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儒家与道家生态伦理思想是我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主流,他们丰富而深刻的伦理思想既有相同点,又存在差异。本文通过他们内容及其现实价值的比较研究,找出他们的异同,挖掘和梳理儒、道生态伦理精神,这对我国的生态伦理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晓明 《河北法学》2004,22(4):76-79
对先秦道家法律思想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解析,认为道家由其无为哲学出发,主张"无为而治",因之,对儒家礼治学说就总体而言持消极甚至否定态度,但这种消极和否定并非如传统学术认定的那样绝对,特别是早期道家对儒家礼治学说不仅没有采取传统学术认定的那种鲜明反对态度,而且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兼容。  相似文献   

3.
儒家与道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以及由此导致的政治的动乱,军事纷争,给社会思想意识和人们的精神观念以巨大的冲击。许多思想家都在思以其道易天下,思索济世方略,他们彼此辩论,形成一个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盛况空前的文化景观。本文主要论述了儒道两家的异同,以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两汉传世赋作来看 ,道家思想自始至终对两汉知识分子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对知识分子的人格建构和灵魂塑造方面 :它往往与儒家思想在赋作中一起出现 ,成为构成知识分子思想结构的两种最主要的部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之间还呈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融合 ,具体来说是通过知识分子强烈的“时”的意识这一桥梁而实现的。正由于建立了这种亦儒亦道、亦进亦退、与时变化的心态结构 ,故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上 ,两汉自有其独特的地位 :它表明亦道亦儒的知识分子心态结构和相当规模的儒道合流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  相似文献   

5.
法律儒家化是中国古代法律发展中的重要过程,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法律的走向,汉朝是法律全面儒家化的开端。本文从汉朝法律儒家化是历史的选择及法律儒家化的主要体现来对汉朝法律儒家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治国方略的选择上,中国与西方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这部分应归因于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否就是“自然法”与“实在法”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的有无? 本文对此持否定态度。因为道家的“法自然”观包含着明显的法律二元论思维方式,并对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法律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的法律二元论。不过,道家的“法自然”思想与西方的“自然法”思想在根本上是大异其趣的。  相似文献   

7.
虽然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戴上了悲观主义的帽子,但是在他的哲学思想里就尽都是灰色与黑色吗?其实不然,细细评读,你会发现其中真正蕴藏的哲理,也会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现代法学》2017,(2):19-28
于传统法律思想史视阈之研究,道家哲学常被阐释为一种法律虚无主义。然而,其发轫之时于先秦法思想之意义主要在于对传统德礼的解构,及对法家法术的启示。道家抱持超越人文、批判现实的姿态,阐发一套揭露人欲、质疑圣智、否弃仁礼的学说,构成儒家祖述圣王、从周复礼抱负的反动,是法家颠覆传统、变法改革立场的助力。进而,道家的本体道论为法家的势论铺垫了哲学基础;道家的无为之治隐含道生法的思想路径,为法家的法论蓄积了话语资源;道家的辩证柔术为法家的术论确立了基本思维。将先秦道家哲学置于儒法之间进行审思与诠释,方能洞明道家哲学在先秦法思想史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9.
樊中泳 《法制与社会》2010,(23):279-280
以儒家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国社会,自古就对"死"十分重视:从人死前要"尽孝",到人死后要"厚葬",都体现了一种对死的神圣的敬畏;法家方面,则通过预设"人""趋利避害",怕死等属性,构建出了一套完整的以君主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而孔子和韩非子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在他们的文本《论语》和《韩非子》中,"死"和他们各自设定的社会结构的起源息息相关。本文旨在以"死"为切入点,以"死"为线索比较初期法家和儒家的社会观区别。  相似文献   

10.
儒、墨、道教学传统比较及其对现代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博大精深的中国教学传统,因其主流与非主流之别,显性与隐性之 异,具有了其化自身兼容并包,多元共生的必然性,与儒学并称显学的墨家之学,其教育内容选择不同于儒学,且以重视创新与逻辑理性思维为特征,并非儒墨显学的道家潜隐之学,其教学传统持自然观而相异于儒墨社会观,其自然观所隐蕴的生命哲学,导此了其独特的教学目的论和方法功能说,以此与当代诸多新教学思想渊源相通,当世界范围内的多元化冲突和谐与共生共荣成为必然趋势的情况下,中国的主流教学传统已不足以负载现代教学的全部意义,有理由认为,中国非主流教学传统在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学,建构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学理论中,必将与主流教学传统多元共生,成为某种必须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生态旅游体现了在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这与中国道家思想在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方面有着相似的观点。利用这些传统观点,重构我国现代人地观有助于推动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印度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与道家互相排斥、影响和融和的过程,本土化为中国佛教。佛教在充分中国化的过程中,尤其是发展到佛教禅宗的阶段,明显地体现出佛道合流的趋势,两者接轨,密不可分,是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交融的瑰宝。对中国古代哲学和艺术的发展趋势具有导向作用。两者之所以能够融合,因为其理论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3.
儒家是宏观的治理和道德的化育并弘,其定位就在国家的治理方面。历史上,人们更为关注却是儒家的德化,并将之与治国的实际操作相提并论,认为道德对行政管理是无能为力的,从轻视了儒家自始就赋予自身以治世的使命。因此,儒家在现代社会重视技术和行政管理层面的官僚体制下,更被误解为没用的学问。儒家的生命力恰恰要在现代新政治格局的开展中才能显示其价值,作为德化的儒家形象也将以新的面貌出现。  相似文献   

14.
儒家从犯罪原因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犯罪预防思想,其主要内容是从经济、教育、法律宣教以及宗族联防等方面预防犯罪。透视儒家犯罪预防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犯罪预防从民本和重民思想出发,其核心是“仁政”思想,其指导原则是礼法结合。  相似文献   

15.
崔永东 《北方法学》2014,(2):146-151
从法律社会学的视角审视儒家的法律传统可以发现,儒家所理解的"法律"是广义的,它既包括国家制定法("刑"),也包括礼制、礼义、道德、习俗、人情、天道等在内的所谓"活法"。"活法"在一般情况下并无国家强制力,但有社会强制力。当然,它在有些时候渗透于国家法典中,在另一些时候又被直接用作审判的依据———此种情况下的"活法"无疑是有国家强制力的。儒家的法观念实际上是致力于"情理"(活法)与国法之间的平衡,因而在司法实践中体现了一种明显的张力和弹性,因此与英美法系的传统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儒、墨、道、法家思想为研究对象,笔者认为各家的法律思想有其相异之处,但也有相通的地方。如关于对待法律的态度、关于法律与经济的关系、各家都有一定的“爱民”思想、都看一定的“限制君权”思想、都有“大一统”的观念。并对各家法律思想相通性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都说中国的法治化进程是在西方法治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作为拥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之国,中国的法治进程是否能够依靠自身根底去发展?本文通过对儒家、法家、道家等思想的分析折射出中国现代法治思想的自身光芒,为提醒炎黄子孙重视研究本国灿烂思想文化尽一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尼采人生哲学之理想人——"超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采的人生哲学批判了现代工业社会人性的丧失与泯灭,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又不满足于现实的人,祈求人性本能恢复,追求积极有意义的人生,他塑造了理想人——"超人","超人"具有批判的精神、藐视权威,具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进取的品质,独具一格的创新意识与思维。  相似文献   

19.
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同时使人面临"为物所役"的精神负累。由此,对生命价值的探索是迄今为止人类关注的永恒主题。庄子哲学的核心是人生哲学。本文意在通过对庄子人生哲学的探究,扭转把庄子哲学归为悲观主义的不合理评价,同时希望能够从中寻求到一个可以用于指导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以孔子、孟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管理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是"和"的理念,在现代管理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