐代則逐漸演變為楷書。隸書上承甲骨,大、小篆書體的傳統特點,  相似文献   

10.
人類文化寶庫中獨具特色的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創造的極其豐富的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產之一。它起於點畫用筆,繫於單字結構,成於整篇章法,美於風神氣韵;法度森嚴而又變化無窮。篆、隸、楷、行、草,各種書體自成系統,而以楷書為基礎,楷書又有大楷、小楷之分。寫楷書難,寫小楷又北寫大階難;而用純金寫小楷,更是難上加難。在當代中國書法界,用純金寫小楷而又接連有長卷問世者,則首推趙之中。據趙之中先生說,純金書法本來是中國人的創造,為書法一絕。但到了當代,除了在寺廟內  相似文献   

11.
楷,是楷模、標準的意思?瑫菍W書法的基礎。要學好楷書,必須在點畫、結構、章法三方面下功夫。一、楷書的點畫研究筆畫,歷來以“永”字八法爲典範,因爲“永”字包含有橫豎撇捺點鈎挑折等基本筆畫。(一)横法: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九年元旦,當時‘年方’八十有三的美術界前輩劉篕诮淌?曾經在北京飯店為他忘年交的‘畫弟子李駱公’題過一段話:‘他(駱公)的篆刻無論在篆法上、結構上、刀法上,都能独創一格,絕不在前人的繩墨中討生活。這是他驚人可喜之處。’‘不在前人的繩墨中討生活’,這正是李駱公藝術實踐中的主要特點,讓深知駱公的劉老一语道破了。  相似文献   

13.
筷子的比喻     
郭海滨 《人民公安》2008,(17):60-60
我们一家3口坐在一起吃饭。女儿突然来了一句“你们两个倒好.西安去了,九寨淘去了。我爸连北京、犬连都去过了,而我,哼,才去过武都!”女儿那时8岁多点。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她这个年龄.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丸其是受电视等媒体的影响.对小小的成县甚至武都已经放不到眼里了。  相似文献   

14.
学学筷子的直、齐、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使用筷子时必须密切配合,同步动作,协调一致。不然,相互磕碰,行动不一,那香喷喷的饭菜就难以送到口里。使用筷子对于自幼生活在筷子王国的中国人来说,看似简单但初学时并非易事,其中的要领需要仔细揣摩和熟练运用才行。一曰要直。二曰要齐。三曰要和。  相似文献   

15.
癌症是当今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病症之一。谈癌色变,确是不太过分的一句俗话。为了攻克癌症,世界上不知有多少个科学大脑在进行着夜以继日的思考,人类也不知道为此耗费了多少人力和资财,不知道有多少个癌病患者曾翘首期待着灵丹妙药的从天降临。而  相似文献   

16.
纣王登位不久,就用象牙筷子吃饭。他的叔父箕子劝道“:大王用象牙筷子,必定再不会用土制的瓦罐盛汤装饭;有了犀牛角杯和美玉碗,吃的自然是美酒佳肴,穿的要绫罗绸缎,住的要富丽堂皇了。对这样的后果,我不寒而栗。”纣王听后不以为然。5年后,箕子的预言果然应验,纣王肆意骄奢,断送了商汤的江山。虽然对一个堂堂帝王而言,区区一双象牙筷子确实算不了什么。然而,有了象牙筷子,自然还会想别的。欲望的闸门一旦打开,就再也不好控制了。纣王的历史悲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代经济学上有一个消费理论——齿轮效应。即人的消费习惯形成后有不可逆性…  相似文献   

17.
从筷子和刀叉看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传统文化有着种种质的差异,这种种质的差异又有着种种直观的表现。通过我们最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品———筷子和刀叉,可以透视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本文从筷子和刀叉的形状、用法和作用的不同入手,分析了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特征:重和合与重分别;超然物外的中庸忍让与费厄泼赖的争争不息;以不变应万变与永无止境的流动变换。  相似文献   

18.
苏银海  汪春 《人民公安》2009,(20):28-29
经过多年的收藏,李建喜感慨万千。他从收藏中真正领悟了我们党、国家和军队发展壮大的伟大历程。通过藏品见证了中国人民在中央三代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下。从压迫走向解放,从贫穷奔上小康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9.
剑川木雕始于汉代,是中国传统木雕八大流派之一。也许云南地处偏僻,而且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又一直只局限于剑川一带,使得剑川木雕产品的流传稍逊色于其他流派。1993年初,一班剑川白族子弟来到千里之外的思茅,办起“思茅地区剑川旅游木雕厂”。首次比较系统完整地把剑川木雕规模化生产移植他乡。短短一年多时间,这朵远在边疆的移植之花已出墙招人,鲜艳夺目了。李士瑜是这次剑川木雕走出剑川的“始作涌者”,他四十来岁,墩墩实实,从小受家乡精美木雕艺术的熏陶,高中毕业回乡后,凭着对木雕艺术的挚爱,刻苦向老艺人学习技艺,从…  相似文献   

20.
漢字起源有種種傳說:結繩記事、刻木為契、河圖八卦乃至蒼頡造字,等等。從實物記事、圖畫記事至五六千年之前,逐漸形成抽象符號、形象符號。這就是原始文字的胚胎。大約三千多年以前的殷商時期,發展形成了龜甲獸骨文。這種甲骨文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古老的漢字系統,也是中國書法書體演變的起點,然後是鐘鼎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