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既连接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又寄托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其中所包含着的民族情结、亲情关怀和人文色彩,不但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在中国,过春节,不单汉族过,少数民族也过。云南26个民族,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民族都喜欢在腊月30至正月15期间过迎春节。节日期间的年夜饭是过年的重头戏,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习俗也不同,真可谓五彩缤纷。云南建水县、石屏县一带的彝族和汉族一起过春节。每年腊月24日,彝族同胞便进入了过年的准备阶段,一家男女老少都为过年的事而忙碌,男人们忙着备年货、杀年猪,女…  相似文献   

2.
杀年猪     
耕耘 《今日民族》2013,(2):27-27
杀年猪是故乡人一年之中最后的一件大事,因此杀年猪日子的属相非常讲究,不能与喂猪的女主人属相相冲或相克。选好杀猪的黄道吉目后,就跑到村里聘请享誉乡里的“杀猪匠”来帮忙宰杀,即使自己能宰会杀,也不能自己操刀,那是故乡人最忌讳的事。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五年八月,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正式开馆。出席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和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联合召开的,全国首届彝族学术讨论会的代表及与会外国学者,参加了开馆仪式。中外学者们认为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民族学博物馆。它全面地保存了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历史文物,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彝族奴隶社会的各个侧面,对于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及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为了提高这个馆的展览质量,该馆的专家和工作人员目前正进行辛勤的工作,以更好地接待全国各地的观众。  相似文献   

4.
一个民族道德观念的产生与这个民族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追溯彝族的核心文化历史,其丧葬文化是代表之一。本文从丧葬文化中逐步挖掘出彝族民众的生死观,在他们特有的生死观中折射出彝族民众对生死存亡的态度和理解,同时也是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一种描述和反映。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彝族民众一直传承的关于"灵魂"观念的信仰,彝族民众对生与死的思想情感就通过"灵魂"观念在各种丧葬仪式中表达,贯穿了从生到死以及包括生死本身的纵横交错的各种关系,以此来体现整个族系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5.
彝族青年学生是边远彝族聚集地区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民族认同状况如何直接影响边远彝族聚集地区的发展。通过研究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状况,我们发现: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状况都良好,不存在民族认同危机;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显著高于本民族认同;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中来自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更易形成良好的民族认同;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都具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纸书彝文献数字化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古老文明民族之一;彝文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古文字之一;彝文献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古文献之一.我们今天之所以还能知道彝族古代文明吏,还能知道彝族古代文明史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主要是凭藉彝文和彝文献记载.总共6卷,长达3000余页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纸书彝文文献研究成果,只用了6张光盘就将其全部内容收录其中.通过这一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数字化对民族文献保护和民族文献研究有极大的作用和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彝族是西南地区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历史上不仅建立起了大小不一的民族政治体系,而且也采取了诸如鬼主统治、家支制度、等级结构等具有突出民族文化特征的体系形式,成为西南民族中特色甚为鲜明的一个民族.已有的研究多侧重于从文化层面探讨彝族文化,而专门从政治学的视角来分析彝族政治体系究竟是如何维持自身运作的尚不深入,尤其是对于在国家制度与彝族文化交互作用下的彝族村落,其当前的权力格局状况又是怎样的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是初步的.围绕这一问题,笔者对一个具有浓郁彝族文化的村落栖村[1]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深入调研,现依据调研结果,对彝族村社权力的结构、运行及影响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王文光  李艳峰 《思想战线》2011,37(5):124-127
彝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批识别的38个民族之一,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支系最多的民族,也是中国56个民族中自称和他称最为复杂繁多的民族。彝族的识别工作主要是对彝族不同支系的识别归并,最终使彝族的各个支系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平等成员。因此,对云南彝族的识别归并工作是一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的实践性探索。  相似文献   

9.
彝族有很多支系,至今各个支系都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跳歹是富源彝族丧葬场中一项重要仪式.其特点是在葬礼中加进一些载歌载舞的活动内容,使彝家的丧葬场面显得明快、活泼而不沉闷.  相似文献   

10.
局部 《今日民族》2016,(3):32-35
正"赛装赛到日头落,跳脚跳到月当空",这是形容云南楚雄州永仁彝族赛装节的一句话,但实际上,这句话远远不足以形容这场历史久远的盛会之华美与激情。2016年2月22日,"七彩云南(国际)民族赛装文化节启动仪式暨中国·永仁2016直苴彝族赛装节"系列活动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的赛装场举行。当天,来自四乡八寨的彝族同胞身着自己亲  相似文献   

11.
"产翁"即男子"坐月子",是唐至清代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壮侗语族先民中的一类特殊习俗。与"射日"有关的神话在中国也曾广泛流行,西南地区苗瑶族群中至今流传,甚至遗有表演这一神话的"射日舞"。分析发现,二者均是古之某种仪式的遗存。其中,"产翁"之俗是人们相信男子"坐月子"可保母子平安信仰下的一种仪式,它的出现或与南方湿热气候下初生儿的存活率有关。而"射日神话",本是对"射日"仪式的解释,"射日"是人们在旱灾中登高以箭射日的一种仪式,基于人们相信如此可驱退酷热的信仰,其或与发生在距今4000年前后的气候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2.
王明华 《青年论坛》2013,(6):135-138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源于西汉的“太一”祭祀;二是源于道教的“三官”信仰;三是源于东汉时明帝的燃灯表佛.经过细致考察可知,“元宵节”的前身是“上元节”.道教吸收了上古的“太一”神信仰又糅合了“北斗星崇拜”和“三官”信仰而改造成“上元节”.随着节日娱乐性的增强,才出现元夕节、元宵节的称谓.但是名称无论怎么改变,其内在的“太一”生成万物而崇拜祈祷的主题却一直贯穿到现在.  相似文献   

13.
彝族支系较多,不同的彝族支系形成不同的彝族自称、彝语方言或土语,而不同的自称产生了不同的彝语氏族地名.本文认为彝语氏族地名的由来与彝族自称或亚自称产生的根缘有着密切的关联,不同的彝族自称是彝语氏族地名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所崇重的祭祖大典ne55mu21(耐姆)分支习俗是造成彝族支系繁多、自称繁杂及其彝语氏族地名众多的最主要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字上而论,“夏”同以后的“华”的概念接近,甚至说,二者之间存在着颇为密切的关系。西周时期“夏”主要用来指代周王朝的直辖领域,春秋以后其范围逐渐扩大。而“夷”的概念则产生久远,起初并没有包含受到歧视的内容,与战国以后的夷狄概念是大有区别的。无论就语言、地域、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先秦时期的戎夷蛮狄诸多人们共同体,都还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相互渗透混融为普遍的历史现象。华夏与夷狄观念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饮食、衣服、社会生活习俗和物质文化等方面。然而,随着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彼此间的诸多差别也逐步消失。  相似文献   

15.
彝族丧葬文化变迁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彝族的丧葬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一些田野调查的实例可以看出彝族丧葬文化的变迁情况 ,这种变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化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6.
彝族"毕摩"与纳西族"东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薇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6):128-134
中国西南的彝族与纳西族,在民族起源与发展上有着共同的历史源头和文化联系,其传统宗教都是从古氐羌人承袭下来的,并且都受到外来宗教文化的影响.因而"毕摩"与"东巴"教有着诸多共同点和相似性.本文试从古称谓与历史源流、主要职能与传承方式及所使用法器和经书等诸方面,对彝族"毕摩"与纳西族"东巴"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探讨彝族民间和彝文文献中的"咒语"的产生文化背景、内容、形式及其有关问题。在彝族原始宗教活动中,民间相信咒语可以致人于死地,咒语也可以致鬼于死地。毕摩的彝文文献中有大量地相关文字记载,在民间也进行不同形式的诅咒活动。分析研究咒语的内容及其形式具有一定的社会语言学及民族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泰山香社传统进香仪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涛 《思想战线》2006,32(2):79-90
香社是民众由于信仰志趣相同而自发结成的民间信仰组织。民众在泰山进香的仪式是一种有别于一般性朝山进香仪式的泰山类型,可分为集体进香仪式、个人祈愿仪式、日常祭拜仪式三类。从空间上来看,前往泰山进香的香客涉及华东、华北、东北等广阔的地域,有着不同区域文化背景的香客以各自熟悉的形式到同一个信仰空间(泰山)展演着自己的仪式。从时间上来看,泰山香社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进香仪式形成了特有的一套规矩。对泰山香社仪式类型的民俗志描述,可以为仪式研究提供一种参照。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将反排木鼓舞的动作语汇置于仪式场景,对反排木鼓舞的四次展演情景进行了具体的阐释与分析,指出反排木鼓舞的仪式展演可视为一个结构与反结构相互转化的过程,只有结合具体的场景与象征意义,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舞蹈与仪式在社会整合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以过程视角来看,仪式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并体现着社会的整合与延续,通过仪式展演与舞台表演,反排木鼓舞不仅强化着当地的祖先崇拜、历史记忆与集体认同,同时也是当地日常生活、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与个体情感的一种交融体验与象征表达。  相似文献   

20.
元代西南彝族地区创立的土司制度,以其深厚的彝族社会历史状况为基础,以元王朝治理中国西南的总政策为背景。元王朝以战争为主要手段,统一西南,征剿彝族根深蒂固的地方政权势力,降服之后即委以各种职衔,规定任命、承袭、赏罚、贡赋等内容,渐次推行土司制度。在社会政治大变革中,彝族土司叛服无常,反抗不断,终元之世,确立影响深远的彝族地区土司制度,值得再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