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街头官僚理论研究的核心是官僚执行问题和自由裁量权问题,它为分析基层乡镇政府的政策执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利益差异是导致我国乡镇政府政策执行梗阻的内在动因,这些利益差异包括政策执行主体之间、政策执行主体与乡镇政府之间、乡镇政府与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之间以及利益群体与乡镇政府之间。从政策执行主体角度出发完善乡镇政府的政策执行,必须强化公务员公共精神,树立良好的执行心态,提高基层公务员的素质,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
论公共政策执行梗阻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晓霞  廖锦亮 《前沿》2008,(4):124-126
公共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响着政策目标的实现。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往往出现梗阻,本文分析了梗阻的具体表现及导致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垃圾分类是我国农村垃圾治理的必然趋势,但垃圾分类政策的执行遇到了诸多梗阻。浙江省金华市在农村垃圾分类政策的执行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原因在于对社会资本进行了有效的重构。案例分析发现,金华市通过重构社会信任,修缮社会网络与复建社会规范的方式,提升了农村社会资本存量,从而降低了政策执行成本。金华模式在垃圾分类政策执行方面的成功实践离不开对社会资本的重构,这对其他地区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因此,可从加强多元主体的政策沟通,搭建合作共治的互动平台与建立系统完善的制度规范三个方面来提升农村垃圾分类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论政策执行中的政策规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国红 《桂海论丛》2003,19(1):72-74
政策规避是政策执行中的常见现象。政策执行主体的利益驱动和政策执行机制的缺陷是政策规避产生的重要原因。整合政策执行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减少政策执行弹性 ,健全政策执行机制和全面推动政策创新是防范政策规避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僵尸政策"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政策制定阶段的不当运作是"僵尸政策"出现的源头;政策执行阶段的"中梗阻"是"僵尸政策"出现的关键因素;缺乏政策终结机制是"僵尸政策"延续的重要原因。要秉持"减增量、去存量"的总体思路,从政策制定、执行、终结阶段入手有效治理"僵尸政策",确保公共政策既能精准对接民众需求,又能得到有效执行。  相似文献   

6.
“土规定”是基层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一种复杂现象,其盛行消解了国家政策的执行效果,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更是暴露了少数基层执行主体权力任性妄为的思想。探究发现,政策目标难以度量、本位主义、政绩观扭曲以及有效监督不足等是导致基层执行主体扭曲政策的原因。对此,可通过完善政策设计、理顺利益关系、提升执行主体素质、强化监督问责等措施,实现对“土规定”的系统治理。  相似文献   

7.
试论政策执行中的政府利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红 《桂海论丛》2004,20(3):47-49
作为政策执行主体的政府,客观上存在着与公共利益不同的自身利益。政府利益的存在及其冲突是导致政策执行偏差的重要原因。对政府利益进行合理的整合与规范是保证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从政策实践与发展来看,政策执行的梗阻乃至失败目前仍然是各国政府挥之不去的困扰之一,这就对政策执行的理论研究深化与拓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如何与现实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从更广阔的视域,用科学的方法,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政策执行研究,是政策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尤其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对政策执行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政策执行的水平直接反映着政府执政能力的高低。政策执行失灵对政府领导发展的能力、政府发展民主政治的能力和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政策执行失灵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政策执行主体中的“寻租”等腐败现象、政策执行中政治资源的流失、政策执行机制的制约和执行“时滞”等方面的原因。克服政策执行失灵、提高执政能力的路径,主要依赖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强化政治社会化功能、构建有效的政策执行机制和发挥民间组织的桥梁作用等。  相似文献   

10.
执行主体选择性执行公共政策的心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性执行是近年来公共政策执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在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诸多因素中,执行主体是其中最不容忽视的因素,尤其是执行主体的认知、情绪、利益需求和意识形态等心理因素对主体的选择性执行起着主导作用。提高执行主体的政策认知能力,强化主体的政策执行责任意识并树立其正确的权力观,是尽可能减少执行主体选择性执行公共政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飞跃的过程.实现这个过程的根本在于人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运动规律,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要最终实现它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唯一而正确的道路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断结合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共产党执政等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以越来越自觉的行动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从而把我们的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号召我们要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其着眼点就是在这里.  相似文献   

12.
The brick building is only a few hundred meters from the Forbidden City. Although its name, the Red Building, is familiar to many, the building itself has remained inconspicuous for decades, hidden among a cluster of nearby tourist sites. The word "red" in the name comes from the color of the bricks and tiled roofs of the building. The four-story structure was built in 1918 and served as the main campus of the prestigious Peking University from that year until 1952.  相似文献   

13.
覃劲忠 《桂海论丛》2003,19(5):12-14
要把握党的十六大报告的精髓 ,就必须弄清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关系。文章认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不竭动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与时俱进的必要条件 ;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4.
试论西夏的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法律制度是中华法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西夏立法的发展阶段、立法指导思想、立法特点三个方面对西夏立法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指出了西夏法律制度建设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5.
国家法制统一视野中的民族习惯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的主权要求国家法制统一,但我国的多民族性也决定了国家法在民族地区的统一实施必然与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民族习惯法发生诸多碰撞.从理论和实践来看,这一现象的产生从国家法和民族习惯法来说都有其深刻原因,国家法制统一和民族习惯的存在与适用都有合理性与必要性.如何调适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的关系,该文从民族习惯法的"限制"与"吸收"谈了一些看法,希望能对我国相关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全面准确地评价党风现状 ,搞清党风不正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 ,是党风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努力把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苏绍荣 《桂海论丛》2003,19(5):9-11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之所以在人类思想史上实现了划时代的伟大变革,首先在于它是一个新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来源于它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8.
赤脚足迹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犯罪现场,依据遗留的足迹和鞋,尽快认定和排除犯罪嫌疑人是非常重要的。赤脚足迹的形态比对,在刑事侦查中是十分有价值的。此项研究表明:从众多嫌疑人中提取的赤脚足迹,通过轮廓线条的测量显示出巨大的差异性;从同一嫌疑人提取的多个足迹却显示出很大的一致性。这项研究所精选的足迹测量的系列标准已得到证实。作为个人特征识别的一种统计规律,它的测量精度正在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随着物质生产力水平的递进和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特别是西方发达工业国家,从马克思时代的以生产为核心的社会逐渐过渡到消费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从传统象征意义的商品社会走向符号化和功能化的消费社会.在这样的社会,意识形态无论是外延还是内涵实际上已经发生了有别于传统的变化,表现为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化和去政治化,走向更深层次的无意识,以及从公共领域向日常生活领域的渗透等.  相似文献   

20.
私人侦探的概念与历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研究“私人侦探”问题时 ,应注意区分文学作品中的私人侦探与现实中的私人侦探 ;国外私人侦探与中国当前的私人侦探 ;私人保安与私人侦探。私人侦探的定义应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 :广义定义指世界范围内的私人侦探 ;狭义定义指我国现阶段的私人侦探。可以说 ,现代的私人侦探渊源于欧洲的自我警务传统。至今为止美国的私人保安业—广义上的私人侦探业是世界上发展较完备的、力量和规模较大的 ,影响力也较大。私人侦探在中国古代有着辉煌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