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简军 《湖湘论坛》2009,22(2):55-56
志愿服务精神与和谐社会理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应该从志愿服务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者的本质要求入手,充分认识志愿服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长效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
社区志愿活动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社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社区志愿组织及其活动在弥补政府资源短缺、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和倡导社区文明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因而社区志愿活动对和谐社区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奉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人数越来越多,特别是天津作为2008年奥运会足球比赛分赛区,去年奥运志愿者报名工作刚一开始,就有两万余名天津市民通过网络递交了报名表。此外,通过“帮贫济困送温暖”、“关爱残疾人和老年人”等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也在逐年增长。  相似文献   

4.
在志愿服务发展的过程中,总有两个问题困扰着人们,一个是志愿服务该不该用强制的办法?另外一个问题是,志愿服务是不是应该完全是无偿的?有些人认为自愿和强制是不能共存的,强制性劳动不能视为志愿活动,接受工资或强制  相似文献   

5.
《北京观察》2007,(9):F0003-F0003
延庆是京郊的农业大县,全县辖11镇4乡,376个行政村,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繁重。政协延庆县第七届委员会紧扣全县工作重点,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认真履行三项职能。2007年上半年,政协常委会就新农村规  相似文献   

6.
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统一战线必须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一、服务经济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统一战线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一)广聚人心,形成服务经济发展的合力。统一战线要围绕经济建设,多做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促进发展的工作,把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人士的意志、智慧、力量,都引导到实现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为了加强农民党员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积极探索农民党员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农民党员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实效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教育培训机制、监督机制、实绩评估机制、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正"我以前读书都是靠街坊邻居‘凑份子’救济的,我希望为一些家庭困难的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做一点事情,回馈父老乡亲,同时影响更多的人成为爱心志愿者。"张尤增的语气充满了感激和关爱。2003年,退伍军人张尤增回老家钟山县清塘镇创办了一家幼儿园。从此,张尤增与妻子自觉担起了留守儿童的志愿关爱服务,只要谁家小孩有困难,他们都毫不犹豫地帮一把。"幸亏那时有你在,不然我们不知该怎么办好。"小孙子康复出院后,张壮立老人握着张尤增的手连声道谢。今年8月,单亲留守儿童张光影晚上10点多突发高烧,小腿和嘴巴都长出了疹子,疑似手足口病。由于母亲不在家,张壮立情急之下找到张尤增。张尤增连夜将孩子送到县人民医院,并垫付了1000元医药费,确保孩子得到及时治疗。4岁的留守儿童张光林,由于父母长  相似文献   

9.
志愿服务:2008的亮点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中,志愿服务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社会风尚的标志和影响赛事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环节,奥运会也不例外。因此,如何为2008年奥运会提供一流的志愿服务,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合理规划志愿服务工作志愿服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只有不断适应形势,学习提高,才能保持活力。而奥运会更是一个开放融合的场所,因此,2008年奥运会志愿服务要达到一流水平,一定要坚持国际化原则,加强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国际志愿机构和各国志愿组织的交流和合作,还要参照奥运会举办城市志愿者服务…  相似文献   

10.
志愿服务     
正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对广大志愿者在疫情防控中表现出来的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精神给予充分肯定,指出要支持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两会代表委员围绕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建立激励机制、提供服务保障等话题展开热议。全国人大代表、共青团安徽省委书记孔涛:加强公共事件应急志愿服务队伍和机制建设。一是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队伍和服务体系。相关部门和基层单位应建立长效化、专业化的公共事件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组织和行之有效的机制、指南、预案,以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相关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年来,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流动人口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为做好流动人口工作,应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以人为本,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相似文献   

12.
和谐是矛盾同一性在人类世界的最高表现形式,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终极追求就是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十六大的基础上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党的执政能力的角度进一步把“和谐”思想系统化、理论化,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的当代中国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族凝聚力时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着影响民族凝聚力提升的阻滞力因素,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正视这些因素,认识其危害,追溯其成因,进而积极的探索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对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英  任建兰 《前沿》2011,(7):17-19
构建和谐社会是有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特征。资源环境约束加强是目前阶段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背景。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供需缺口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等问题是人与自然矛盾日益突出的体现。我们应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建立健全法规制度,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技术,以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原则改变传统经济观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进而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着富裕与贫困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劳动与资本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失衡等六大矛盾。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来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夯实发展基础,把维护公平的蛋糕做大;抓住利益主线,破解分配难题;凝聚人心,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冷静细致,学会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扭住关键,用好民主、法制两大基石。在指导思想上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以实现经济利益、维护政治权益为主线;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操之过急;立足当前、脚踏实地,从本地区、本单位做起;把和谐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调解人际关系的规范。  相似文献   

16.
志愿者与志愿精神: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在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的探讨,阐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即治理的理念,而治理的思路又与志愿精神息息相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志愿者并非仅利用其使命感、慈善心发挥其效能,更为重要的是适应多元的社会环境。本文认为,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将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执政理念的提升和检验执政能力的新标准,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升华,执政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又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现提供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多方面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须奠基在三个基础之上,即物质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和谐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利益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解决好人的利益问题;而政治现代化、民主化,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更为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使社会各种群体的利益和谐共存、协调实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关键;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人的和谐最重要的则是一种内在的自我心灵的和谐,也就是深层次的社会精神文化和社会心态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政府职能正在逐渐由传统管理型向现代服务型转变。公安机关应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切实转变观念,将公安机关的职能由过去的管理型逐步转变为服务型,构建起公安工作与经济建设的新型互动关系,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20.
"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为此,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对"和谐"作了广泛而深入地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下对"和谐"的全新实践。和谐社会建设进一步拓宽了统一战线的工作领域,和谐社会建设与统一战线工作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