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湘潮》2016,(9)
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又被称为"五四宪法"),是在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制定完成的。毛泽东不仅亲自带班完成了宪法草案的写作,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对于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和思考,寓于宪法蓝图,从而使全国人民有了一个共同的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2.
宪法部分     
18、什么是宪法?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它通常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原则等重要内容。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宪法意识,使全体人民成为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凝结了一个国家的最高理性,是党和  相似文献   

4.
在二十世纪将要过去,二十一世纪将要到来之际,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1982年制定的宪法再次作了修改,其中修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宪法第五条增设第一款,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用宪法这一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下来,成为全国人民迈向二十一世纪的行动目标和纲领。这二次大会表明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积极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强决心。(一)树立和维护宪法的权威,是实行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依法治国,归根到底是依照宪法治国。  相似文献   

5.
修改宪法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与时俱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清 《理论研究》2004,(6):16-18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修改宪法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宪法的权威性、稳定性和与时俱进的关系 ,是修宪活动的重要课题。通过修宪使宪法本身更加完善 ,使宪法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与时俱进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最具权威的宪法保障  相似文献   

6.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次宪法修改,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我国现行宪法制定于1982年,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它贯彻...  相似文献   

7.
切实增强党性修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一条有效途径。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宪法修养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提高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切实维护宪法权威。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宪法体现了人民意志和利益,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我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国家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则,具有最  相似文献   

8.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加强宪法监督,维护宪法权威,不仅是许多宪政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颁布实施的,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又先后进行了四次修改,使我国宪法在保持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与时俱进,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宪法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颁布实施的,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又先后进行了四次修改,使我国宪法在保持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与时俱进,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宪法...  相似文献   

11.
《求实》1982,(6)
宪法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个国家的总章程。它表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反映了一定社会条件下阶级斗争的总结和结果,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重要工具,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为经济基础服务,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 宪法和国家的普通法律在阶级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因而和普通法律有如下区别:  相似文献   

12.
《求实》1983,(1)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经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庄严地诞生了,作为具有最大权威性和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大法付诸实施了,这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全国人民由衷地感到高兴。 新宪法是一部极为重要的历史性文件。新宪法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总的指导思想,根据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的成果,肯定了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我国人民今后的总任务,科学地规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根本制度和主要原则,制订了一系列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法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不断完善,《宪法》诞生以来曾经过几次重要的修订。  相似文献   

14.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宪法保障,(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宪法确认宪法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大法,确认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思想、主体内容、基本要求,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一规定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宪法依据,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法治保障得以实现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宪法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规定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巨大的现实意义。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标志着我国社会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使国家更快发展起来,却是一个崭新课题。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邓小平同志讲:“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宪法诞生了。这是全国人民的大喜事。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任务是学习、宣传,维护和实施新宪法,使它充分发挥作为我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的巨大作用。然而,如何认识加强党的领导和维护宪法尊严的关系,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在有的人看来,党和宪法似乎是对立的,宪法的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宪法明确指出,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中国人民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中国由于长期闭关自守的封建统治,造成了社会停滞和落后,步入近  相似文献   

19.
12月4日是我国现行宪法颁布10周年纪念日,中宣部宣传局、新闻局,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法制工作委员会研究室,司法部宣传司,中国法学会等部门负责同志,通过联席会议的形式,具体研究了纪念宪法颁布10周年活动有关事宜。 会议认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我国现行宪法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定的,它全面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10年来的实践证明,现行宪法所体现的基本精神、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制度都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称,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职工是国家和企业的主人,为了确保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我国以法律形式对职工主人翁地位进行了规定。 一、我国宪法确定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国家的总章程。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包括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