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新时代的文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习总书记的这个号召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等方面。总体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儒释道三家。其中,儒家文化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规范性文化,是秩序感最强的文化;道家  相似文献   

2.
蔡美云  张含 《人民论坛》2022,(21):107-109
中国古代文艺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兴观群怨”“风骨”“文以载道”“童心”“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气韵生动”等众多标识性的古代文艺观念,不仅对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和道德理想进行了根本性塑造,也哺育并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和审美理想。站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高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我们应全面把握古代文艺观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深刻领悟中国古代文艺精神与政治精神、伦理精神、生命精神、自然精神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3.
李九龙 《前进》2013,(5):42-44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土壤,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雁门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雁门文化,传承民族血脉,对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必须遵循文化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文化传承原则,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中创新。  相似文献   

5.
蒲月英 《乡音》2015,(3):18+24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传统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保护传统村落对记住乡愁、延续文脉、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以石家庄市为例,截至目前,共有8个村列入"全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井陉县7个、石家庄市鹿泉区1个。由于认识不足、措施单一等原因,一些传统村落仍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保护迫在眉睫。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各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在长期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由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组成的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完整而和谐的节日体系。这些节日依托自然规律的变化,凝结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念,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但是近年来,随着"洋节"的甚嚣尘上,我国传统节日开始式微。重续传统节日的文脉精华,对于实现传统文化的传递和继承,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中共中央在设立雄安新区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的要求。为此,针对在雄安新区建设中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提出以下建议:一、梳理雄安新区历史文化遗存雄安新区规划设计工作已经开始,大规模建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和文化叙事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中国人民以崭新的精神状态重拾了民族文化自信心,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以崭新的思想面貌连接了中华民族的文脉,开启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进程;以崭新的国际视野参与文明的交流互鉴,在世界范围内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理念、传播中国价值;以崭新的奋斗姿态进行文化创新活动,走上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新征程。建设文化强国,就是民族复兴的文化叙事过程。  相似文献   

9.
《重庆行政》2024,(1):108-111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历史文化名城”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光荣传统,是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延续地。在文化强国、文化强市的大背景和新机遇下,重庆市合川区要构建起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走出去”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路璐 《群众》2023,(14):53-54
<正>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江苏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在传承历史文脉中推进文化创新,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路径、标志性成果的形成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设高水准国家文化公园,需要充分把握其文化创新中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挑战。  相似文献   

11.
《前进》2015,(5)
<正>"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他还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这些重要讲话都充分说明文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14年习近平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事业而发出的时代呼声。在讲话之后我国广大文艺创作者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在网络文艺、电视文艺、电影文艺三大主要方面寻求突破,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与此同时,在以上三个方面我国文艺创作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局限:网络文艺创作虚假、低俗;电视文艺创作同质化;电影文艺创作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把握还不够准确。这些文艺创作中的局限制约着我国文艺创作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是未来我国文艺创作应努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东方》2020,(2)
中华文化是琼台区域文化形成的源头,琼台区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支流,两者之间构成源与流的关系。琼台区域文化孕育与诞生于中华文化的母体中,中华文化和琼台区域文化构成血肉相连、文脉相通的"母"与"子"的关系,是整体性和区域性的构成关系。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最厚重的基石,在共同的文化认同基础上才能对中华民族形成高度的认同和对国家形成高度的认同,进而推动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企业文化是一种舶来品。它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论产生于80年代前期,80年代后期开始翻译介绍到我国,逐渐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的热潮。但是,当作为舶来品的企业文化,置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这个大背景下,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这块广懋肥沃的土壤之上,便在中华民族文化乳汁的滋润催化下,不断发生嬗变和升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共同缔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国的民族民间文艺,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个组成部分。正确地看待民族民间文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对民族民间文艺进行清理和总结,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于发展我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立足扬子江联通大海、交汇运河、汇聚名城的独特条件,推动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建设高颜值的长江文化融合区。  相似文献   

17.
“国学热”在利于重续中华五千年文脉和为中华民族的大国崛起提供文化动力之外,这热闹的表皮底下,其实是有许多肥皂泡和浑水的  相似文献   

18.
陈浦秋杭 《群众》2022,(8):39-40
<正>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底色和精神基因,承载着一方人的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江南文化历经几千年经久不衰,不断传承和裂变,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共有基因和精神纽带。江南文化在传承和创新中取得了显著成就,文艺精品孵化更加繁荣,文化品牌美誉度不断提高,文脉整理和研究成果更加丰硕,国际传播力不断增强。“十四五”时期,为充分挖掘江南文化的丰富内涵,构筑江南文化传承发展新优势,我们不仅要在学术研究、文化平台建设、文艺精品孵化、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立足扬子江联通大海、交汇运河、汇聚名城的独特条件,推动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建设高颜值的长江文化融合区。  相似文献   

20.
苏翔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1):96-100
空间环境孕育和成就了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在地文化沉淀下来后,则成为环境的象征符号并反作用于空间环境。在设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空间和环境中新的活动、形式乃至构成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所生发的土壤,观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特征,尊重以黔北傩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文脉与当地空间环境交互的特点,才能使黔北傩戏的活力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光彩。在开辟新的黔北傩戏传承思路时,应当以当代黔北傩戏的发展需求为要义,创造一个满足当代人对以黔北傩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加深交互、产生需求的环境,利用当代媒介环境的需求来启发社会活动,并塑造与人的需求、文化的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环境和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