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进 《西亚非洲》2012,(4):43-55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色列的国家形象在世界范围内陷入低谷,甚至在欧、美国家亦是如此。以色列公共外交的失败是其国家形象不佳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公关外交、媒体外交和文化外交3种公共外交形式上。以色列公共外交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认识不足、体制不畅、资金缺乏和措施失当等。近两三年来,以色列政府已开始重视加强公共外交,学者们也在政府机制、媒体政策两个层面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但需特别指出的是,以色列国家形象下降的根本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公共外交的失败,其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顽固立场和政策错误是核心因素。事实上,公共外交对国家形象起到了加速(或减速)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国家形象面临着严峻挑战,亟待借助公共外交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本文结合拉斯韦尔传播过程模式,从信源、信息、媒介、受众及效果五个方面对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这一个案的公共外交效用进行较为系统客观的评析。在此基础上,主张从主体、客体、内容、形式、体系等几个层面着手积极建构未来中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美国强势推出基于社交网络技术的“公共外交2.0”战略,以求在新媒介环境下改善美国在全球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国家形象.但美国公共外交的战略预设与实际传播效果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本文将从媒介运用、传播模式、目标受众等方面介绍美国近期的公共外交战略,并从制度结构、信息内容、媒介技术等方面剖析美国公共外交遇到的问题与挑战,进而思考美国公共外交的深层次问题,以为中国公共外交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国发展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引导国际社会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复兴、为中国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是侨务公共外交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国是侨务资源大国,华侨华人具有开展公共外交的资源优势、传播优势、融入优势和长久优势,已成为开展侨务公共外交的践行者和主力军.当前中国的侨务公共外交缺乏顶层设计,面临战略和协同机制缺位、主体定位模糊、华侨华人主体形象亟须提升等诸多问题.未来侨务公共外交如能“基于华社,超越华社”,进一步拓宽思路,通过华侨华人影响住在国国会、智库和媒体,充分运用信息化和文化的力量,夯实侨务公共外交的价值观基础,必将对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起到更加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与人类共同利益密切相连的国际非传统安全领域日益受到各国的关注。公共外交以政府主导、面向公众、公开性、真实性为主要特征,以塑造国家形象为最终目标,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有广泛的施展空间。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实现政治大国的手段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它通过公共外交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国际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但其传统外交的制约及外交政策的功利性也使日本公共外交失色不少。日本公共外交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对我国的指导意义是: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体系,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年来开展公共外交,全面展示了我国的国家形象和发展理念,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年轻人以特有的活力朝气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形象的塑造出谋划策,是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重要方式,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在崛起的中国需要公共外交。公共外交需要对接内外话语体系,提高话语权。适应外国受众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提高对外交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汉英词汇翻译中要遵循"听得懂、易理解"原则,做到准确理解语言现象,理解逻辑关系,理解原文涉及到事物的内涵。通过音译、直意译、注解等方式进行有效语言沟通,更好地传播中国内外政策、塑造国家形象,推进公共外交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应该只是单一维度的,而应该是国家战略层面上的整体式构建.本文结合我国国家形象的现状,从战略定位、战略规划、战略整合以及战略公关等诸方面,探讨了中国“和平发展”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可行性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公共外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快速发展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各国都把如何应对中国"崛起"作为战略考量。中国要为国家振兴营造更宽松友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就须更加重视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的对华认知问题,公共外交因此负有重要历史使命。开展公共外交要以我为主、立足国情、兼收并蓄,借鉴吸收外国成功经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公共外交模式,政府和公众双管齐下,精心培育骨干力量,重视构建对外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0.
大体来看,公共外交的实践要普遍早于公共外交这一概念的出现。这对中印两国来说也是如此。中印公共外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公共外交在中印近距离认识对方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真实的印迹。目前,中国开展对印公共外交非常必要,但却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不利因素。中国开展对印公共外交的当务之急是,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对印公共外交政策,将其提升至发展中印关系的国家战略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