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运动前,胡适从关注政治到潜心思想文化启蒙,五四运动后他又从思想文化启蒙转向言论干政,且一度走到参政的边缘。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除了其自身热衷政治之外,更在于当时政治的黑暗和腐败以及他试图用实验主义来抵制各种外来思潮。这种转变既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在五四时期文化人身上的焕发,也是《新青年》文人群体裂变的重要标志,更是胡适最终在政治上倒向国民党集团的远因。  相似文献   

2.
魏源(公元1794—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他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急剧转变时期的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时代的特征决定着其爱国主义思想的精华是其经世致用的思想。魏源经世致用思想作为一种崇实求治的政治思想,有其自身的特点,且为近代湖湘文化所继承和发扬,从而对五四前期青年毛泽东的  相似文献   

3.
试论五四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观和实践观郑邦兴充分估价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正确理解并积极投身于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起来,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毛泽东在五四时期能很快由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他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  相似文献   

4.
作为“五四产儿”,巴金不同于一般“五四”启蒙作家之处,就在于他既是现代启蒙进步理念的高扬者,又是激进的无政府主义运动的参与者,两者的容纳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嬗变构成巴金特殊的精神景观。“自由德性”是巴金从无政府主义中获取的思想精髓,这使他拥有永远指向未来的现世批判武器,也是他晚年审辨中国激进现代性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泛神论思想,是郭沫若在“五四”前后一段时期内整个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不仅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在他当年所写的文章和后来的谈话中,都曾明确地提到过。因此,研究郭沫若“五四”时期的思想情况,特别是诗歌创作所表现的思想时,不能不对这个问题加以考虑。近年来,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开拓和进展;但笔者认为,对某些论述,仍然有进一步探索和磋商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史记 《求索》2012,(4):168-169,126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提倡白话文,发展新体诗。在这个时期,许多中国诗人选择了伟大的美国民主诗人惠特曼是一种顺应时代的必然。本文通过对"五四"运动中的代表诗人田汉、郭沫若和胡适的诗者思想剖析,凸显了惠特曼对中国新诗人从创作思想到创作手法的影响,惠特曼在其特定历史年代下创造出的超越时代的民主、自由的精神,在他身后的一百多年里仍闪耀着耀眼光辉。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启蒙转向,是在继承五四启蒙理念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最终目标,探索而得的启蒙新路。《新青年》同人的分化打破了"不议政治"的困局,在近代中国诸多社会思潮相博弈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介入过程中,五四启蒙实现了从文化立人到革命救国的内涵转变,促使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创了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爱国救亡运动与思想启蒙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启蒙新篇章。从五四时期到新时代的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启蒙经验也必然助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8.
1919年5月4日,北京古都掀起了“五四”狂飚。不论当时及后世对此评价如何分歧,但它成为中国现代政治、思想、文化史肝的转折点,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五四”狂飚的威力所及,不仅席卷了中国大陆,而且也在台湾海峡激起了波涛。这股冲击波使遭受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发生了始料不及的变化:民族意识普遍觉醒,民族自信心逐渐恢复,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启蒙运动深入开展,台湾的文学史也从此掀开了崭新的篇章。“五四”新思潮在台湾的传播和影响人体有两个渠道、三个时期。两个渠道,指日本渠道和大陆渠道;三个时期指日据时期、光复时期、解…  相似文献   

9.
恽代英(1895—1931)是中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青年运动的领袖之一。1922年入党,1930年被反动派逮捕,次年英勇牺牲。恽代英在五四时期先后组织互助社和利群书社,积极投入五四爱国运动和开展新文化运动。这时期他先后写过涉及哲学问题的文章和信件,表现出某些唯物主义的观点,但由于他在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史观,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中没有完全摆脱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的影响。经过曲折的历程,到1921年秋冬之际,恽代英的哲学思想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转变。本文拟对这一转变  相似文献   

10.
胡适是始于“五四”的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使西方自由主义在“五四”时期,发挥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新文化运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信仰自由主义的胡适,在三十年代却转向了对专制独裁的政治依附,这也是历史事实。八十年代的胡适研究,侧重于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对胡适的自由主义政治观,不仅没有给予应有的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11.
聂慧丽 《人民论坛》2010,(4):164-165
梁漱溟的儒学思想形成于"五四"时期,在四周一片"打倒孔家店"的文化氛围中,他尽力"为孔子说个明白"。他揭示孔子"乐"的人生智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援儒学入民主和科学,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独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孔子在中国的命运很坎坷,从古代的万世师表,到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再到文革时期的全民挞伐,一度跌到谷底。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日益关注,孔子和他的思想又重新成为人人争说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3.
<正>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众多社团当中思想交锋最激烈、分化最剧烈的社团,也是人数最多、存在时间最长、人员分布最广、国内分会最多的社团。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存在时间最久、会员数量最多、会员分布最广的社团。《少年中国》月刊在传播进步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地位举足轻重。学会把"创造少年中国"和"再造神州"作为理想。成员中的绝大多数是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14.
论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后期,陈独秀的思想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在人权观上也表现出与此前完全不同的旨趣、他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清算自由主义,提出通过阶级战争建立人民政权实现人民的权利,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女权问题,阐发了无产阶级的民族自决权观点,同时侧重诉求劳农阶级的权利,尤其是“第二代人权”。因此种种迹象表明,“五四”之后很长一段时期陈独秀的人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15.
宋琼英 《求索》2008,(12):185-187
柔石从一名五四时期的人道主义的作家转变为左翼革命作家,有着各种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原由,具有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一代青年作家的思想转向,不仅与社会政治秩序的危机联系在一起,更与他们的生存情境及心灵秩序的危机密切相关,而最能代表他们深层心理的理应是他们的文学创作,因为文学作品不仅表现出显在的思想情感,还潜藏着隐秘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严国军 《前沿》2011,(6):168-171
陈独秀很早就认识到文化选择与思想革命的重要与必要,这是他五四之前专注于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主要原因。由于厌弃与宪政精神相背离的党派运动,他倾心于无政党的大众自治型"国民政治"。五四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使陈独秀的政党观念发生了转变。在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上,由倡导多数优秀国民直接行动的"国民运动"转而主张社会精英分子组建新式政党以改造政党而改造政治。自此,陈独秀以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再度投身于社会改造的努力之中。  相似文献   

17.
11月10日,是周谷城同志的忌日。转眼间,他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年了。每每念及,音容笑貌,宛然眼前,品德风范,赫然心中。周谷城同志是杰出的爱国民主战士和政治活动家,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著名的历史学家,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卓越领导人。作为杰出的爱国民主战士,他早年就参加了“五四”运动。大革命时期,他投身湖南农民运动,任湖南省农民协会顾问、省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师、全国农民协会筹备会秘书;抗日战争期间,他创办“社会科学讲习所”,向沦陷区青年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因而遭到日伪逮捕监禁;他在重庆复旦大学任教时曾被聘为…  相似文献   

18.
民俗学研究视野与现代文学国民性主题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林红 《求索》2008,(11):185-187
民俗学研究是五四文学探求“国民性”改造的重要部分,五四时期,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民俗学研究首先以学术的视角拓展了国民性研究的视野,使“国民性”反思突破了五四初期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层面而进一步延伸到民俗文化的深层,也使“国民性”改造的启蒙思考真正贴近了乡土国民的精神世界。正是民俗学视野的介入,也使得现代文学在开创之初就以乡土为文化指向而获得了启蒙与审美的双重深化,使民俗社会中符合自然人性的本真状态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国民性”改造也因此获得了可汲取的本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9.
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民主思想吴乃华“五四”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民主和科学成为“五四”的旗帜,反映了“五四”启蒙思潮的精神实质。“五四”民主思想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的总结,它深化了中国人民对民主的认识,但其本...  相似文献   

20.
80年前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爆发的。它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对中国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重要准备时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