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这是民族法律关系中三个相互关联不可缺少的方面.缺少一个或变更其中任何一个,就不再在是原来意义上的民族法律关系了.民族法律关系的三要素之间,主体是客体的占有者、支配者和行为的实施者,又是民族权利和民族义务的承担者和体现者.因此,没有主体,也就没有客体和内容(即权利义务);没有客体,权利、义务就失去了目标;有了主体、客体、不通过权利、义务进行联接,也不构成民族法律关系,因此,民族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是任何民族法律关系都必备的要素.一 民族法律关系主体民族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民族法律关系享受民族权利、承担民族义务的人.民族法律关系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总是要有双方主体参加,只有一方也就构不成关系.民族法律关系是民族权利和民族义务关系,而民族权利和民族义务又是相对应的,各为一方主体承应.享受民族权利的一方主体,即为权利主体,承担义务的一方,即为义务主体.在民族法律关系中权利主体是特定的,而义务主体却是不特定的.根据法律规定,民族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只能由下面的几种人承担:一是民族自治地方.根据《宪法》规定,所谓民族自治地方,是指各少数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这是我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  相似文献   

2.
一、犯罪客体诸说 对犯罪客体的界说,刑法理论界主要有如下观点: 1、“权利说”。认为,犯罪客体是犯罪所侵害的权利,犯罪是违反别人权利的行为。这一观点由刑事古典学派的重要代表人德国的费尔巴哈首倡。 2、“法律规范论”。认为,犯罪客体就是犯罪行为所侵犯的法律规范。这种法律规  相似文献   

3.
法律行为是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亡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因素之一.任何一个部门法学都将法律行为作为重要的研究范畴,行政法也不例外.其原因是:“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我的行为就是我同法律打交道的唯一领域,因为行为就是我为之要求生存权利,要求现实权利的唯一东西.而且因此我才受到现行法的支配.”“除了行为之外,法律别无客体.”尽管有学者在五年  相似文献   

4.
所有权是基于法律关系而产生的束权利的集合。传统所有权概念把所有权当成是人对物的支配关系这样一种事实 ,而未揭示其法律权利特征。本文基于所有权本质及其客体特殊性来重构所有权概念。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法学界各种学说对犯罪客体内容的界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实际上各学说的结论通过法律上的“权利”可以获得统一,犯罪客体的内容应是对“双重权利”的侵害。  相似文献   

6.
财产罪的客体无论在国外还是在我国始终学说林立,莫衷一是.应当厘清财产、所有权与占有的概念及关系.法律首先是对所有权权利外观的保护,即对占有事实的保护.财产罪的客体为对物的占有.占有不是一种权利,而是一种利益,是对财产的利用秩序本身,对这种秩序的保护也正是保护更多人权利的必然要求."占有说"不会导致财产罪处罚范围过于扩大,也能够解释不可罚的事后行为,应予采用.  相似文献   

7.
主权是国家统治权和管理权的一种称谓,而统治权和管理权是国家的职能,是主权的“权力”内涵,国家离不开主权权力。作为法律下的主权,主权表征的是主体与主体间的法律关系,主权权力行为在法律上表现为权利行为和义务行为,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和平衡体,是实现法律上权利和义务的途径和方式。主权权力的这些特性是其本质属性,不因“权力”名称的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8.
法律拟制乃基于价值上的考量对两类不同事实赋予相同的法律效果的决断性虚构,通过创造法律事实,实现协调法律稳定性与社会变动性之间矛盾的目标,并推动制度发展。知识产权制度基于对客体的法律拟制得以构建,并在权利主体和内容方面也采用此立法技术。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审视,法律拟制既能抑制机会主义行为,又可能诱发新的机会主义行为,并与知识产权制度三者间呈现耦合发展的三角关系。基于法律拟制理论,知识产权应当属于法定权利而非自然权利,应将规制机会主义行为作为知识产权制度的首要价值目标,并借助法律拟制推动该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法人名称权法律性质研究——基于私权二分法的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权利客体与人格之关系不同,私权分为人身权与财产权。当人格权客体由人身“降格”为身外之“物”时,其上成立财产权,得为让与之标的。因此于法人名称之上可以成立二种不同权利,当名称为人身之一部时,其上成立法人名称权;当名称为身外之“物”时,其上成立无体财产权。故“混合权利说”应予抛弃,关于法人名称权定性的其他学说亦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0.
保险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什么,理论界并无完全一致的认识,本文力图对这一问题阐明作者的观点。文章首先阐明了作者对民事法律关系客体要素的理解,说明民事法律的客体要素是体现物质利益的行为,进而证明保险标的与当事人保险行为之结合构成保险法律关系的客体,同时,文章对与保险法律关系客体相关的概念作了进一步辨析。  相似文献   

11.
师生法律关系是基于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教师、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主体是教师、学生,其内容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其客体主要是教育教学行为、物、智力成果等。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的背景下,师生之间既呈现出准行政法律关系的某些特征,又带有平等和谐关系的特点,是一种多重性和综合性的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2.
法是规范人们的外部行为 ,以权利、义务为内容 ,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 ,以维持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秩序为目的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并通过国家权力强制实行的社会规范。在法理学中 ,大多数学者认为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的消灭的法律事实包含两个要素 ;法律行为与法律事实。笔者认为 ,主观、主体和客体是影响法律行为的三大因素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犯罪客体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努力探索我国犯罪客体本质的基础上 ,力图给我国犯罪客体定义一个较为科学的概念。笔者从分析“利益”、“权利”、“社会关系”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入手 ,研究了犯罪客体“社会关系”说、“权益”说的缺陷 ,揭示出犯罪客体的本质应归结为“社会利益”。理论联系实际 ,给我国犯罪客体定义一个较为准确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资产阶级人权观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对人权与法律的关系问题作出了完全不同的回答。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指导下的我国社会主义宪法,是真正的人民权利保障书。 一、“超法律”人权观指导下的资产阶级宪法把人权的绝大多数内容拒之于宪法之外 资产阶级人权观的核心是“天赋人权”或“自然权利”。只有在根据“社会契约”产生了国家与法律以后,个人才将一部分权利即政  相似文献   

15.
军队组织、机构和军人个体,根据军队政治工作法规规定而结成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法律关系,其构成要素包括参与军队政治工作法律关系的主体;构成军队政治工作法律关系内容的权利和义务;作为权利义务对象的客体.军队政治工作法律关系发生、变更与消失的条件和根据是法律条件和法律事实.  相似文献   

16.
罢工权的属性、功能及其多维度分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已批准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当通过国内法的制定和实施,保护劳动者罢工自由(罢工权)这种自我防护、自力救济、以压力手段调整劳动关系的权利。从权利产生的机理和其属性、功能等方面分析,可以把罢工等集体争议或产业行动权纳入“人权———法律权利”、“人权———宪法权利———劳动法上的权利”、“第一性权利(目的性权利)———第二性权利(工具性、救济性权利)”,“私法权利———公法权利———混合性权利(社会法权利)”、“政治权利———法律权利”等分析模型,深入、系统地研究;应实现有关意识形态和“治道(governance)”的转换,对罢工等集体行动不再(主要)作为政治现象而作为(转化为)法律现象、法律事件、法律过程和必要的利益表达机制加以处理。  相似文献   

17.
罗马法从物之形体出发,首创“有体物”与“无体物”,将物视为所有权客体。物的外延大于财产,物为财产的种概念。法国民法不仅将财产视为物的一部分,而且作为法律所调整的并且与人发生关系的权利或权利集合体。德国民法更是以“有体物”与“无体物”分别调整,形成近代民法史上物权与债权的二元结构体系,并成为大陆法系民法的典范。笔者认为,考察物与财产的变奏,对中国构建民法典中关于物与财产的体系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票据权利善意取得人是票据法律关系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当事人。善意取得人享有票据权利的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善意”,而如何界定和区分“善意”与“恶意”是该问题的核心。票据权利的行使和保护影响善意取得人的实际利益和票据制度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债权转股权”是民事权利实现方式多样化的法律后果,其特点在于,通过权利置换来保障权利人权利的实现。“债权转股权”改变了原已存在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内容,把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一种新型的投资合作关系。“债权转股权”涉及到债权人、债务人的权益,涉及到公司改制、股东的权益、法人与其投资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法律问题,因而,“债权转股权”对传统债权理论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使法人责任理论受到相应冲击。  相似文献   

20.
犯罪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严重违反刑事法律的行为,应当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如果从另一角度分析,犯罪也具有其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属性。根据法哲学关于法律行为的界定与分类,结合形式逻辑中的选言推理,可以得出“犯罪是主体的一种权利的”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