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越南古名安南。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改交州为安南都护府,这是“安南”名称的由来。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封其王为安南国王此后便称其国为安南。安南辖地包括今越南河内、兴安、北宁、南定、山西、海阳、义安、宁平、清化、河静、宣光、兴化、太原、谅山、高平、广安、广平、广治、广南、广义以及迤南地区。本文打算就一八○四年以前,安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几个问题作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2.
越南与我国交往有悠久的历史,其人民亦为炎黄子孙,非其他东南亚国家可比。越南古称“交阯”,古书记颛顼之世,“交阯砥属”,唐尧虞舜“南抚交阯”。可见上古即与它发生关系。汉与六朝称“交州”,唐调露元年679年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于是“安南”之名独著。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设立象郡,至五代晋天福十年(938年)及明永乐宣德  相似文献   

3.
宋朝与安南通道试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与越南山水相连,自古以来,两国就交通顺畅, 来往不断。在宋以前,越南-直为古代中国中央王朝的一部分,与中原的交往是地区之间的交往。至宋朝,越南取得了独立,两者的交通成为国与国之间的交通,其交通意义发生变化。就交通道路而言,宋代中越道路与前代相比,又有三个明显变化:一、岜州至安南的道路分为多条,交(交州)邕道路日渐成为主要道路;二、大理国后期,今红河地区传统通道堵塞,形成通过邕州的滇交道;三、广州至安南的海路中,广州、廉州海路相对衰落, 钦州海路较繁盛。从而形成了以邕州、钦州为中心的中越交往基地。  相似文献   

4.
2004年12月2日,“威胁、挑战和改革问题高级别小组”向安南提交了一份题为《一个更安全的世界:我们的共同责任》的联合国改革建议报告(简称“名人小组报告”),其中就安理会改革推出A、B两套方案。“名人小组报告”的出台标志着联合国新一轮改革正式启动。2005年3月21日,在基本认可该报告的基础上,安南向联大提交了《大自由:实现人人共享的发展、安全和人权》报告(简称“安南报告”)。报告最引人注意的是安南为安理会改革设置了时间表,强烈敦促各国在2005年9月联合国首脑会议之前就这一关键问题做出决定。日本、德国、印度、巴西“四国集团…  相似文献   

5.
中越边界相接,自古交往频繁,明代亦然。然而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却发生明朝讨伐安南的战争,接着是安南20年的明属期。关于此战原因,我国学者过去碍于中越关系,很少探讨;越南学者则认为此战是明朝建立以来对安南采取侵略政策的结果,这是值得商榷的。明朝建立以来对安南到底采取什么政策?明太祖对安南主要采取招抚租平政策,他在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颁示的“皇明祖训”中把安南列入15不征国之列,在历次遣使招谕安  相似文献   

6.
2005年3月21日,安南秘书长正式向第59届联大提交了关于联合国改革的全面报告———《大自由:实现人人共享的安全、发展和人权》(以下简称安南报告),①并敦促各会员国在今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首脑会议上达成共识,实施改革。今年恰逢二战结束与联合国成立60周年,也是联合国改革进程中的决定性一年。安南报告如被国际社会采纳,将对21世纪的国际关系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鉴此,本文拟就安南报告各要点及联合国改革前景加以分析。首先,关于穷国的发展问题。安南报告将发展与“免于匮乏”的自由放在“三大自由”之首,较准确地反映了当今世界南北之间…  相似文献   

7.
越南科举制度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南亚》1986,(3)
一、越南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科举制本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官员选拔制度。在科举制产生和初步发展的隋、唐时期,现在越南的中部和北部称安南,属于中国郡县。随着科举向全国各地推广,安南士人也得“应诸色乡贡”。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王朝允许安南同福建、黔府、桂府、岭南等地一样,每年送进士七人、明经十人到礼部,汇同全国各地的乡贡、生徒,参加科举考试。  相似文献   

8.
1407年,中国明朝夺取政权40多年后,占领了安南。但这一占领并没有持续很久,1428年,一位叫黎利的安南人拒绝效劳中国,为了把他的国家从外国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拿起武器。同年,这一事业的成功把黎利推上了王位,他在安南的东京(河内)自立为王。 1527年,黎利的第十位继承人黎庆统治时,左右安南政权的一位名叫莫登庸的官员起来造反。黎庆很快沦落到只能在其王国西京清华进行自卫的地步。黎氏家族衰弱无力,只能统  相似文献   

9.
導言:法國殖民政策由东京、安南、老撾、柬埔寨和交趾支那組成的印度支那,曾被比拟为一根扁担挑着兩簍大米。这根扁担就是安南山脉;兩个簍子就是紅河三角洲流域(在北的东京)和湄公河三角洲流域(在南部的交趾支那),这兩个三角洲流域都是古老的稻谷种植中心。法國人征服湄公河和紅河之間的大片地区,是由商人和傳敎士們在18世紀末叶的活动作了准备的。1884年和1885年的条約确定地对安南和东京建立了一个法國的保护地,从而取消了  相似文献   

10.
百多禄(Adran)主教与交趾支那总督。法国与安南王国的关系起源于一个多世纪以前的1787年。两国间充满友谊和信任的关系如此神速地转化为旷日持久和血腥无情的敌对状态,人们对此感到万分惊愕。为了更好地理解作为目前研究课题的事件,我们应该首先研究导致我们插手安南事务的起因。  相似文献   

11.
一、元朝对安南陈朝关系的演变 1257—1288年间,蒙古人对安南陈朝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先后在三次战争中途北撤。北撤之故,究其原因不外有三:其一,蒙古人为了从南中国夹击南宋和急于整顿朝政,没有必要久留安南。其二,蒙古军三次北撤,均在一定情况下与安南气候炎热,官兵生病死亡者很多有关。例如,第一次(1257年)北撤是因“国兵留九月,以气候郁热,乃班师。”第二次(1285年)北撤是因“盛夏,军士疾作,涨潦冒营,遽议旋军。”第三次  相似文献   

12.
2012年8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一、安南辞去叙利亚问题特使,阿尔及利亚前外长接任。3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宣布,联合国—阿盟叙利亚危机联合特使安南将于月底任期结束后去职,不再担任特使。安南称,他退出的理由是叙利亚政府拒绝就"安南六点计划"作出妥协与让步,而叙利亚反对派也在持续不断地扩大军事  相似文献   

13.
越南历史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名称和地理概况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古代为交趾之地。公元679年,唐朝曾于其地设置安南都护府,故此义称安南。历史上曾有大瞿越、大越等国号。1802年阮朝的创建者阮福映请求改国号为南越,1804年清廷封他为“越南国王”,越南之名始此。至该朝明命帝时,从1838年开始称大南。1945年八月革命成功后,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1976年改称今名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相似文献   

14.
今日越南的中、北部地区,在两汉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郡县,曾先后被称为“交阯”、“交州”,而在交阯之前又属于秦王朝所设“象郡”的组成部分。但是,在秦置象郡以前(公元前三世纪以前),这一地区的居民和社会是一个什么状况呢?其经济发展水平怎样?进入阶级社会了吗?建立独立国家了吗?这不仅是越南古代史上的一大问题,而且牵连着这一历史时期中越关系的性质。因此,为中外学者所关注。法国、日本和越南等国的许多学者就此问题撰写过不少论文,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至今还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见。  相似文献   

15.
1787年的美国宪法在第一条第八款第三项对“贸易”问题做了规定。它从制定之日起即服务于双重 目的:一方面扩大联邦管辖权, 另一方面限制州权。最高法院对州权(州法律)的基本态度通过大量判例表现出来, 即:严重阻碍州际贸易自由流通或给州际贸易带来不必要负担的州权(州法律)将遭到否决。当州权(州法律)不 带歧视性地适用于所有居民(包括本州居民与他州居民)时, 只要其所维护或促进的利益合法, 最高法院一般倾向 于支持这种权力(法律), 除非这种权力(法律)给州际贸易带来的负担明显超过其所维护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1989年《印度支那》第三期发表张秀民先生《安南王朝多为华裔创建考》,论证越南胡朝(1400—1407年)创建人胡季■(即黎季■)系浙江胡兴逸之裔,惜作者对胡兴逸的祖籍未作定论。笔者拟参照《胡氏家谱》,并结合有关资料,论证胡季■祖籍是在浙江永康。明正德九年(1514年)《永康县志》有胡兴逸侄胡则的记载:“胡则,字子正,永康人,幼失父母,不省所怙,惟伯父兴逸是依,未几,兴逸守南方,时俸银予则,则幼即能诗,为伯父兴逸所器,因祖墓于方岩山麓(永康城西北二十多公里),则求读于此,中宋端拱二年  相似文献   

17.
七州洋考     
第一节:七州洋与广州七州洋(一)过七州洋的海道七州洋既是海域又是海道。过七州洋的海道有好几条,风极顺利,历时六、七日乃得渡过。七州洋亦称七州大洋。时或简称“大洋”或“洋”。大体上,七州洋是介乎万里石塘与闽粤大陆之间,七州洋海道就是斜行穿过万里石塘与闽粤大陆之间的一条海道,一般水深七十余丈,即200米余的深海。万里石塘起自广东潮州或台湾(琉球),迄于南海龙牙山,迤逦为长蛇,横亘于海中,七州洋这条深海航线的海道,几乎与  相似文献   

18.
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中国古代史书称越南为交趾、交州。从公元前214年至公元968年的千余年间,越南作为中国的郡县存在,置于中国封建王朝的直接管理之下。即使在公元968年建立了独立的封建国家,但仍与中国封建王朝保留“宗藩”关系,直到1858年法国殖民者入侵越南,这样的密切关系才被迫中断。  相似文献   

19.
交阯國 交阯:古交州东南薄,海接占城,西通白衣蛮,北抵钦州,历代置守不絕,赋入至薄,守禦甚劳,皇朝重武爱人,不欲宿兵瘴癘之区,以守無用之土,因其献款,从而羈縻之,王始唐姓,服色飲食,略以中國同,但男女皆跣足差異耳,每岁正月四日,椎牛饗其屬,以七月十五日为大節(注  相似文献   

20.
清朝定鼎中原后,以三跪九叩的拜天之礼取代了明朝的五拜三叩之礼,这一礼仪也适用于朝贡之国与清朝的礼仪。已习惯了五拜三叩的安南从此与清朝进行了长达百年的礼仪之争。其间清朝使臣出使安南时,对此礼仪之争采取了并不一致的态度。引起双方关注的主要有杭奕禄使团和德保使团,杭奕禄使团与安南的争执使安南专门就礼仪之争问题向清廷上了奏章,德保使团的争执使双方最终解决了礼仪之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