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王小广 《南风窗》2012,(24):72-73
加快城镇化发展,不是继续搞以土地扩张为核心、"见房不见人"的旧式城镇化,而是必须走一条以资源节约、效率优先,"见房见人",加快人口城镇化、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发展是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柱,加快实质性的城镇化发展是释放内需潜力、扩大就业、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关键。过去30年重在工业化,以工业化为核心,未来10~20年应重在城镇化,重在工业升级和城镇化发展的结合,通过大幅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来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但加快城  相似文献   

2.
"社区"是一个泊来品,20世纪两次落户中国。第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由有留学英美背景的社会学师生引进,主张改进中国社会结构要从社区研究入手;第二次是1986年国家民政部为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兴办社会福利事业,援引了"社区服务"的概念,1991年又提出"社区建设"任务,"社区建设"作为一种制度安排,遂在城乡陆续展开。具体言之,"社区建设"包括两方面的重点内容:一是构建领导核心;二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就地城镇化"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3.
陈和午 《南风窗》2012,(23):45-47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政府主导应该让位于市场主导,求大应该转向图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应当并举,居民幸福感不应该仅用GDP来衡量。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在于城镇的内涵建设,也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城乡统筹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集约集聚、环境宜居友好、人文优势凸显为指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具有规划科学、特色鲜明、以人为本、集聚效应、产城互动、生态环保等特点。当前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存在城镇化水平偏低、城镇化发展质量偏低、城镇化发展缺乏产业支撑、城镇整体规划与管理水平滞后等问题,我们要在借鉴国外城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创新管理体制,更新思想观念,以大中小型城镇并行的道路推动城镇化发展,以"城镇经济区"规划引领城镇化发展,以产业集群化支撑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的话题非常热,但这个将影响中国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发展走向的政策究竟是什么含义?推进城镇化的具体路径是什么?在一片热闹之中,却难以找到这个基础性的问题的答案。高层强调,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但如何落实这一原则,也还不能在政策层面上看到端倪。谈论这个问题的专家们多半继续在  相似文献   

6.
空城之殇     
梅新育 《南风窗》2013,(9):42-44
旧的房地产模式和旧的城镇化模式绑定,让中国在房地产的大发展中开始出现空城之忧。城镇化已经从物的城镇化转向人的城镇化,相应的,旧有的房地产政策也该转向了。中国"鬼城"初现静悄悄的大街,明媚的阳光投射在城市中心区一幢幢破败的高楼大厦上,绝大部分窗户的玻璃都已经打破,黑洞洞的窗口里不知道会有些什么,玻璃幕墙脱落,外墙在经年累月的风吹日晒下早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许多房屋门已被拆掉多年,内部金属结构全部洗劫一空,只能从外形上看出  相似文献   

7.
美国是当今世界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美国政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社会福利机制和统筹城乡发展等措施引导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城镇化水平由1970年的5%提高到现在的80%。目前中国城镇化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美国促进城镇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非常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中国城镇化道路是必然的选择。从发展方向看,中国特色城镇化应当从当代中国国情出发,是为社会发展提供巨大动力的城镇化,是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更应该是在利益合理分配基础上实现"以人为本"的质量型城镇化;从发展路径看,中国特色城镇化应以独特的产业支撑城镇化,以真正的市民化推进城镇化,以全面的制度创新保障城镇化,以城镇集群引领城镇化,最终走出一条"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相似文献   

9.
吴珍平 《工会博览》2008,(12):115-117
文章从农村城镇化内涵,农村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等三个方面综述了学术界对农村城镇化的研究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农村城镇化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苏少矗 《南风窗》2014,(8):59-60
"广场舞大妈"和居民的冲突,是中国在"城镇化"背景下全面迈入陌生人社会后,因缺乏契约精神,对公共空间划分的权利之争。在中国的社会空间中,原本已经"退"下来,看起来对社会走向不会产生影响的大妈们,在聚集于广场跳"广场舞"后,突然变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存在。她们因为在广场上制造噪音,频频地与那些休息权、正常居住权受到严重干扰的居民产生冲突。这一冲突似乎无解。  相似文献   

11.
第三季度之后,中国经济企稳,大部分人认为中国经济正在软着陆或者筑底。如果说房地产业的崛起让中国走出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在房地产调控绝不能放松的情况下,企稳的中国经济要继续发展,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中国的下一个增长点是什么呢?城镇化,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它不仅可以提供投资空间,更可以启动消费。暴力拆迁、赶农民上楼等已经引发很多社会矛盾,所以很多人呼吁放缓城镇化的步伐,这其实是头痛医脚。引发社会问题的,不是城镇化,而是错误的城镇化路线。城镇化是为了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不是为了发展房地产业,更不是为了谋取利润。如果能有更好的生活,农民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2016,(22)
正据中国政府网10月11日消息,国务院印发了《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要求"十三五"期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年均转户1300万人以上。到2020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各地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比2013年缩小两个百分点以上。《方案》指出,要全面放开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外,全面放宽农业转移人口  相似文献   

13.
李北方 《南风窗》2013,(26):44-44
01 颁奖词:健康的城市化需要健康的乡村,破败的乡村必然催生无序的城市。在城市化如火如荼进行的过程中,中国乡建院把眼光投向未来,以"逆城市化"的思路尝试乡村建设,寻找农村的主体性。这是对中国农村和农民有益的探索。在新型城镇化、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城乡一体化等等理念的冲击下,人们似乎忘了即便城市化进程完成,也还是会  相似文献   

14.
陈敏 《法制博览》2023,(14):5-9
受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农村婚姻从缔结方式到婚姻生活再到婚姻结束,乃至婚姻观念,均体现出受城镇化因素影响与改变的新特点,城镇化也直接导致农村离婚率的上升。而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离婚诉讼案件因深受城镇化作用的影响,在案件管辖、诉讼代理人聘请、举证责任等方面产生了诸多新的法律实务问题,这些问题也在理论角度对现行法律的理解与适用提出新的挑战。本文结合城镇化给农村婚姻带来的新变化,分析农村离婚诉讼出现的法律新问题,并结合《民法典》等现行法律规定探讨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我国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战略地位的论述,文章基于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并揭示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欧洲城镇化历史经验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经济结构与社会利益重新布局、创造和分配的过程,是规模浩大的政治、经济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职能会发生急剧的扩大与转变,政府必须做好“尽精微、致广大”的全面设计、安排与管理,才能确保城镇化的效率和质量,少走弯路,避免社会资源浪费、减少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7.
李北方 《南风窗》2013,(23):8-8
历史地看,城镇化从来就是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而产生的聚集效应的自然结果,从未有靠运作土地而实现的城镇化。费孝通先生一生"志在富民",在新中国成立前就为实现这个目标勾画了他的"路线图"。在他看来,农民要富起来,要旨在"开源节流",即一边减轻负担,一边增加收入。在减负一边,他设想的是消灭地主阶级,减去压在农民身上的地租重  相似文献   

18.
邢少文 《南风窗》2012,(23):36-38
如果在新一轮的城镇化中,仍然沿续以政府投资为主导,房地产开发为支柱,强制农民走城镇化的老路,重蹈覆辙,其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将是一个大大的疑问。  相似文献   

19.
黄润华 《南风窗》2013,(25):81-81
11月21日,在刚刚结束的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指出:"智能、绿色、低碳是世界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欧洲城市发展的突出特点和优势,更是中国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国政府再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表述: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但是在此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盲目扩大新型城镇、强拆农民住宅、随意征收农民宅基地、肆意征占农民土地等损害农民财产权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从而危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政治稳定。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要从建立健全农村现代产权制度、改革征地制度、摒弃土地财政、改革国民财产分配体制、保障农民工工资性财产稳定增长机制等路径入手,稳步推进,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