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克服“讲德治 ,生怕削弱‘法治’的认识” ,坚持“德治”与“法治”的统一江泽民同志指出 :“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 ,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者缺一不可 ,不可偏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既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以法治国。又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可见 ,德和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二者辩证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德治”和“法治”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各有其特性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2.
德治和法治不是同一个层次上的概念,从本质上看它们不能并列。能够跟“法治”并列的概念是“人治”。在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并提的时候,首先让人误解的是法治,因为它混淆了”以“和”依“的本质区别,等于把法治又降低到了“以法治国”的水平。同时,“以德治国”也进一步暴露出我们对道德的本质和功能的错误理解。治国的根本原则只能是一个。如果在法治之外再提德治,那么这种德治就只能意味着人治,等于承认和鼓励法外执法。所以我们今后不宜再提以德治国,而要提“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加强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3.
王秋侠  李国荣 《求实》2007,3(1):78-80
江泽民同志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在国家和社会治理过程中,法治具有权威性、公正性、强制性、稳定性,德治则体现出广泛性、人性化、深入性的特点。当前我国应从三个层面着手促进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的结合:一是从源头上,以法治与德治共构国家民主政治和社会生活秩序,有效化解改革发展中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二是在现实途径上,要提高公众法制精神,促进道德的秩序化;三是以“治党”和“治政”为关键促进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江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以德治国”方略,就必须从“以德治县”、“以德治乡”抓起。深化认识是抓好“以德治县”的必要前提。首先要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法治是在德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的德治是对法治的补充和完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任何一个国家或个人,都离不开道德的约束。一个缺乏德行的人,极容易撞破法律的大门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少数党员干部正是抱着只要不犯法的初衷,从贪图享受、作风腐败等道德失范而一步步滑向犯…  相似文献   

5.
“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构建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路径,其以具备“软治理”属性的德治为支撑、以“硬治理”属性的法治为保障、以“软硬兼施”属性的自治为根基。当前,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新挑战,造成了乡村自治效果不佳、法治运行不畅和德治作用式微的困境,阻碍着“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基于此,应深化村民自治以夯实“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根基,强化乡村法治以增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保障,抓好乡村德治以筑牢“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支撑。不断推动自治、德治与法治密切配合、互为补充,最终实现“三治”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6.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在正确分析法治与德治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他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我们要始终不懈地加强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德治的基础是人民大众的自觉。德治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包括先进的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理想信仰的塑造…  相似文献   

7.
姜剑萍 《求实》2003,(Z1):59-60
德治与法治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由于道德和法律分属不同的社会规范,因此,两者的功能是互补的。纵观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国家是单靠道德或法律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从计划经济转化市场经济的我国,就更需要注重威信并行、德法相济。过去,我们虽然强调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但没有上升到以德治国方略的地位,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一手软、一手硬”的状况。现在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仍有一些人提出“是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将德治与法治二者对立起来,实际上这都是没有辩证理解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历史时期,摆正德治与法治二者位置,进一步强化德治与法治的作用,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市场经济下的德治与法治功能互补、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8.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历史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毫无疑问,儒家的德治是同人治联系在一起的。今天的“以德治国”和古代的德治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一,古代的儒家的德治建立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上,是人治的一种具体实施形式,而“以德治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与社会主义法治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以来,“依法治国”成为我国划时代的政治发展的方向和尺度。2001年初,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又提出“以德治国”,即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面对“以德治国”命题的提出,为避兔一部分人的思想混乱,阐明“法治”与“德治”的内涵、关系、走向及其实现手段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展丽新 《世纪桥》2002,(4):11-12
关于法治与德治关系问题,是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1月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来的,尔后,又在“七一”讲话中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说:“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法治和德治的关系问题。它既是对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奋斗目标,代表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必须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显得尤其迫切。二者的结合使“法治”与“德治”均具有新的内涵,表现出鲜明的特点。最终形成体制化、扩展化、积极化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开放的、积极向上的尊重法律权威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实施的"米兰达警告"是防止警察强迫被询问人招供、限制警察讯问被讯问人时滥用权力的法律,是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和人权意识在法律制度上的体现.2000年8月我国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人民检察院推出的<主诉检察官零口供规则>首次允许犯罪嫌疑人在接受讯问时保持沉默,由此引出了"零口供"、沉默权与我国司法制度关系的争论."零口供"的司法尝试虽然与我国目前的司法环境还不能完全相融,但它推介的"米兰达警告"式的人权意识和法制意识对推动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德治"是先秦儒家伦理政治思想学说的基本主张,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孔子提出三点德治主张强调德化教育;强调为政者要有好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仁者爱人"精神的施政内容.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用"仁政"概念代替"德治"概念.荀子在继承孔孟德治思想并吸收管子学派某些法治和礼法并用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从政者要有"道德之威"及道德行为的影响作用,提出了"平政爱民"德法并用,以德为主的德治思想.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与"德治"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二者虽然性质有异,但其功能、地位和作用都十分重要,"法治"与"德治"应该紧密结合起来,良生互动,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崔旺来 《学习论坛》2005,21(2):15-18
政治文明作为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 ,是一个以制度建设为主干 ,包括政党政治、民主政治、法治政治的完整体系。其实质就是要实现政治结构、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6.
关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问题,最早出现的一种权威提法说,三者是"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后来,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将其规定为"有机统一".提法虽然稍有不同,精神则完全一致.我们对三者的"有机统一",仍然应该给以辩证的理解.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人民当家作主和党的领导两者既是统一的,又存在矛盾,两者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依法治国是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矛盾统一的条件.只有以辩证的观点看待三者的关系,才能把握"有机统一"论的真谛.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以德治国”方略提出的依据和意义 ,“以德治国”思想的内涵 ,以及如何实施“以德治国”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8.
法治理论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曾论及法治之不及问题。国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治与人治的讨论由于受特殊的历史和心理原因影响,视角主要集中在法治的合理性上,而忽视了法治状态下人治问题的客观存在,进而忽视了法治建设过程中对于执法者自由裁量权的道德约束。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从功能上讲,法治与德治刚柔并济,相互补充;从内容上讲,二者内外结合,相互渗透;从目的上讲,二者标本兼治,相互支撑.  相似文献   

20.
德治和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不同作用自古就是中西方社会探讨的热点问题。厘清德治和法治彼此独立又作用互补,统一互助的关系,是深刻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