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践》2020,(4)
正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原生态的文化遗存,与草原文化相生相伴,以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民间风俗、民间传统手工技能等类型,通过声音、形象、技艺、观念或心理积淀等形式,鲜活而真实地承载着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创造的草原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内蒙古自治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千百年来,各民族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创造了大量与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我区现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34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2项,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个。  相似文献   

2.
传统手工技艺是文明的印记。但在中国古代,传统手工技艺常被简单看作"工匠传统",以各学派文人为代表的"学者传统"甚少对其予以关注,大多认为这不过是制作器物的粗鄙手工而已,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一直持续到近代。当今社会,传统手工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类别,在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大背景之下,其生存现状也面临严峻的考验。"学者传统"和"工匠传统"的交流甚至融合,是保护传统手工技艺的必然要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兵团党校学报》2007,(6):60-60
文化部目前已收到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项目2356个,年底前将向社会公示。据介绍,这些项目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歌舞、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建1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较为集中的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张伟平课题组成员:沈小勇、王雅君、谌远知、林本喜批准号:07CGWH001ZQ成果形式:研究报告主要观点:①农村传统文化是中国乡村社会传统的文化特征,它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信息,代表着民众的审美理想,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其本质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农村传统文化遗产主要分为古村落、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民族表演艺术、制作工艺、口头语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 ②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重点和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口传心授的特点,其文化载体多为语言、文字和人,这些特点使得其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流失和消亡。因此,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人,要后继有人,必须建立富于激励的科学的传统文化遗产传承机制。③按保护的紧迫性将农村传统文化划分为濒危型、残缺型和完整型,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保护应区别对待,重点是抢救濒危型文化遗产。④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从整个文化生态环境的维护出发,致力探索建设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相依存,并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和全球化的影响,这些珍贵的民间文艺和传统技艺依然面临失传的危机和发展的困境,我国的文化多样性同时也经受着巨大挑战。文化生态学启示我们,必须从环境与文化的双向互动中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对其进行系统化、整体性的保护和传承。在青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应突出它们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把传承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乌鲁木齐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多,内容丰富,加强对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弘扬传统文化、助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保护法规的健全、顶层设计、建设数字化体系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要可持续发展,不仅需保护好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让文化遗产保护与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高就业收入相结合.政府应负起公共文化服务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供给,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和知识分子参与,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业、社区营造等手段,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内的传统村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充分利用和传承延续.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中马建交45周年,通过举办马耳他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有利于展示贵州多彩文化和良好形象,进一步与马耳他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让贵州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让多彩贵州风行天下. 11月10日至17日,在贵州省文化厅、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马耳他圣詹姆斯国家艺术中心组织下,贵州省非遗传统技艺传承人再次走进马耳他开展传承人巡回手工坊互动交流活动.使“部省合作”项目——“2017马耳他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暨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持续升温,再放异彩.  相似文献   

9.
陈名杰 《前线》2016,(11):73-75
正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讲话强调,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北京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推进区域文化遗产连片、成线保护利用。挖掘区域文化遗产整体价值,制定实施北部长城文化带、东部运河文化  相似文献   

10.
济宁地处我省西南部,境内有京杭运河、沈府河、老运河、越河等河流,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众多原始村落散居河流两岸。济宁名胜古迹众多,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尤其孔孟文化更是享誉海内外。目前,济宁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共11项。有梁祝传说、鲁西南鼓吹乐、祭孔大典、鲁班传说、麒麟传说、邹城“平派”吹打乐、鲁锦、曲阜楷木雕、嘉祥石雕、山东梆子、四平调等。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坚定文化自信、繁荣草原文艺目标总揽下,传承草原文化,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创新民族文化,开创内蒙古自治区文艺新篇章。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集,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独特民俗等众多门类,悠久的草原文化在新时期需要得到进一步传  相似文献   

12.
苑焕乔 《前线》2013,(3):72-73
北京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资源相当丰富,仅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项目就有国家级44项、市级216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及促进社区和谐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文体场所开展包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各种文化活动,既可以提升社区环境的文化品位,又对居民的心理健康和文化素养产生重要影响,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3.
党刊视点     
《当代贵州》2012,(32):8
注重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是为文化遗产提供一个鲜活的立体空间,包括生存环境、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因为一些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与它们的日常社会习俗、生活群体紧密相关,脱离了相关的社会人文条件就难以存活。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真正需要的是活态传承,以及使它能够活态传承下去的自我生存能力。唯其如此,旅游文化大院  相似文献   

14.
吐鲁番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新疆历史文化最悠久的地区之一,当地维吾尔族居民创造了丰富的传统手工技艺形式。本文从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手工技艺保护的现状和问题出发,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要保持玉屏箫笛产业持久的生命力,必须以文化为灵魂,打造从原材料生产、箫笛制作到箫笛文化品牌为一体的产业链。1915年,玉屏郑丹青、郑步青兄弟制作的平箫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2006年,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玉屏箫笛经历了400多年的发展,承载了15万玉屏人民的文化认同,但如今各种现代乐器的发展对箫笛这样的传统乐器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且以手工为主的传统箫笛制作方式与现代化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美学、科学、经济等价值,是镌刻着优秀传统文化记忆的活化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严重滥用,或濒临灭绝。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进程中,迫切需要以法治化的手段协调推进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正一十载风雨兼程,十载春华秋实。非遗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与当地的社会人文、自然等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失去了特定的传承环境,非遗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内容和形  相似文献   

18.
一、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乡村振兴的作用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贵州人民的经济需求、社会关系和文化意义,具有赋予社会文明特性的多重价值。在乡村振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起到丰富乡村文化内涵、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及丰富乡村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等重要作用。(一)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文化形象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贵州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与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9.
徐洪兰 《学习月刊》2012,(14):47-48
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时期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反映,是一个民族历史传承的文化缩影。保护“非遗”,既是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全面推进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关键是要加快构建新的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当前,制约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体现在,一方面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还深刻地影响着集中居住后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传统落后的生活观念造成生活方式转变的滞后.文章提出建议:一是转变经营方式,提高农民收入;二是加大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投入,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三是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特殊的政策扶持,大力推动女性弹性就业;四是坚持广泛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健康的卫生习惯和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