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育钧是《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他在《财经》第15期上撰文说,非公经济出现、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不断冲破各种限制的过程。对此,我有一个基本判断:个体经济其实是被“逼”出来的,私营经济是被“看”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兴奋、困惑、恐惧——对中国现象的反应》——这是最近英国《独立报》一篇报道的标题。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中国,中国,中国……中国正在以几年前还难以想像的速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类似报道还有很多。近来,随着美国国情咨文和《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对中国的关注,随着中国公布200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西方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测越来越多,预测中的“感叹号”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3.
“贪官大多出身苦”被作为一个特点提出来,最先于去年7月25日《检察日报》署名周建达的文章《贪官的八大特点》,随后又被作者兰帆几乎全文引用并刊登在《青年参考报》上,再后兰帆的这篇文章被《政工研究文摘》2000年第五期摘录。此语先后被三家报刊(笔者所看到的)刊登,可见其影响力和影响面。笔者认为,“贪官大多出身苦”作为贪官的一大特点,不仅提法很不妥当,而且可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对“贪官大多出身苦”提出质疑,目的在于澄清是非,正本清源。为郑重起见,现将周建达《贪》文中对这一特点的文字原文抄录:“六是贪官大…  相似文献   

4.
悬挂《禁止馈送檄》清代江苏巡抚张伯行一生清廉,他在居官期间,曾撰写《禁止馈送檄》一面,悬挂在衙门之外,曰:“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民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康熙巡视江南时,称赞张伯行是“天下第一清官”。于是这句话遂成了他的绰号。颁发《严禁馈送檄》与张伯行同僚的巡抚于成龙,一贯惩贪倡廉,康熙19年(1680年),他任直隶巡抚时,向下属颁发《严禁馈送檄》。云:“尔今尔后,凡遇重阳、冬至、元宵等节,并过路送礼各衙门,概行禁止。如有私相馈献,查出后并行参革,决不宽…  相似文献   

5.
《前线》1999,(8)
哲学:中美家庭道德伦理观与教育比较(关培兰石宁)《中国国情国力》1999.6哲学在社会变革中的先导作用(陶德群)《光明日报》1999.6.4⑤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实感(江丹林)《光明日报》1999.6.25⑤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具体事情抓起(刘云山)《人民日报》1999.6.29⑨政法:“五九现象”的几种类型(乐国安江国平)《中国国情国力》1999.6“让”民作主与人民当家作主(张爱军)《中国国情国力》1999.6实现改革的平稳过渡一中国社会转型面临的四大焦点问题湖俊)《中国国情国力》1999.6对做好当前政法工作的一些思考淋中梁…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八十年奋斗历程的宝贵经验,也是面向新世纪加强作风建设的根本要求。我们在贯初《决定》精神、加强作风建设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解决核心问题,保持血肉联系,最重要的,必须知民之苦,知民之忧,知民之盼,知民之情,知民之力,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和拥护。知民之苦,在改善群众生存条件上下功夫。我们壶关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受自然条件限制,一些乡村特别是边远…  相似文献   

7.
余次 《当代党员》2014,(7):33-36
“只要有一个问题,我不清楚,我不会离开。”“我们缺乏调查研究,使大家受了苦,我们应该向大家道歉。……影院里光影闪动,播放着《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屏幕前。坐着市委领导和市委各部委、市级各部门党组(党委)、大型企业、高校党委负责人。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  相似文献   

9.
沈连婕 《唯实》2000,(1):49-51
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三国演义》第二回有一个“张翼德怒鞭督邮”的故事。说的是刘备破黄巾起义战功卓著,但因朝中无人,只当了个小小的定州中山府安喜县的县尉。上任后,廉正爱民,民皆感化。然几个月后督邮巡行至此,对刘备态度傲慢,喝斥刘备“诈称皇亲,虚报功绩”,并威胁刘备“今朝廷降诏,正要沙汰这等滥官子吏”!精通官场之道的县吏提醒刘备:“督邮作威,无非要贿赂耳。”可刘备正义凛然,“我与民秋毫无犯,哪得财物与他”?这下惹怒了督邮,丧尽天良的督邮居然勒令县吏诬告刘备害民,企图栽赃陷害刘备。安喜县的老百姓前来求情…  相似文献   

10.
胡昌方 《世纪风采》2014,(10):47-47
陈毅同志有诗曰:“有草名含羞,人岂能无耻?”古往今来,大凡清官廉吏,无不崇尚“知耻”之美德。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崇尚“知耻”美德的,大概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大唐新语》载: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拟出游南山观光休闲,因害怕臣卿指责而作罢。事后,唐太宗羞愧地向爱卿魏征坦言:“当时实有此心,畏卿嗔,遂停耳。”唐太宗晚年,“羞耻尤甚”,深感有愧于民,所以临终前告诫太子:“我即位以来,做了许多错事: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  相似文献   

11.
《党建》1999,(4)
言论、文章类:一等奖(1篇):解放思想没有尽头,实事求是要一以贯之李忠杰(第12期)二等奖(2篇):全面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  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从严治党系列党课之四 姚桓(第4期)抗洪精神万岁 本刊评论员(第10期)三等奖(3篇):大墙内的忏悔 魏龙民(5期)新科技革命与解放思想 张锡杰(第6期)吸管、电池和我的创作 王兴东(第7期)通讯、经验类:一等奖(1篇):歌吟太阳─—党的光辉照耀西藏高原王锦慧(第7期)二等奖(2篇):“祖国和科学,我心目中的依恋和追求”─—记“863”计划自动化领…  相似文献   

12.
《老子》载:“五味令人口爽。”爽者伤败也。然我的纪检生活可谓百味,却丝毫没有伤败不堪之感,缘由即在酸甜相济,苦在乐中。正如《管子·宙会》所言:“五味不同物而能和。”这调和的润滑剂即是我的同事了。兹列三则日记。是以明之。  相似文献   

13.
《求是》2001,(24)
由本刊政治编辑部和中共广西玉林市委、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共同举办的“建党80周年随感”有奖征文活动已经结束。经征文评选委员会评审,分别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现将获奖结果公布于下:一等奖:《漫漫风雨路矢志跟党走》(王泉媛)二等奖:《翻身农奴把歌唱哈达献给共产党》(达娃次仁)、《太阳照在武陵山上》(董泽明)三等奖:《最是一年春好处》(叶笃初)、《难忘延安》(李生明)、《想想身后留点啥》(姚柏林)“建党80周年随感”征文获奖文章揭晓  相似文献   

14.
孟醒 《党史博览》2009,(5):23-27,52
许立群和熊向晖是南京中学和清华大学的同学。熊向晖在《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中说:“1937年2月,我在清华介绍他(指许立群)入党。”  相似文献   

15.
由于我刊主办单位经省委、省政府及省编办批准更名为“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原党校教育》)亦经省新闻出版局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新出报刊[2007]1129号)更名为《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本刊新编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674~1676;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14—1346/D。原刊号同时作废。  相似文献   

16.
《新长征》1994,(2)
“不搞争论”还要不要“统一思想”?编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热潮中,我们再次重温了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即南巡谈话)。小平同志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回顾我们党有史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的一些事实,可...  相似文献   

17.
品德,就是常修为官之德古语云:“百行以德为首”(《世说新语》),“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战国策》)。品德反映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水平。完美的人格可以弥补才能之不足,而再大的才能却填补不了人格的缺陷。自古及今,人们都把“做官先做人”看作是从政为官的美德。一个品德败坏的人,不可能当好官、做善事,靠投机钻营,不管官做多大。也只不过是“庸官”、“贪官”或“佞官”,只能败坏风气,危害社会。历史上,有多少贪官污吏、奸臣贼子祸国殃民、陷害忠良,搞得世道乌烟瘴气,惹得天怒人怨。典型的有唐代的李林甫、杨国忠,宋代的秦桧、贾似道,明代的严嵩、魏忠贤,清代的和坤、李鸿章等等。“行德则兴,倍德则崩”(《大戴礼记》),他们的所作所为必然遭到社会和人民的唾弃,并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关于党的一大(上海)会址的表述,很不一致、即使是近年来出版的一些较有权威的党史著作,对此的表述也不尽相同.给后学者带来一些不便。如:《中国共产党大事典3)(人民出版社1091年5月版)、中共党史导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5日版)、《中国共产货所中》(上)表述为:“上海贝勒路树德里3号(现兴业路76号)”、“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现兴业路76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现为兴业路76号)”。《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版)、《中国共…  相似文献   

19.
刘大生 《唯实》2003,9(5):89-91
《陋室铭》虽然是经典之作 ,但其中的“无丝竹之乱耳”一句却令人费解。乔俊杰、马玉山二位先生对《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有不同意见 ,故在 2 0 0 2年第 3期的《修辞学习》上发表了《〈陋室铭〉疑析》一文 ,建议将“无丝竹之乱耳”改为“有丝竹之乱耳”。[1] 蒋民胜先生认为 ,《陋室铭》的“遣词造句的功夫”是“炉火纯青的” ,“改一字则致残” ,“是将一块无瑕白玉溅上了墨迹”。[2 ] 笔者不同意乔俊杰、马玉山的意见 ,更不同意蒋民胜先生的观点和态度 ,现商榷如下 :一、“无丝竹之乱耳”确实费解《陋室铭》全文曰 :山不在高 ,有…  相似文献   

20.
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