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让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既可以维护公众的环境公共利益,又可以改变政府决策品质,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减少政府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及由此带来的环境生态利益的损失,使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得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得以和谐。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境社团制度、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责任制度,促进公众参与,是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共产党员面临着各种思想、价值观的考验,必须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第一,必须正确处理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与党的价值观的关系。市场经济追求利益导向原则,这与我党长期奉行的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是否冲突呢?总  相似文献   

3.
利益集团理论视角的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质上是一个利益重新分配和调整的过程,是有着利益冲突的相关利益集团相互博弈达成利益均衡的过程。改革所涉及的相关利益集团在这项制度变迁中有着冲突的利益和目标,导致了他们对改革采取不同的态度和行动策略,从而对改革进程产生不同程度的积极或消极影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不同阶段的改革成效取决于各相关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而达成的一种均衡,这种动态的渐进过程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中央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本质上是利益关系的调整时期,在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社会矛盾追根溯源都可以归结到利益分配和利益关系这个根本点上来。因此,能否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寻求对各种冲突和重迭的利益的法律调整和协调方法,对于抑制和消除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法律的制定实质就是利益的平衡与分配。在政府信息公开中如何妥善平衡好各种利益关系,正确界定公开与不公开的范围,是各国立法的一个难点。政府信息公开中的利益冲突源于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的各利益主体对利益的追求。这些冲突包括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公共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个人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信息公开中的利益冲突直接表现为信息主体因权利享有和限制不同而导致相应各方利益的冲突。在信息公开制度中,对不同的利益进行平衡,主要依据的原则和方法是:权利平衡原则、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和正当程序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法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调整相互冲突的各种利益,因此,除了在司法上进行利益衡量之外,还需要在立法中包括在行政立法中进行利益的协调与平衡。利益平衡与利益衡量既有事前与事后、抽象与具体、前提与补充的差别,又有很多一致之处。行政立法上的利益平衡必须遵循以下标准:考虑应当考虑的因素、排除不应当考虑的因素、尊重各种社会利益、利益位阶以及其他标准。只有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达到合理妥当的利益平衡,行政立法才能获得实质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群体性事件的主体正在由事项利益群体转向身份利益群体。身份意识在结构上可细分为身份认同意识、身份利益意识、身份排斥意识和身份抗争意识,它们会对身份利益群体在群体性事件中的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并对冲突管理提出新的挑战。管理身份利益型冲突的目标、原则、策略和方式有别于事项利益型冲突,其管理目标应当定位于利益相关的各种身份群体间关系,促进各身份群体间的利益平衡;政府的角色应当居于中立地位,不偏不倚;管理机制和策略是设计公平和公开的身份群体间协商程序,并使协商过程和解决方案保持一定的透明度,以便形成能够在各身份群体间达致广泛共识的冲突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林东 《瞭望》2002,(23)
在当前和平与发展的全球大趋势下,以巴间的共同发展利益已经超出相互冲突的利益,社会发展的动力提出了要求以巴双方营造共同安全环境的客观需要,以巴处在和平进程的历史机遇期  相似文献   

9.
环境群体性事件本质上是社会冲突问题,结合冲突演变的规律,环境群体性事件过程可以分为冲突酝酿、冲突凸显、冲突升级以及冲突消减阶段。冲突过程中,共同的环境利益诉求是促成集体抗争的根源;政治机会结构的变迁、可利用的多元化社会资源为集体抗争创造了条件,而体制内渠道无效则推动着集体抗争成为可能。所以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应对路径应当以解决社会冲突为核心,加强各种机制建设,消除冲突根源。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这里的矛盾从根本上说就是利益的对立与统一,就是利益的冲突与和谐.同样,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利益差别、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有能力弥合利益差别和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冲突、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实现利益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崔光胜 《求知》2004,(8):12-13
行政决策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欢能,决策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政府的行政效能和行政权威。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磨擦和利益纷争客观地要求我国的行政决策要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选择出恰当的决策模式,更好地承担起稳定社会的功能,从而避免社会各阶层利益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2.
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各种利益间的矛盾、冲突、扭曲与错位的问题。作为调节环境资源配置核心手段的环境税现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税负不公导致税收调节功能的弱化。应当以环境利益的公平分享权的确立和实现作为环境税改革的权利理论基石和环境税制改革成效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3.
一、必须正确认识企业改革中的人民内部矛盾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把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一场深刻的经济运行机制、产业结构、产业格局的大变革,也是一场社会利益格局的转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中分化和产生出许多新的利益群体,如个体生产者、私营企业、各种各样的经济联合体。各个利益主体之间、新旧利益主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摩擦冲突,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生存和发展。各种利益主体由于各自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和所承担社会职能不同,获得收人的方式不同和…  相似文献   

14.
利益群体的非均衡博弈是组织系统运动的动力之源,这种非均衡博弈关系反映了组织中组织单元(智能元)既是一种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又存在着彼此之间在资源、地位、影响力、权力和权威等方面的一种不均衡和非对称的竞争关系。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是在一个利益群体分化的社会中进行的,社会和谐即利益格局的均衡是不同利益群体博弈的结果,通过利益群体的非均衡博弈实现均衡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合作与冲突是劳资博弈的基本形式。在劳动关系各利益主体的互动博弈中,合作是通过利益协调机制,使得雇主和员工利益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均衡点,但利益协调机制阻塞,利益分配的失衡也引发劳资纠纷和矛盾。劳资博弈模型分析了利益主体各自的效用函数,探讨其合作与冲突的预期收益。面对劳资冲突客观存在的现实,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劳资冲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期,环境冲突发生频率日益频繁,对政治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秩序的稳定构成冲击.环境冲突形成发展过程表明,环境冲突由体制内维权向体制外抗争转变演绎过程中利益、价值与认知三种因素起着“催化剂”作用.在环境冲突治理过程中,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双重失灵为环保组织介入提供了空间.环保组织凭借自身非利益相关性、价值中立性与专业性等优势使其在环境冲突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利益协调机制、价值规范机制以及认知调整机制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卿红 《求知》2012,(8):15-17
在我国现阶段,伴随着利益关系的调整,民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意识日益觉醒,开始用各种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表现出较强的政治参与需求。然而,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诉求的表达能力和渠道大不相同,如果没有高效公平的机制,就有可能忽视弱势群体的诉求,引起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8.
以往,人们习惯于把工会、青年团、妇女组织等各种群众团体比喻为党和政府的“齿轮和传动带”。这种说法及其认识是片面的。尽管在许多时候和场合下,它们的确可以在党、政府与人民之间起必需的连接作用,但它们存在的价值绝非仅限于此。它们应当代表和维护各自组织及其成员的利益,有着独立各自的要求,达种要求在符合社会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与其他要求起着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作用,有时是相互对立又相互协调的作用。从更深的意义上讲,它们能够参与决策过程,监督政府的工作,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和各种利益关系的  相似文献   

19.
利益集团与社会分层是政治学中两个重要概念,在理论上对它们进行比较,就能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更好地协调不同社会集团和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也能促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性质比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开放,使社会各种群体、各个阶层之间的关系会不断地从冲突摩擦到重新调整。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利益分配关系的不平衡性,必然形成群际之间的矛盾冲突,如干部群体与其它社会群体  相似文献   

20.
丁霞 《党政论坛》2005,(7):39-40
执政党的利益整合协调功能, 指的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 执政党能够充分表达和实现社会中的各种不同的利益要求,并利用各种有效的政治资源,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有效地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矛盾与冲突,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