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立法价值导向决定立法成果.以往的民族经济立法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土壤,追求效率优先,忽略了其他价值导向.科学发展观弘扬了效率、公平、秩序的价值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民族经济立法新的价值导向,做到效率、公平、秩序三者并重、三者并举、相得益彰,构建适应时代的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保障立法的价值取向是设计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考察我国以往社会保障的改革历程和立法现状 ,就会发现社会保障立法的价值取向与经济政策和经济立法的价值取向日益混为一体 ,这也是社会保障立法滞后的深层原因。社会保障的功能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决定了社会保障立法应把维护社会成员的生活秩序和整个社会的秩序作为首要的和根本的价值取向 ;同时 ,要通过社会保障立法 ,建立为了满足以社会公平为目标的社会机制 ,并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实现一种相对的社会公平 ,以此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秩序是社会获得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律的重要价值目标之一。人类法治 化历程存在着两种发展模式,其一为建构理性主义路径,另一为经验理性主义路径,两者都殊途 同归地实现了法治化道路。为此,台湾当局在对大陆经贸立法活动中选择建构理性模式并无可厚 非,问题在于,台湾当局的大陆经贸立法进程,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秩序的“自发性”,从而使 得经由立法活动输出的相关法令无法达成法律应有的功能。因此,台湾的大陆经贸立法范式有待 进一步转换,即在立法政策上,实现从以“政治为导向”向以“经济为导向”的转换;在立法内 容上,实现“差别待遇”向“公平待遇”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试析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和超越。它突出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向度,体现了公平与效率并重的价值追求,强调了生态尺度与“人态”尺度的统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略论立法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伟  汪新胜 《理论月刊》2004,18(12):109-110
立法不仅要追求正义、公平、民主等价值,更应追求效率价值。立法效率导源于西方经济分析法学,其含义是指立法效益与立法成本之比。本文对立法效率所包含的涵义进行了分析,并从这一角度对当代中国立法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实现我国立法效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王惠 《理论月刊》2010,(1):41-44
税法价值是指税法在保障财政收入以及调节资源配置过程中所应追求的目标、税法追求这些目标实际效果以及依据这些目标对这些效果的评价等,它对一国税收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均具有决定性影响;科学发展观是确定和评价我国今后税法价值的坐标与标准,是指导税法价值取向的依据;应当建立与完善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相契合的税法的生存权保障、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平和促进经济效率的税法价值,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7.
"枫桥经验"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标杆与典范,在进行推广和运用的实践过程中要力求实现其效用的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不同价值之间的冲突与选择,如自由与秩序、公平与效率、安全与秩序、安全与效率等。当多重价值之间存在冲突时,实践者本身就已作出某种考量和选择。"枫桥经验"的选择体现了自由优于秩序、公平优于效率、安全优于秩序、安全优于效率。为了使"枫桥经验"在新时期的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效能,应对其价值进行重新厘定与整合。新时期"枫桥经验"的时代价值应体现为人民至上、实事求是、公平正义、效率补充和数字正义。  相似文献   

8.
倪雄飞 《理论月刊》2009,(7):110-113
自由、公平、效益和秩序法价值决定了反垄断法立法目的的多元性特征,反垄断法存在和发展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使得法价值呈现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不同的国家都调整垄断行为却有不同的立法目的,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立法目的也不相同.我国反垄断法存在的土壤具有特殊性,其立法目的应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现阶段,我国反垄断法的现实目的应专注于反行政垄断、公用企业滥用优势地位、跨国公司的垄断和一般的经济垄断.  相似文献   

9.
徐春艳 《前沿》2004,46(10):78-80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它的提出对法学理论和法制建设有重大影响。传统法律价值侧重于人与人的社会秩序的维护 ,体现当代人的公平和自由 ,忽视法律资源配置的效率 ;而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基本法律价值应重视生态秩序的维护 ,保护后代人的利益 ,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提升效率价值在整个法律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立法机关应当找准“掌舵者”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有形之手对立法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控,根据地方立法“自由与秩序、公平与效率辩证统一”的价值取向。积极协调、平衡各方利益。实现民意汇集与社会治理目标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刑法第13条但书的价值蕴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刑法第 1 3条犯罪概念中的但书具有重大的立法和司法价值。在立法上 ,它通过收缩犯罪圈 ,满足了刑法谦抑的要求 ;在司法上 ,它通过协调情与法 ,保证了实质合理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对立法监督的内涵进行了介绍,在对相关学说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对立法监督的对象和内容进行了总结;其次主要探讨了立法监督的价值,从法治、法律移植、立法质量三个角度剖析了立法监督的价值;最后指明了重视立法监督制度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缺陷及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在维护我国市场竞争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新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大量出现,该法在立法体例、实体内容及程序方面暴露出一些缺陷及漏洞。为此,应该及时吸收先进的国际立法经验,完善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为参与国际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14.
当下我们生活的城市伴随着私家车辆的急速增长,交通拥堵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空气窒息、交通窝心、停车闹心、出行发愁、骑车恐惧,难道这就是我们文明的发展结果吗?巨大的矛盾使得城市交通问题上升为民生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为大中城市面临的一大课题。笔者试图从交通环境的生态法治建设角度为切入点,以法律生态化为价值引导,提出自己对城市交通环境的立法建议,以期通过立法引导、规范政府决策、引导人们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改变,最终实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法治国,其根本区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法治国是以"契约论"为基础,目的是为了保护个体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是立足于公有制经济基础,超越了"资产阶级法权狭隘眼界",把"道德承认"作为国家治理视阈中的价值原则。"以德治国"具有内在客观性,而"依法治国"则具有外在客观性,两者必须相互扬弃对方的片面性而达成和解。"以德治国"需要在国家治理中确立"道德承认"原则,并把"道德承认"原则作为国家共同体的实体性存在论基础。所谓"道德承认"是指,在共同体中,每个个体都应该从至高无上的"善"的理念出发,而不仅仅是从保护个体财产不受侵犯的原则出发,来保证共同体具有绝对的存在论基础的基本理念。因此,"依法治国"不意味着取代"以德治国",而是要坚持两者相结合。"以德治国"提供的"道德承认"原则为"依法治国"提供了终极性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16.
2001年4月28日新《婚姻法》颁布实施,然而适用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立法机关、执法机关予以高度重视。作者针对以下三个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即一、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方面;二、经济帮助方面;三、强制证人作证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理论的构想,力图使婚姻家庭法律制度更加周密、严谨、公正地保护民事立体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增加了简易程序,使得普通程序得以简化审理,其在实现刑事程序效率价值和公正目标,推进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却与人权保障存在一定的冲突。在建立刑事普通程序简化审制度的同时,迫切需要建立庭前证据开示制度,以便较好地解决复杂案件庭审举证质证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完善是当前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确立民事审前准备程序所应遵循的原则是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结合我国民事司法改革的价值取向 ,吸收和借鉴国外民事司法改革中的有益经验 ,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制度设计和程序建设应把握当事人自主和法官职权在程序中的均衡 ,体现效率、效益 ,赋予法官程序引导权 ,以实现司法公正和程序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王秀鹏 《桂海论丛》2008,24(3):78-80
培养法律信仰的原因是法治本身的需要;影响法律信仰的培养所面临的障碍是缺失法律信仰的根基、法律信仰的前提、法律的权威性,是法律信仰普遍性的缺失。因此,要将法治精神的建设同市场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增强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消融国家优位的理念,树立社会优住的理念,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信仰培养,培育国家公职人员现代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20.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循环经济这种全新的经济模式显得越来越重要.2006年《循环经济法》(草案)已经初现轮廓,但是客观地讲我国从引入循环经济至今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来规制和指导它的运行.在分析研究现有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我国对不适应新环境的法律规范应当及时调整、修订;在法律制定之外,应当确立贯穿法律体系的循环经济法律理念;此外,除了生产者责任之外,对消费者责任也应当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