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马克思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制度分析实质上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分析方法之一。马克思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中去寻找制度演变的原因,并从哲学的高度说明了经济增长中制度与人力资本的辩证关系。新制度经济学虽然拓展了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方法,但存在过于绝对和片面地理解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的缺陷。在我国运用制度分析方法,必须立足于马克思制度分析方法,同时借鉴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方法中的合理方面,结合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与中国的具体实践来进行。  相似文献   

2.
经济学的视野和方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中最难以回答而又不得不作出回答的问题。本文在概括分析经典理论对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基本概念的论述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性经济增长的研究范畴。并试图从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等经济研究的基本思路与逻辑中,辨识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本原关系,认为可持续性经济增长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学研究空前繁荣,许多新兴经济学科因此应运而生。但令人遗憾的是,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城郊经济学的研究,则迄今没能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这种格局,与协调我国城乡经济关系、大力发展我国城郊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认真分析导致这种格局的深层根源,进而加强对这一学科的研究、不无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城郊经济学在我国之所以一直寄人篱下,没能从城市经济学和农村经济学中独立出来,主要根源于两方面的困惑:一是主观上的,主要表现在人们对城郊经济学这门新学科在经济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二是客观上的,表现在人们不能  相似文献   

4.
贺汉魂  廖鸿冰 《求索》2008,(1):42-44
经济是人的经济,经济发展应以人生根本价值实现为根本任务。人生根本价值只有在和谐的人生状态中才能实现,人本的经济即和谐的经济。人本和谐经济学的提出与研究具有思想综合与发展的意义,对发展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有促进作用,对经济发展有实践指导意义。人本和谐经济学主要研究:人本和谐经济学的人性论基础、根本意义、主体、核心、发展的基本途径与基本保障。人本和谐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是:人生境界的提升与发展人本和谐经济学的必然性,人本和谐劳动观,马克思主义人本和谐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5.
经济转型与中国的转型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研究的分析框架,梳理并界定了改革、转轨和转型的不同内涵及相应的改革经济学、转轨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中国转型经济的三个层次及中国转型经济学的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日益成为国外中国学研究中的显学。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学术定位的角度,研究并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从理论体系的构建上,研究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从中国经济建设实践层面,研究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与道路,分析其成功的历史经验以及面临的战略转型等问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预测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国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代表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整体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们的理论视野。然而这些研究中,系统、全面、客观而深刻的成果并不多见,尤其是关于中国经济的理论研究和现实研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割裂倾向。  相似文献   

7.
尽管经济学是关注物质财富的增长与消费的科学,但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文化一直是经济学研究中很难回避和摆脱的问题,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经济功能也越来越得到展示和重视。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价值,文化本身也具有一定经济属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都对文化的经济价值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对文化的经济学分析及文化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的解剖,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转型分析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理论指导,要突破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所代表的"市场经济范式"的教条.伴随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化和中国转型经济学研究的兴起,中国经济转型分析的基本框架应该坚持转型目标明确、制度约束刚性、改革形式开放、以及阶段性推进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经济理论着力研究和探讨的是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问题。这一理论用新的理论观点,坚持、继承、发展、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0.
朱琳 《贵州民族研究》2008,28(2):143-147
纵观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少数民族经济思想是一个鲜有人涉足的领域,加强少数民族经济思想的研究不仅对于加强中国经济学、民族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促进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历史借鉴意义.本文以回族经济思想为例,初步阐释对该思想研究的意义、现状、内容和史料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杨慧兰 《前沿》2007,(7):51-53
新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使用经济分析工具进行政治学与经济学整合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具有独特特征及创新意义。本文论述了新政治经济学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定义、中政治与经济之间的传导机制、新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概念和主要理论。我们在学习研究中一定要坚持客观、辩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空间经济学利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把空间要素纳入到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中来,探讨生产要素、企业和产业等的空间配置结构,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和经济运行的空间机制,解释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运动规律,即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等现象,从而也就解释了全球化、区域的成长与衰落等经济现象。本文介绍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基本逻辑和分析框架以及主要内容,并对空间经济学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3.
经济法是市场经济资源配置 的重要手段,它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和对市场经济行为进行规制的过程中 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经济法和经济学 的研究领域既有相通之处又各有侧重、 法律经济学就是运用经济学相关知识 来探讨经济法的问题,是近年来理论 和实践中新兴的研究方法。它可以将 经济和法律有机结合起来,以经济法 和市场经济的互动关系为研究进路、 探讨经济法的作用,使经济法更加深 入地为市场经济服务。本文旨在运用 法律经济学的方法对经济法存在的必 要性及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在此 基础上提出针对我国经济法的改革新 思路。  相似文献   

14.
王小鲁,经济学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两次获孙治方经济科学论文奖,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倡导者之一,近十年来主要研究中国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城市化、市场化改革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演化学习机理(Evolution Learning Mechanism)是一门研究学习心理规律和原理的科学,它揭示人类如何获得比较持久的行为经验(即个体经验和社会经验),导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性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并分析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本文首先就演化学习机理(ELM)作简要的概述,继而遵循不同的研究视角详实地剖析了国外经济学发展中演化学习机理的经典模型,最后结合当代中国经济,探讨了演化学习机理在我国经济学中的研究展望与挑战。  相似文献   

16.
《公安研究》2010,(9):18-18
王前强在《学术论坛》2010年第3期撰文认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局限于西方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很难客观诠释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增长。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强化了政府的有效性、社会的韧性,塑造了企业的内在精神,提供了基本的产权保护意识等,令人惊奇地创造了市场经济需要的基本条件,从而使中国顺利转轨的同时获得了稳定快速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7.
《公安研究》2012,(8):93-93
石淑华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撰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需要和最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之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特殊地位和特殊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不仅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范式,也是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国古近代经济学在内的整个当代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公共范式。  相似文献   

18.
姜哲  马军 《前沿》2013,(17):94-96
内蒙古地区资源储备雄厚,经济增长迅速,但能源消耗量十分巨大。本文运用经济学原理结合真实数据,研究分析了内蒙古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关系,并针对其中的弊端提出合理的政府规制建议。  相似文献   

19.
周建芳  刘桂芳 《求索》2012,(8):35-36,77
基于Web of Science题录数据,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并结合传统统计方法,从文献计量的角度对1998-2011年间经济增长问题国际研究的时空分布、研究领域分布、研究热点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998年以来经济增长研究在数量上呈整体上升趋势,高产机构集中在中美两国;经济增长理论、计量方法在经济增长中的应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主流研究领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计量方法的应用、关键地区的增长是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0.
国际城市化发展模式与中国城市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芳 《求索》2010,(4):55-57
城市化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最早研究城市化的是城市区位理论,然后有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乔根森的二元经济模型、托达罗的劳动力迁移和产生发展模型、舒尔茨的农民学习模型以及钱纳里.塞尔昆的就业结构转换理论等。中国作为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双重压力下,特别是在加入WTO后又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挑战,这使得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更具复杂性。本文在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对中国城市化演进特点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结构性偏差作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对中国城市化进程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