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鲍晶晶 《学理论》2013,(8):71-72
青少年犯罪问题在转型阶段的中国社会日益凸显,在总结归纳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回顾了国内外对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的理论分析研究。从心理学多层面分析总结青少年的犯罪成因,这对于预测与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显著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浅谈我国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十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开始成为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題,而犯罪的低年龄化则是显著特征之一。在我国,随着青少年犯罪“高峰期”的形成,也逐渐呈现出这一特征。这是给近几年刚刚兴起的青少年犯罪研究工作提出的一个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新题目。一、简单的概况  相似文献   

3.
海峡两岸青少年犯罪与防治对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海峡两岸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比较 ,概括了两岸青少年犯罪的共同特征 ,同时指出了其中的差异 ,归纳了两岸防治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并对其进行了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刑事犯罪,强奸犯罪是十分突出的问题,在历年青少年刑事案件中占很大的比例。据陕西省少管所的调查,1985年至1987年的3年期间收押的少年犯,犯强奸罪的均占当年收押各种犯罪类型少年犯的第2位,仅次于犯盗窃罪的少年犯人数。现对1987年收押少年犯中80名犯强奸罪的少年犯犯罪特点,进行初步的研究。一、自然特征 1.始犯罪年龄在80名青少年强奸犯中,始犯罪年龄:  相似文献   

5.
情况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而“低年龄化”则成为其显著特征之一。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也呈现了这一特征。例如,我国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少年犯罪一般是从16岁开始,而现在,从11、12岁就开始有劣迹,13、14岁就走上社会进行犯罪活动,到15、16、17岁已形成了犯罪的小高峰。如果将有违法行为,情节轻微和只因未到负刑事责任年龄不以犯罪论处的人数计算在内,其违法犯罪的始发年龄更小。这说明我国的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趋向于低年龄化。在国外,瑞典一位犯罪学者将青少年犯罪分为两组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犯罪不仅是个人的行为,而且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在当今世界,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继环境污染、毒品泛滥之后的第三个社会公害,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以遏止、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的抽样调查,谈一下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特点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回顾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30年的历程可以发现,青少年犯罪研究不仅仅推动了青少年犯罪学与犯罪学的产生,还在推动国家和社会公众重视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促成矫正主义青少年犯罪观的形成、促进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形成与完善,以及推动未成年人专门立法的诞生、少年司法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30年来的青少年犯罪研究也存在着学科独立性的缺失、研究对象界定的悖论、实证研究方法的缺失、青少年犯罪研究专业槽的缺失、青少年犯罪研究各学科之间的隔阂与分裂等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8.
季节变化对犯罪的数量和类型有着一定的影响,农村犯罪季节性特点更为明显。季节性犯罪以杀人、抢劫、强奸、盗窃等自然犯为主,而各类犯罪随季节更替的起伏趋势并不完全相同。犯罪具有季节性的原因,一是季节会影响犯罪人的自控力、犯罪欲望和攻击性,也会影响被害人的受侵害性、防范意识和防御能力;二是季节对犯罪的环境和条件有影响。对于农村犯罪应当从以下方面加强预防:一是加大打击犯罪力度,遏制犯罪"旺季"产生;二是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预防工作;三是大力解决农村季节性人员流动问题;四是着重解决"三留守"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司法统计来看,青少年犯罪仍是我国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提出了青少年犯罪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陈晓晨 《团结》2006,(4):45-46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的预防、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当前,青少年犯罪现状是:所犯罪行严重,大案要案多,社会危害性很大。青少年犯罪还经常为抢劫、故意杀人、盗窃、绑架等故意犯罪,很少为过失犯罪,犯罪时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社会危害大。1.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明显。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不满14岁的儿童的恶性犯罪也屡屡出现,令人震惊。从青少年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社会治安和青少年及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人们所热切关心的问题,而其中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紧紧困扰着人们的则是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占相当大比例,全党、全社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青少年犯罪,近几年来,不光是在我们国家呈上升趋势,而且在别国,乃至全世界都呈发展趋势。犯罪活动的猖獗,犯罪率的上升,使得西方一些国家束手无策,视为“不治之症”,抑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已经刻不容缓。 我们从社会主义法制的角度,经过长期的探索,提出一整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策,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探讨,过去更多地归结于社会的、环境的因素。但笔者认为,家庭因素在青少年犯罪诸因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残缺、家庭环境不良或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大诱因。本文试从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各国十分重视的重大社会问题,有的专家学者将未成年人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列为世界三大公害.在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在70年代末、80年代出现还只是-个潜在的社会问题,但近20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有了严重化的趋势,青少年犯罪已几乎涉及整个犯罪领域.  相似文献   

14.
国外所谓“青少年案件”,是指少年法庭的管辖范围。包括青少年犯罪案件、青少年的一般违法案件、罪错案件和“身份罪”案件,甚至还包括一些与青少年本身的行为无关的诸如遗弃案件、虐待案件、福利案件和保护案件等等。“青少年犯罪”概念可以分为法律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和非法律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法律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指有关法律中已明确的规定犯罪行为。非法律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指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甚  相似文献   

15.
越轨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能 《青年研究》2003,(11):30-37
青少年越轨与犯罪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中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较完整地介绍了越轨社会学领域中有关青少年越轨和犯罪的种种理论取向 ,结合对中国社会现实情境中可能影响我国青少年越轨和犯罪现象的重要的社会趋势的分析 ,对各种越轨理论在中国情境中的适用性进行了简要评估。进而建构出了一个在中国社会情境中研究青少年越轨和犯罪问题的整合性理论框架 ,并给出了如何控制我国青少年越轨和犯罪问题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剖析青少年犯罪的规律、特点,原因,加强综合治理,我们整理了天津市三十一年来青少年犯罪的情况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供研究参考。一、不同时期青少年犯罪的各种不同变化解放以来,市公安机关破获的各种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罪犯所占的比重、职业、作案性质、犯罪手段都在  相似文献   

17.
纵观十几年来的青少年犯罪研究,无论是在学科的建立,还是有关青少年的立法、司法和治理机制以及对有关数据、观点的评价等方面,在对具有特定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的农村青少年犯罪的适用上,都存着一些偏颇之处。 1、忽视了农村青少年人口在青少年总人口中的相对数面片面强调农村青少年犯罪的绝对数。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近十年来,各国青少年犯罪人数急剧上升,尤其在某些资本主义国家,青少年犯罪此例甚至超过了成年人,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西方法学家们普遍认为,青少年的犯罪不仅关系到他们自己及其家庭,而且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影响着社会的未来和发展,造成了社会的混乱。因此,各国法学家、儿童心理学家以及专门从事犯罪研究的工作者近年来对青少年犯罪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力图寻求其犯罪原因,以便对症下药,预防未成年人的犯罪。当然,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犯罪在美国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第一号社会问题,青少年中暴力事件逐年增加,参与犯罪案件的年龄越来越小。 为防止青少年犯罪的进一步蔓延,美国国会新近制定了犯罪法和枪支管理法,同时国家和私人团体也增加了对犯罪研究的拨款和捐赠,近年来,国家拨款的大型研究机构包括国家青年调查及罗切斯特、丹佛和匹兹堡3个青少年研究中心,对青少年犯罪问题展开了全面的追踪研究。美国国家暴力研究中心由卡内基大学、匹兹堡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及芝加哥大学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和学者都关注的问题。通过建立多元时间序列的VAR模型,利用我国2001-2015年青少年犯罪统计数据,分析惩戒犯罪的严厉性政策、惩戒犯罪的确定性政策、司法投入、处于青春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中入学率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惩戒犯罪的严厉性政策对青少年犯罪具有震慑效果,高中入学率有助于青少年犯罪率降低,惩戒犯罪的确定性、司法投入、处于青春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