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媒介市场经济体制下,新闻传播者生产经营的新闻信息商品,成为满足受众信息生活需要的消费品,新闻传播者与受众了建立消费法律关系。新闻信息商品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消费品,它有特殊的法定质量标准(法定最低特质标准、法定禁止性标准、法定形式标准)。基于新闻信息商品"生产—消费"关系建立新闻传播者与受众消费法律关系,构筑新闻信息商品契约责任和侵权责任法律制度,是克服新闻传播单纯受公权力控制之弊疾、建立新闻信息传播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王晶晶 《法制与社会》2010,(14):238-238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作为新闻体裁的两种形式,同时肩负着向受众传递消息与表达意见的任务。但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又有所不同,新闻报道以事实为主,新闻评论则以观点为主,它们各有所长与侧重,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中青报关于轮胎特保案的新闻报道与中青报的相关评论为例,对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联系与区别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异化与反抗——试论新闻与宣传的紧张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和宣传作为两种信息传播活动,在公众视野内、乃至是某些信息传播者的理解中,是两个内涵外延没有差异的概念。新闻作为一种传播方式,被宣传作为一种工具加以利用,新闻之于宣传,存在着被异化的危险。要从"宣传"笼罩之下剥离"新闻",找到媒体于"工具性"和"独立性"之间的平衡点,促进媒体的正常发展。从这点意义上说,在二者的紧张关系中,新闻需要"反抗"宣传。  相似文献   

4.
新闻评论是一种政治性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文、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等体裁,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的评论文章和节目的总称。一、新闻评论的特点强调新闻性。新闻评论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它的内容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针对当前重要的新闻事件和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难点问题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5.
突发新闻直接指向市场,是媒体市场竞争中短兵相接的利器。在媒体竞争激烈的广州,"报料"体制在各大媒体都已成熟,对于突发新闻的争抢重点开始下移到采写阶段。交代清楚"五W"已显不足,动用记者所有感官,捕获新闻现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信息,可以有效地增强突发新闻的现场感。  相似文献   

6.
人代会的新闻宣传报道政治性、法律性、程序性和政策性都很强,涉及知识面广,报道纪律要求严格,被视为检验媒体实力的没有硝烟的"战场"。如果说"两会"是体现中国开放透明的窗口,那么,新闻报道则是展现"两会"的窗口和平台。在人代会宣传报道中,媒体的重要意义,就是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情况,及时传递给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7.
玉朋 《法制与社会》2010,(6):223-223
编辑是组织、审读、挑选和加工作品的工作,是传播媒介工作的中心环节。广播是借助声音传播信息的媒介,就某一具体栏目而言,广播新闻编辑在从事编辑活动的时候,主要依据单篇新闻的重要程度或内容的组合形式来进行加工编排。编辑人员在对稿件的编排过程中既是该新闻产品的产生者之一,同时也是新闻传播中的把关者,对有组织、有计划、有规律、高质量地传播信息起到重要的作用。因而,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高低对广播新闻质量的优劣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本文根据实践,认为广播编辑应具备以下素质,才能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媒体人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闻语言的语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业辉  杨娟 《金陵法律评论》2006,(5):142-145,160
新闻语言在语境上与日常会话有明显区别:在言语链上表现为单向与循环的差异,在交际场景上表现为虚拟与具体的对立,在交际范围上则表现为开放与封闭的不同.新闻受众也因新闻传播媒介的不同而在信息的"真"、"新"、"快"、"易"、"近"等需求上表现出不同的侧重.  相似文献   

9.
《商务与法律》2006,(1):47-47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2005年9月25日联合发布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这是我国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规章。《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同时废止《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的主要内容包括:(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包括通过互联网登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和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  相似文献   

10.
《政府法制》2014,(22):24-24
6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办法要求,新闻单位应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的规范管理。办法明确,新闻单位的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等新闻采编人员及提供技术支持等辅助活动的其他新闻从业人员,在从事采访、参加会议、听取传达、阅读文件等职务活动中,获取的各类信息、素材以及所采制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1.
论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闻侵权抗辩事由是用以对抗新闻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工具,它具有独特的构成机制和功能,不能为新闻侵权行为构成要件所包容,具有独立性。新闻侵权抗辩事由主要表现为新闻活动所产生的信息具有可靠来源和具有新闻价值,前者从新闻源上、后者从新闻质上阻却了新闻活动的违法性。  相似文献   

12.
华晶 《行政与法》2005,(5):76-78
“新闻发布制度”是推行政务公开、信息透明、促进政府与新闻界之间沟通的重要途径,去年我国非典阻击战的胜利与全国人民恐慌的消除,与及时透明的新闻发布制度不无关系。与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新闻发布制度的美国相比,我国的新闻发布制度无论在制度设计、法律基础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新闻发布制度在具有其优点的同时,也有其不适应社会不符合制度设计原意的方面。因此,重视建立和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法律保障制度和监督制度,是我国建立健全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创刊于2006年3月份,由最高人民法院主管、人民法院出版社主办的《中国审判》新闻月刊,本着"翔实报道中国法院审判活动,快捷传递世界法律文化信息"的办刊理念,以推动法治建设、促进司法公正、服务审判工作、  相似文献   

14.
吕怡然 《检察风云》2010,(20):62-63
当今是多媒体时代,也是媒体多的时代。媒体非常多,与过去相比,无法想象。现在的信息传播。就好比是空气流通。到处都是信息在流动、信息在传播。所以信息的传播者,或者说我们的职业新闻人,本身也就不时地成为新闻,“被”成为新闻。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的新闻,充斥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新闻是什么呢?她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变动了的或变动着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消息新闻的画面。消息新闻的画面情节具有不完整性,具体从两方面讲。  相似文献   

16.
本文略述了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活动和党政领导事务中,所从事的报刊实践;概括和论述了他根据无产阶级革命和俄国当时实际的需要,对新闻工作所做的指示以及对无产阶级新闻宣传事业所做的理论思考。文章通过具体论著总结了列宁的无产阶级新闻思想。列宁新闻思想上继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下启中国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新闻思想。我们党历来强调的新闻的指导方针、新闻的党性原则、新闻的组织功能、新闻的舆论导向、新闻的宣传作用、新闻的群众路线、新闻的服务意识以及新闻工作与党在一定时期的目标一致性、新闻工作要为反映和指导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新闻宣传必须具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文风等等,都源于列宁新闻思想的精髓。列宁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其蕴涵的当代价值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对21世纪的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仍然具有指路明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新闻的商品属性看虚假新闻的侵权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闻媒体和新闻的特征看,新闻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新闻媒体和新闻受众之间存在着一种事实上的契约关系。新闻受众要支付一定的订报费或收视、收听费;新闻媒体要提供真实的新闻信息。虚假新闻的出现,恰恰是新闻媒体对双方约定内容的违反,构成了对新闻受众合法权益的侵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21世纪新闻传播事业大发展的背景下,论述了新闻教育机构培养高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的几个重要问题。文章认为,改变新闻教育观念是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的前提。新闻教育必须实施通才教育,从单学科教育转向多学科综合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从单技能教育转向素质技能综合教育;必须实施高科技教育,从廉价教育转向高投入教育。文章指出,加强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的基础。政治强、业务精是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教育的目标;多学科交叉“信息模式”是新闻传播教育的理想模式。文章强调,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的关键。新闻传播教育必须改变目前“重理论,弱实践”的状况,才能适应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立法视野中的新闻信息真实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万里 《法学杂志》2005,1(4):135-137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自由和新闻理性是新闻信息真实原则立法的法哲学基础。新闻立法须以法治的精神重塑新闻真实的观念规范、道德制度规范和法律规范。在立法选择上,应当坚持新闻信息真实而自由传播的一般保护和特殊限制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日本当局在指挥日军对南京进攻与大屠杀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控制新闻与操纵舆论的新闻政策:一方面宣扬日本的侵略有理与日军的赫赫战果,伪造南京的"祥和"气象与南京人民对皇军的欢迎和感激,伪造南京人民自主地建立伪政权,等等;另一方面则严密封锁与掩盖日军的种种战争暴行.这既是日本侵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世界新闻史上颇具典型意义的"个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