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益从哲学层面上讲是一种关系范畴,表现为人与对象(自然、社会、他者)的关系。马克思同西方哲学家一样肯定共同利益的存在,但与其不同的是,他更强调将利益放置于现存的关系中去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虽处于向马克思共同体过渡的阶段,但其着眼于全人类的普遍利益并以此为根基超越了资本主义国家市民社会狭隘的利益观,冲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资本利益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题旨。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正面临一个新的全球化风险期,而风险的始作俑者依旧是西方现代性文明主导下的资本逻辑,它仍没有超出黑格尔和马克思实践理性对资本“虚幻共同体”的批判视域。黑格尔和马克思均深刻地意识到,人类未来文明形态必须符合人性自由发展的内在需要,由完善人性而达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才是“理想型”人类文明形态的根基。为此,黑格尔提供了符合理念的伦理实践理性超越路径,马克思提供了符合人性对象化生产的实践理性超越路径。现如今人类未来文明形态尚未走出资本逻辑全球化的阴影,因此,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给人类指出的实践理性“救赎”路径仍具反思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日本学者广松涉和山之内靖对马克思早期“社会”范畴的思想来源持有不同见解。无论是广松涉所指认的黑格尔“伦理共同体”路径,还是山之内靖所指认的费尔巴哈“经验论社会认识”路径都不是马克思早期“社会”范畴形成的唯一路径。总体来看,马克思早期“社会”范畴在形成的不同阶段存在倾向性差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路径的双重继承与超越,作为历史主体的活动场域,抑或作为由历史实践创生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其现实性和历史性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4.
贺然 《理论探讨》2015,(2):65-68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包含有关于"承认"的思想。他认为自由意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应当是普遍的,个人之间的关系最终要融入到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中,"我—你"之间的"水平"维度的承认最终要发展为"我—我们"之间的"垂直"维度的承认。在黑格尔看来,个体间纯粹的承认不可避免地包含不真实的内容,所以个体间的承认必须发展成为社会和政治的承认。承认的最高形式体现为公民与国家之间承认关系的确立和普遍的自由意志的实现。理性的个人是在国家中获得承认和承认自己的,而这个国家应当是一个和国际政治共同体保持良性承认关系的国家。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始终贯穿世界历史发展全过程,是现代化进程绕不开的场域。当下,伴随现代化发展而来的生态危机与环境治理困境,迫切需要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该往何处去的问题,需要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上进一步拓展其世界历史视角。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现实关照,在自然、社会与政治方面体现出其世界历史属性。同时,也在系统整体性、平衡自然价值与自然资本之间的张力、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超越。无疑,这一理念拓展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世界历史视角,是在中国式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中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与怀特海在机体思维、辩证思维、关系思维和实践—过程思维方式下,以现代科学为基础,依循感性活动论与历史逻辑形成了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和机械宇宙论的生命观,并在现实世界、宇宙整体中探究具体主体的生命本质确证、过程展开、意义体现、价值实现等问题,呈现出共通性。马克思立足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人学,以"现实的人"为理论前提,在其能动的感性实践活动中确证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借助"两种生产"区分种生命与类生命,通过劳动和物质生产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展现了个体主体的人与他者、自然、社会的生命共同体关系,在社会历史之维呈现人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寻过程;怀特海则基于有机宇宙论,通过对"现实实有"这一生命最本源生成方式的发生学和形态学描述,寻求宇宙秩序,阐释宇宙的进化与发展,揭示宇宙创化之下个体生命的生存之道,即在创造性进展中超越当下,在不断冒险中实现自我,同时因双向的因果效验建立生命个体与宇宙共同体的有机联系,进而走向具有和谐秩序的宇宙文明。因此,二者的生命观无不有助于摆脱现代性急难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思想蕴含的重要维度,目前国内学术界相关研究进展主要表现为:指认了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所具有的前提性和基础性地位;揭示了马克思语境中"个人"与"个体"、"共同体"与"社会"等核心概念具有性质不同的内涵;对马克思的个人观、共同体理论做出了较为系统的解读并在一定程度上触及马克思的个人与共同体关系思想;分析了中国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历史传统与现代困境。但是,已有研究还没有把马克思个人与共同体关系思想系统地、整体性地呈现出来,问题研究视角单一,经典视域缺失、现代性视域缺失以及当代中国视域不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破解。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3,(31)
费尔巴哈通过对古典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继承,提出了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内的"人本质理论",然而该理论本质上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对费尔巴哈"人本质理论"的实质进行了阐述,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质理论"的扬弃出发,分析了费尔巴哈理论中的合理内核,并阐明了马克思"人本质理论"对费尔巴哈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与共同体"是一个当代问题,它的提出与中国社会改革对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合理关系的呼唤密不可分,因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意义也凸显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焦点议题。与社群主义的伦理主义范式和滕尼斯等人的社会学范式相比,马克思厘定的共同体概念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内涵极其丰富的立体概念,这决定了他的共同体思想不仅具有独特的当代性意义,而且这种意义会在多重面向上得以彰显,我们今天研究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不能只是满足于从哲学史角度单向度地证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意义,而应结合中国社会不断变化的现实需要来予以考察,为"中国道路"提供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洪波 《理论导刊》2006,42(6):26-28
通过对黑格尔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分析、考察和比较,可以发现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对马克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合理内核,但同时,马克思依据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现实,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赋予世界历史理论以新的内容,从而使世界历史理论第一次真正变成了科学。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观实现了四重超越:一是在世界历史主体资格问题上,以"现实的人"超越了黑格尔"绝对精神",奠定了世界历史的唯物主义基座;二是在参与世界历史的国家资格问题上,以落后国家和民族的"跨越"发展超越了黑格尔的落后民族不在场的缺陷,指出了落后国家世界历史化的特殊路径;三是在世界历史发展道路问题上,以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超越了黑格尔抽象的、唯一的西方化道路,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真相;四是在世界历史演进格局问题上,以"并行"图示彻底放逐了黑格尔的"欧洲中心论",成就了特色化和真正多样性发展的理论雏形.经过这四大超越,马克思奉献给人类的不仅是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而且交给了东方社会以特色化方式走向共产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为东方社会搭建了通往共产主义的理论桥梁.  相似文献   

12.
谭秀玲 《学理论》2012,(7):49-50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主要有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等四个方面。主要通过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概念来分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费尔巴哈哲学中"类"指谓人的本性,体现人的"内在生活".费尔巴哈对"类"的思想规定导源于对宗教神学、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则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超越了黑格尔实体性思维逻辑和费尔巴哈人本学哲学立场,从人的生命活动入手赋予"类"以真实的历史内涵与人性逻辑,真正实现了类和人本性的内在统一.在哲学观的意义上,就"中西哲学"存在相互理解、彼此融通的具体人性根基而言,中国哲学的"仁"道恰恰是会通西方哲学"类"理论的思考视角和阐扬"类哲学"的思想精神.  相似文献   

14.
孟娴  魏崇辉 《求知》2022,(2):21-23
<正>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又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当代国际关系、人类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继承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国与国之间赓续和平发展的核心原则和目标要求,倡导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和世界格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秉承相互尊重、对话协商的价值理念和坚定立场。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1,(3)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于19世纪,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完整地表述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通过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整体性思维的承续、唯心史观的颠覆和"欧洲中心论"的解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实现了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物质基础、以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动力、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未来趋势的世界历史构成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随着世界格局的深刻转变和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交往作用的重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彰显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统一是共产主义实现的条件之一,有必要对两者统一的可能性进行深入研究.黑格尔、索恩-雷特尔和马克思关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统一有深入论述,且三者之间也有紧密联系.黑格尔通过深入论述主奴辩证法,认为奴隶虽然在主人脑力劳动支配下劳动,但他却能够通过绝对恐惧以及劳动陶冶事物达及对自身自为存在的真理的确认,因而黑格尔将两者的统一建立在抽象的自我意识上.索恩-雷特尔通过对马克思商品形式的分析,提出现实抽象,并进一步阐明了现实抽象向思维抽象过渡的方式,将自然知识等脑力劳动概念的起源定位到了人的劳动行为上.因而,现实抽象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统一的关键.马克思指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是分工发展的结果,并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随着分工的消灭,个人、社会、自然知识概念三个维度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就会消除.与黑格尔、索恩-雷特尔相比,马克思的解决方法是微观与宏观相辩证统一、具体与普遍相辩证统一,同时是辩证唯物的,因而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通过对其早期文本思想的批判与超越,完成了一系列内在的逻辑转换,进而建构起了科学的社会批判学说。具体表现在:在哲学上,马克思扬弃了人本学的异化逻辑,从黑格尔关于社会关系矛盾分析的历史辩证法中,生发出现实的批判张力;在经济学上,马克思批判了古典经济学的非历史性思维方式,引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社会历史分析方法,并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分析与批判。这一系列转换,具有内在的必然性和逻辑的相关性。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是对实证科学与人本主义的内在整合与超越,有其科学的理论视界和现实意义,那种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一种实证科学或者仅从马克思早期文本出发引申出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批判,都是片面理解马克思的结  相似文献   

18.
1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 ,经济发展的问题逐渐反映出社会政治的问题 ,单纯就经济手段解决经济问题已难于奏效。社会的发展最终归宿到的是人的问题。按照马克思观点 ,人的发展经历三种形态。即群体本位、个体本位、类本位 ;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应地也经历了从天然一体到彼此分离和对立再到相互融合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种形态的人 ,主要表现为自然纽带结成的狭隘地域性的人群共同体 ,只能以狭隘的群体为价值本位。个人在这时还不具有独立性 ,他们自身尚不具有人的本质 ,这种本质只能从超越于个人的群体中去获得 ,由此便形成了古代追求超个体、…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关于人和社会发展的哲学,从历时性看,对现实公共生活的批判和理想社会形态的指认,贯穿于马克思的思想逻辑,符合马克思理论的本真精神。从共时性看,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可分为三个层面——个体与社会的公共性、超越国家界限的公共性、人与自然的公共性。其中,个体与社会的公共性构成了公共性的存在论前提;超越国家界限的公共性表明了"彻底的解放"的公共性旨归,包含国家之间的公共性和个体与类的公共性;人与自然的公共性蕴含于人与社会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论,是通过追述历史、考察现实,并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中得出的。马克思在经历了《莱茵报》时期对现实社会状况的反思之后,退回书房对前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考察,最后,通过对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理论的批判,得出结论:不是国家制约和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