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本”(即“人本”和“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近几年在中国形成热潮。IS0 90 0 0与“两本”管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正确认识这种关系 ,既有利于IS0 90 0 0标准的贯彻实施 ,同时对推进“两本”管理也很有益处。一、IS0 90 0 0与“人本”管理所谓“人本”管理 ,即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企业对“人”的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日本商界巨子盛田昭夫说 :“使企业得到成功的 ,既不是什么理论 ,也不是什么计划 ,更不是政府的什么政策 ,而是人 !如果说日本式经营真有什么秘诀…  相似文献   

2.
“经济人”假设的历史考量:源流、批判与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隆刚 《求索》2008,(8):35-37
经济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分析人的经济行为与经济后果的一门学科,“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核心前提。从经济学史方面考量,“经济人”假说经历了纯粹“经济人”、“理性经济人”和“有限理性经济人”等几个阶段。各时代的经济学家之所以不断对”经济人”进行抽象与修正,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分析人类的经济行为,解释由此产生的各种经济现象,为建立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分析的理论支撑。基于传统“经济人”的伦理缺陷.在生态文明时代.提出“生态理性经济人”可能是“经济人”假设的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3.
郑煜 《新东方》2004,(1):35-37
从泰勒(Frederick W.Taylor)的科学管理到梅奥(G.Elton Mayo)的“霍桑试验”,由“以物为中心”的刚性管理到“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说明了人不仅是“经济人”,更重要的是“社会人”、“资源人”和“复杂人”。对人性的认识也是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而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正导致人们对历史的重新审视,然而,在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反思中,往往带有浓厚的经济第一主义色彩,其整体图景呈现为:在今日世界的广大不发达地区,正弥漫着一种因贫困而酿成的心理认知病症。人们将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现代化进程完全当作了经济增长的同义词,穷怕了的人们一心渴望拥有更多的金钱与消费品,能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这种非理性的经济冲动,使人们把钱和物看得比人更重要,钱、物、经济增长这些本来是手段的东西变成了目的,本来是目的的人却变成了手段。生机勃勃的“社会人”被抽干了生命汁液而成了僵冷的“经济人”,由经济活动的  相似文献   

5.
李宇飞 《求索》2005,(1):128-130
在管理科学发展的三阶段中,科学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和应变理论分别是以“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为假设前提,因此管理离不开人,人是管理的核心。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分析,提出人是个体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现实的人处在不同的需要层次。以这种人性假设为前提,适应当今社会的企业管理制度设计,就必须根据企业现实情况,把制度化管理与人本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何清涟女士在她所著的《现代化陷阱》一书中提到了“经济人”理论,也就是凡人无例外地都是“最大限度的财富追求者”的理论。我们姑且按照何女士的“经济人”理论,看看会引申出一些什么内容。一、既然人人都是“经济人”,都是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而参加社会活动,那么,世界上肯定不会有真正的革命党人。正因为“经济人”的本性不改,共产党和它领导下的干部过去没有机会  相似文献   

7.
《人大建设》2006,(7):55-55
马涛在近日的《社会科学报》上撰文:西方经济学研究中有一个核心前提假定:人都是自利的,都是追逐个人私利的理性利己主义者。“经济人”是人亘古不变的、永恒的本性。几乎所有的西方经济学家都把“人的本性是自利的”这一论断作为研究一切经济问题的出发点。但在西方,“经济人假设”是被严格限制在经济学理论研究领域内的。而在西方经济学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将这一理论“假设”滥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从理论的角度来探讨管理问题时,人性假设是个必谈的问题。因此,无论是在管理学中还是在管理心理学中,都有对人性假设理论全面、深入的阐释与分析。从管理实践的角度来看,人性假设理论也决定并渗透在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对“以人为本”这一管理理念,无论对管理问题的研究者还是实践者都经常挂在嘴边。由于二者均以管理活动中的人作为关注的焦点,它们便有了这种领域的共同性。但我们在理解使用这些词汇时经常会出现一些思维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9.
“五本”论     
弓克 《今日浙江》2006,(16):35-38
人贵务本。务本之要,在务“五本”(这里的本,指“根本”,乃哲学价值论概念,而非哲学本体论概念):世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善为本,善以诚为本,诚以真为本。“五本”乃人生之本。世以人为本“世以人为本”之“世”,乃世界之“世”,乃为人世界之“世”。世界,可分为“自在世界”和“为人世界”。为人世界,应以人为本,应以人为主体。过去我们往往较多地关注人以外的世界,而对人本身的世界关注不够,人总是为人之外的某种东西而存在着,而不是为自己而存在。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一步要求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关注人本身生存和发展的命运。这意味…  相似文献   

10.
在预设了“经济人”、明确了市场经济人学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的前提下,可以分别考察经济运行诸环节中劳动主体、交换主体、分配主体和消费主体由当代市场经济机制所内引出的、后者又作用于前者的经济行为、内驱动力、行为特点和行为效应,得出对经济人在市场经济中的内在本质和行为规律的若干认识,然后提出整合性的思路。劳动主体是经济人的第一个基本角色。从理论层面看,“物质生产一般”对经济人有三个层面的基本界定。第一,创造物质资料的劳动,是人的身体利用工具作用于物质对象的过程,它创造出不同的产品、提供不同的服务,满足…  相似文献   

11.
“人本”与“物本”的二律背反及其解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本"与"物本"之间存在着一种悖论。人原本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物只是客体、受体。然而,在"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物却成为主体、本体,而人却沦为客体、受体,不断出现"物本"打压"人本"的现象。要解答这种悖论,需要我们准确把握马克思关于"人—实践—物"之间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重建"人—实践—物"之间的合理秩序。在现实生产和生活中,则要求我们实现价值观的根本转换,确立以"劳动"为价值本位的对于人的全面关照,确立"劳动—人本"的逻辑而不是"资本"或者"权势"的逻辑,并且贯彻落实"四个尊重"的方针,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快乐劳动"、"自由劳动"。  相似文献   

12.
“能本管理”是以能力为本的管理。它源于“人本管理”,又高于“人本管理”,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新阶段。“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和理念,它强调人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强调围绕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施管理活动。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还未能认识到只有以人的能力为本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木”。只有树立“能本管理”的新思路。才能使以人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内容的人力资本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人的能力价值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迅速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管理思路,这就是以人的知识、智力、机能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内容的“能本管理”。 能本管理,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管理,它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并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组织创新。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要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必须弄清楚“本”为何意.“本”有追根溯源、探讨规律的方法论意蕴,“以人为本”的“本”之方法论意义就是指探寻人的根本,即人存在、发展的起点和基础、目的和归属.因此,本文提出“以人为本”要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本”,以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和目的为“本”,以人发展的终极目标为“本”.  相似文献   

15.
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假设与其所反对的“公共人”假设一样,都是一种极点式的人性假设,它在公共管理领域的运用必然存在限度。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文化性来看,人性是介于绝对自利与绝对他利两个极点间,是一定条件下的“非此即彼”和“亦此亦彼”相统一的“线段式人性”。按照“线段式人性论”,公共管理中的人应是对多种利益权衡的“比较利益人”。  相似文献   

16.
论行政管理的伦理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作为行政管理的起点,使行政管理成为一种特殊的伦理活动,并具有独特的伦理特性。中国古代的“仁治”和“法治”,西方的“经济人”和“社会人”管理方式,都源于对人性善恶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评价。现实的行政管理活动,也总是从人性需要出发,注重人的现实利益。行政管理各环节都围绕着协调、整合各种利益和价值而展开。这是行政管理伦理本 质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17.
廖思湄 《求索》2008,(1):172-174
“以人为本”理性思想原本提出的目的是反叛“以神为本”的宗教理性原则,表现人是世界之本源状态和内在结构状态的人本观念。后现代主义“人本”理性并不是对“以人为本”的理性精神的科学诠释,它的主旨是体现当代社会下的消极人文理性价值,尤其是后现代状态下个人精神文化价值的毁灭。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地张扬了人性,但同时它又渲染和强化了人为的高度物质享乐意识、追求物质意识,这完全背离了传统人文主义理性的深层人本要求和我们所理解的“以人为本”的理性精神价值的丰富内涵。同时,它又违背了我们现在所追求的那种高度人性化的、真正科学意义上的人本主义精神。可见,后现代主义下的“人本理性”所表现的是一种虚无的发自人性心灵深处的自由感性心理活动,是人处于一种极度状态下的人性的和谐和感情升华感应过程,在当代消费社会下完全可以体现为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狂想的、误入歧途的“人本实践”或“人本体验”。  相似文献   

18.
政府是否是“经济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现实中的政府或行政机关从应然的和组织的角度来说不是经济人 ,而是公利人 ;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说 ,各国政府肯定是经济人 ;从实然的角度来说 ,作为公务员或行政人员的个人则是不折不扣的经济人 ;作为组织的行政机关则并不总是公利人 ,而是经济人与公利人的性质兼而有之。政府官员是经济人是对客观事实的承认 ,并没有贬低任何政府官员。政府或行政机关表现出来的公利人的性质主要是在外在制度约束之下产生的 ,一旦外控疲软 ,则作为组织的政府或行政机关更易于表现出经济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施韦卡特的“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由其工人民主管理;日常经济是一种市场经济;新的投资是由社会所调控;不存在资本市场;对外贸易不是“自由”贸易;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资本家可以发挥作用。但这一模式存在着工厂民主与大工业生产管理权威的矛盾;工人管理的企业缺乏普遍的适应性;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和实现途径的虚幻等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20.
贪贿和反贪贿的经济人动机分析张遂赵文华物质需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人,只要有生存和发展的欲望,他就必须去获取经济利益。因此,经济学有“经济人”假设一说,认为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经济人属性,总是具有经济人的行为规定———人总是在外部环境给定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