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坤  苏妍竹 《理论探讨》2023,(3):112-116
制度话语权是国家主权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是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可或缺的国家主权安全的国之重器。把控制度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在步入世界舞台核心进程中增进国际社会认识度和认同感、更好地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重要举措,然而,中国在提升制度话语权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故意歪曲攻击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中国制度话语体系发展相对滞后等诸多问题。应全面提升中国制度话语权在世界话语体系地位,破除解读中国制度的西方话语霸权政治威胁,通过制度话语与日常生活场域深度融合等方式,提升中国制度话语魅力,科学选择中国制度话语传播表达路径,强化大国担当的战略投入,优化制度话语权的资源配置,以寻求构建中国制度话语权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张云 《学理论》2012,(4):19-20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是国之所需,民之所需,党之所需,意义重大而深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决策。要把这一工作作为系统工程全面推进,努力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创新和方法创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由话语主体、话语客体、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等四个部分紧密结合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学术体系。对于苏联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丧失原因的分析应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其丧失的历史原因、现实原因以及领导层放弃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要原因进行分析。话语权演变进程中的不一致性和内在矛盾是其历史原因,而话语交锋中所显示出的无奈与弱势则是话语权丧失的现实原因,苏共领导人对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主导地位的放弃是苏联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丧失的重要原因。从苏联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演进及其丧失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历史支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能在众多社会思潮中脱颖而出,不仅在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还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善于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要紧贴民众生活:创新贴近民众切身利益的诉求方式,创新贴近民众的文本表达方式,创新贴近民众的传播方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要突出时代特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反映时代特征的理论创新,凝练具有时代特色的大众话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需要相应人才队伍的支撑。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民主进行了长期而丰富的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赋予了中国协商民主独具中国特色的无与伦比的内在优势。但是,中国协商民主仍然缺乏与其长期而丰富的实践相匹配的理论构建,尤其是随着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在中国广泛传播,使得西方学术话语体系日趋掌握中国协商民主诠释的学术话语权。这就倒逼着从事中国协商民主研究或相关研究的每一个理论工作者都应该担当起研究中国协商民主的理论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在明确中国协商民主的内涵、抓住中国协商民主的本质、彰显中国协商民主的优势基础上,真正掌握中国协商民主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学术话语的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主题,也是时代发展、实践深化和历史演进的必然要求。当今中国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但是中国学术话语尚不能充分解读中国实践,也未能彻底抓住国际受众,为此,中国学术话语必须不断创新,以更好借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形成最大合力。中国学术话语创新应以中国问题为中心,在回答好中国之问的前提下回答好时代之问;应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视域融合";应转变文风,书写好彻底抓住大众的话语;应破除西方中心主义思维藩篱,提升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自信;应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各种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的社会背景下,提高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而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来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现提供传声筒。但是,在市场化大潮的冲击下,当前大众传播媒介正逐渐走向娱乐化、低俗化,使马克思主义中心话语权功能减弱,因此,研究在大众传媒视域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现,完成转型时期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吴琼 《理论视野》2010,(6):14-1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要求建构新的话语体系,可以通过优化话语内容、转换话语方式及拓宽话语领域的路径,按照立足实践发展、突出民族特色、体系时代精神的基本要求,建构新的话语体系,提高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朱斌 《理论视野》2018,(3):5-12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旁落,可能会导致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通过对意识形态话语权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把握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现状、产生原因,并从增强话语主题的现实契合力,增强传统媒体的权威力,增强话语的感召力、批判力和渗透力五个方面探索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现象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方法论创新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现象学先验的还原方法通过引哲学视野回归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的实践中重建具有强烈人文关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以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方法形成对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对象、事实、自身的理解,不断地根据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创新.现象学的意向分析方法要求根据社会现实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做出意向性理解,生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并且发挥出其变革世界的历史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8)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面临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在大数据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影响力、凝聚力被不同程度的削弱,面临持续被淡化的危机。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又为巩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提供了技术条件与经济基础。构建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必须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丰富大数据时代下马克思主义话语的传播途径,优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由话语主体、话语主题和话语载体构成的,具有解释、规约作用的话语体系,它随实践变化而不断更新其内在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从革命、建设向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调整其内在形式的困境。邓小平审时度势地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中的主体地位,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题,更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方式,从根本上维护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邓小平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经验,为当前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23)
近五年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成了学术界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和新的视角。国内学者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概念、研究的必要性、构建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在相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研究中也存在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对话语建构面临的困难,很少有学者系统研究等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以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15.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是话语主体主导话语内容、掌控话语载体,在一定话语场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的权利或权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作为一项强基固本、培元通脉、凝魂聚气的战略工程,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理路,其中话语主体建设、话语内容建设、话语载体建设、话语场域建设分别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逻辑前提、逻辑基础、逻辑条件和逻辑要求。  相似文献   

16.
许怡 《民主》2009,(3):7-9
所谓话语,是指能够完整表达一个意思或思想的语言或文字。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都会在自身所处的环境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话语特点和话语体系。如政界有政治话语,学界有学术话语,商界有商业话语,新闻界有新闻话语,文学界有文学话语,普通百姓有他们惯常使用的市井话语,等等。话语权则是指人们对事务表达立场观点、看法主张和提出利益诉求的权利,它往往蕴含着影响他人甚至公共政策的主观目的。  相似文献   

17.
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时代的要求。只有排除“非意识形态化”的思想干扰,同时深刻理解意识形态的现代走向和正确运用意识形态方法,才能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建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靳书君 《学理论》2013,(18):216-217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困境的深层症结在于师生之间的话语错位和冲突,提高教学实效性关键是创新教学话语体系,把网络流行语、校园流行语大学生生活话语援用到教学实践中,对生活话语进行意义再生产,从而把非主流话语纳入到主流话语系统当中。整理出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新话语,分类举要展示。  相似文献   

19.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应展开多维度的思考。话语体系的建构事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进程的发展。在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中,理论对现实的有力阐释是基础,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统一是关键,国际传播与国内传播的融合是新方向。三者共存共生方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效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0.
张晓明 《求知》2013,(6):16-18
当我国经济发展到足以引起外界来关注中国发展背后的理论导向的时候,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认识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不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全部,更不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实现。如何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由宏观倡导进一步落到实处,才是问题的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