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把"解放思想"纳入思想路线中,为党的思想路线增添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内容,对于指引我国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党思想路线的精神实质从实事求是不断扩充和发展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凝结了中国几代共产党人的心血,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的核心体现。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目的,与时俱进是过程。  相似文献   

3.
思想路线是关系到我们党、国家、民族兴衰成败的大问题。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产生了指导我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毛泽东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产生了指导我们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新发展,形成了新时期我们党的党建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4.
关于解放思想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概括。解放思想作为一个科学命题具有深刻的涵义和重大的意义。它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也是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前提。邓小平所提倡的解放思想是与实事求是紧密联系、辨证统一的。它是以民主为前提条件的全方位、无止境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对于我们基层来蜕,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它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相辅相成、在本质要求上完全统一,真正掌握和实践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就能真正掌握和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6.
解放思想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总阀门”。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内涵。在这一思想的概括中,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  相似文献   

7.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从根本上讲,“三个代表”是 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竖持、丰富、发展;反过来,正是在此前提下,产生了党的第三次理论飞跃,第三大理论成果。从而 进一步强调了竖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司法工作中贯彻执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一个既非常重要、又非常需要研究的问题。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展开以及西方一些司法理念、司法制度和司法原则的传播,对于司法工作中要不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出现了一些模糊认识,有些学者甚至明确提出在司法工作中要摒弃实事求是的原则。笔者认为,在司法领域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司法权威,实现司法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与时俱进要以创新为根本途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政府法制机构作为政府领  相似文献   

10.
论实事求是     
在十年动乱中,饱尝了唯心主义横行,形而上学猖獗之苦,并由此而付出过血的代价的中国人民,特别感到实事求是的可贵。铸成刘少奇周志这一最大冤案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作出了为刘少奇同志平反昭雪的决定,这是党的实事求是精神的胜利,深得人心。实践表明:如果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办事,就必然要跌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阶层犯罪体系理论取道德国,其经历了从贝尔纳体系向李斯特体系的转变。相应地,日本的构成要件论也经历了特别构成要件和一般构成要件的分歧。同时,日本的刑事立法中也存在与其理论体系相龃龉的现象。这也是导致理论以及实务中问题产生的原因。鉴于此,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明确探讨犯罪论体系的实际意义:第一,区分刑法上的“构成要件”和刑事诉讼法上的“构成犯罪的事实”;第二,在刑事政策上,具有采纳阶层体系的必要性。如果刑法不采纳政策上的“保安处分”,只注重刑罚这一法效果的话,只要坚持“责任主义”,“要件体系”也是行得通的。  相似文献   

12.
This work discusses a worldview and a methodology concerning ideological approaches by which Marxists can understand and transform the world, based on well-defined value truth, theory and philosophy. The work builds on the Report to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which highlights the following priorities to which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must adhere: putting the people first, maintaining self-confidence and self-reliance,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ing new ground, adopting a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 applying system thinking, and maintaining a global vision. Furthermore, this work argues that these priorities should be applied to promote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s new journey. As the starting points of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the meta-theory and “six must-dos” follow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Marxism in interpreting and promoting socialist concepts, theory, law-based path and legal system in the New Era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metatheory and the “six must-dos” provide the logical foundations and fundamental compliance with XI Jinping Thought on the Rule of Law. Only by applying these “six must-dos” well can we understand and implement XI Jinping Thought on the Rule of Law, enhance the rationality, initiative, foresight and creativity of our work in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相似文献   

13.
庞敏英 《河北法学》2006,24(5):148-151
从程序公正的要求以及抑制重复追诉保障被告人人权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现行刑事再审程序的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不枉不纵的理论基础进行反思,提出实事求是、依法纠错、加强监督、保障人权的刑事再审程序新理念,以促使我国刑事再审程序与国际刑事再审制度接轨.  相似文献   

14.
论已决事实的预决效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翁晓斌 《中国法学》2006,(4):180-189
大陆法系的主流观点和通行制度不承认判决理由具有既判力,说明已决事实不具有预决效力。我国民诉法未明确已决事实是否具有预决效力,不同的司法解释对此问题虽有规定但存在冲突,且都与民诉法基本原则相悖。当前司法实践中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坚持现行民诉法奉行的“实事求是”原则,实行“再审前置”,即在后诉当事人提出足以推翻前诉已决事实的证据情况下,中止后诉审理,待通过再审纠正前诉已决事实后,恢复后诉审理。未来修改后的我国民诉法则应当否定已决事实具有预决效力。  相似文献   

15.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是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指导思想。但是实践中一直不能解决的“申诉难”、“再审滥”等问题的存在却一再对该原则提出质疑。原因是通常所谓的“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在民事司法中缺乏现实基础和具体操作性;进一步,真正的“实事求是”要求尊重民事诉讼的独特规律,对生效裁判错误区别对待,而不是机械地“有错必纠”。总之,民事再审制度之改革与完善,要求我们必须对这一原则进行重新认识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刘岩 《华中电力》2021,(2):66-86
法律与大众媒体的关系问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但目前尚未形成有说服力的结论。若过分强调两者的分立可能导致新闻管制或媒体权力滥用,若过于强调两者的融合则可能影响司法公正。在系统论视野下,法律与大众媒体具有同质性,两者分别按照各自的纲要分配自身所特有的符码,各自建构具有不同意义的“事实”及其评价。法律与大众媒体作为独立运作的功能子系统,彼此之间既非分立也非融合,而是存在不可避免的激扰关系,且部分激扰关系被结构化并以“论题”的形式构成“结构耦合”关系。因此,法律只有立足于自身,坚守司法公正并不断实现司法统一,才有可能既保障新闻自由又能抵御大众媒体中各类论题与意见的冲击,才有可能稳定社会成员普遍的规范性行为预期。  相似文献   

17.
周茜蓉 《政法学刊》2003,20(5):72-75
十六报告的指导思想渗透着一种强烈的唯物主义的历史意识,它既是一种立场,也是一种方法,其本质精神是“面向事物自身”,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它有三个基本维度:现实性、规律性和创造性,并以社会历史本位实现三者的统一。基于这种历史意识,十六报告实现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理论创新与规划未来的统一,立足国情与面向世界的统一。认真体会这种历史意识,对于全面领会和贯彻落实十六报告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意识使我们真正走向历史深处。  相似文献   

18.
19.
建国初期的司法改革运动是新中国法制建设史上的重大事件。开展此次运动是当时巩固人民政权、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维护革命秩序的要求,成绩很大。但是由于对旧法观点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思想未能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予以全盘否定,对新中国后来的法制建设和法学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回顾、总结此次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正确处理法律的阶级性与普世性、司法与政治、司法官职业化与司法大众化以及司法程序化与司法便民化之间的关系,对于当前进行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在规范层面及实务层面经常被降格为某种“证据”加以运用。自认证据化的程序设定成因在于我国自认的形式、阶段及对象均较为宽泛,导致自认与证据等心证来源混杂。自认证据化并不契合自认制度的理论根据和程序机能。基于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所导出的真实义务、法官心证原则以及虚假自认损害第三人利益之结果,仅能否定少数特定情形下的自认具有刚性拘束力,这也契合辩论主义之意蕴,并能与自认撤销制度相协调。据此,应在限缩自认程序设定的前提下普遍确立自认的刚性拘束力,在此基础上列举否定自认效力的例外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