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一、引言 《美国量刑指南》由美国量刑委员会根据刑事法律法规、在实证分析和总结以往量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90%以上的常见犯罪而制定的,经国会审查后在美国联邦法院适用。其目的在于通过一个有效、公正的量刑制度加强美国刑事司法制度与犯罪作斗争的能力、强化惩罚犯罪、威慑犯罪分子、剥夺其犯罪能力和帮助罪犯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2.
试论惩罚犯罪的刑罚目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究刑罚惩罚犯罪目的的价值、刑法学界否认刑罚惩罚犯罪目的的原因以及我国刑罚惩罚目的的历史根源和伦理基础。刑罚惩罚目的是罪刑法定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对于刑罚目的的必然要求。刑罚目的应以通过刑罚惩罚犯罪,伸张社会正义作为其追求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3.
一、理论上的争论和实践中的困惑追求刑罚的最佳效益,首先要明确我们对犯罪人适用刑罚所追求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从目前刑法学论著来看,认识并不一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单一目的说。即认为刑罚只有一个目的,至于这个目的究竟是什么,又有三种不同说法:(1)惩罚说。认为刑罚既然是阶级专政的工具,是国家的一种强制方法。惩罚就是刑罚的本质属性。适用刑罚的目的就在于使犯罪分子的自由和权利受到限制和剥夺,使他们感到压力和痛苦,只有这样,才能制止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试论我国刑罚的目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刑罚的目的 ,是由我们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是从无产阶级改造世界、改造人类的历史使命出发 ,最终是为了消灭犯罪。刑罚的惩罚、感化和改造目的 ,是预防犯罪分子本人再次犯罪。除此以外 ,刑罚对社会上不稳定分子还具有威慑、教育的目的。同时 ,刑罚的适用对自觉守法的社会成员起着法制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刑法将剥夺犯罪人自由的刑罚分成有期徒刑与无期徒刑两种,对于许多非常严重的犯罪,我国刑法都规定了无期徒刑。一般认为,无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并对其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应当说,无期徒刑作为我国刑法规定的五种主刑之一,在教育和改造罪犯方面确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和缺陷:(一)无期徒刑的概念和内涵均缺少明确性从刑名和含义上看,无期徒刑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或范畴。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此可以有不同的理解:1.罪犯被终身监禁至死,此种刑罚即告结束。由于在执行期间存在减刑、…  相似文献   

6.
随着罪犯人权保护意识的强化,监狱监禁设施与条件的改善,监狱人民警察文明执法意识的不断提高,监狱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但实践中,刑罚执行方式单一,惩罚力度弱化,罪犯对刑罚惩罚痛苦的体验不足,直接影响改造效果。惩罚并不等同于惩罚主义,也不等同于过度的惩罚或酷刑,而是根据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让罪犯深刻感受犯罪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处理好惩罚与改造的关系,规范惩罚强度,才能实现预防重新犯罪的刑罚执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之一,通过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威慑罪犯不再犯罪和警示他人不去犯罪是刑罚的重要目的之一。目前我国毒品犯罪形势愈加严峻,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通过不断完善刑罚来提高对毒品犯罪的威慑作用。在研究了刑罚威慑的特点、产生的条件以及削弱刑罚对毒品犯罪威慑效应的因素后,探讨通过不断完善刑罚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其对毒品犯罪的威慑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监狱行刑特殊预防的含义 监狱行刑的特殊预防是指通过监狱对罪犯的管束和改造剥夺罪犯在行刑期间危害社会的能力并使其在刑满释放回归社会后一段时期内不再犯罪.刑罚的特殊预防作用日益为立法者和法的适用者--法官所看重."法官适用刑罚的意义,则是在于发挥刑罚的特殊预防作用(适用刑罚一方面是可以对犯罪人进行再社会化,同时也能起到将危险的犯罪人与社会相隔离的作用)".②对罪犯进行再社会化是现代监狱努力追求的目标.我国监狱学家许章润先生指出:"现代文明社会的行刑一般都以(或应以)最大限度地矫正罪犯、预防再犯为行刑目的,"③监狱行刑特殊预防的含义有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背景下我国资格刑的新解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最强烈的时代主题。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应时而出。这一刑事政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色彩,在刑罚结构上其指导思想是轻缓。我国目前重刑化的刑罚结构不利于该政策的实施。就资格刑而言,其对某些犯罪的惩罚与预防是足够的,并且具有积极的刑事政策价值。而我国刑法中的资格刑存在着内容设置不科学、缺少剥夺行为人特定职业资格等问题,应当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环境下,新型的经济犯罪不断涌现,原有的刑罚体系已不能适应惩罚犯罪和预防犯罪的要求,资格刑特别是剥夺特定职业资格刑罚的设置和完善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绑架罪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中一种特别严重的刑事犯罪,其构成复杂,在司法实践中表现出多样性。由于刑法对绑架罪罪状的规定较为原则抽象,司法实践中在认定绑架罪时.对绑架罪主客观要件的认识不尽一致。如何正确认定其主客观要件特征以及如何准确使用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也是切实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情形下,从刑事启动程序的功能来看,简单地对单位与个人作犯罪数额上的区分,这种做法并不合理;另外,从刑法总则的规定、被害人权益的同等保护、社会经济秩序的保护、刑法体系的协调等角度来看,对单位与个人作犯罪数额上的区分,既不科学,也缺乏足够的法理支持。因此,构不构成犯罪,不论是单位还是个人,应适用相同的犯罪数额标准,只是在量刑上可以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3.
“先知”之惑——犯罪预测局限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规律的复杂性,犯罪预测主客体间的博弈,犯罪现象的不确定性以及"测不准",导致了犯罪预测的一系列局限。基于犯罪预测的"社会反应",是一种博弈甚或试错的过程。无论是针对犯罪现象的整体预测,还是针对犯罪行为的个体预测,对预测结果的利用都需充分考虑预测误差乃至预测失误的可能。任何依据犯罪预测结果的社会反应,都应是可调整、可修正和可补救的,且不得以侵害社会,尤其是个人的正当权利为代价。即便犯罪预测能够做到准确无误,先发制人式的"预先处罚"也当严格禁止。  相似文献   

14.
当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重点聚焦被追诉人的权益保护,而对被害人权益保护却重视不够,存在知情权保障有限、参与权保障不足、赔偿范围偏窄、缺乏值班律师援助等问题和不足,亟待加以完善解决。文章通过梳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的被害人权益保护现状,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路径,以期对被害人权益保护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论聚众淫乱行为不应纳入犯罪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法》第301条第一款规定了聚众淫乱罪,但将此种涉及隐秘私生活的行为界定为刑事犯罪,并不是其他国家普遍的做法。从法益侵害理论、刑法谦抑性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刑法价值论等角度衡量,将聚众淫乱行为犯罪化缺乏合理性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国家刑罚权的滥用,是刑法对道德领域的入侵,易导致刑罚的负价值。因此应将聚众淫乱行为排除在犯罪圈之外。  相似文献   

16.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是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的主题思想.长久以来,由于受“重打击、轻保护”的司法传统、“犯罪控制论”的诉讼目的理念和我国反腐败形势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职务犯罪侦查权侵犯人权现象时有发生.现行刑诉法通过确定辩护制度、证据制度、技术侦查等制度,对职务犯罪侦查权进行了扩张和限制,为人权保障提供了立法基础.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呈现出身份特殊、作案手段多样、涉及领域多元、社会危害扩大的特点。其根源在于资源的有限性导致经济的逐利性。而刑法等部门法的缺陷、社会监管的松弛、基层领导和监察的不力以及个人思想的蜕化也起到了辅助作用。因此,切断权力行使的经济利益链、构建完善的法律惩处机制、加强公务公开、创新基层领导及监察模式、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意识是推动农村职务犯罪有效预防、惩处和监管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8.
刑法并没有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禁止适用附加刑,所以,在我国附加刑中的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都可适用于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人民法院在附加刑的适用上,必须对二者有所区别。即使都适用相同种类的附加刑,也要比照成年犯依法从轻、减轻、免除处罚,真正做到依法处罚,罚当其罪并努力追求取得教育、感化、挽救的良好效果,力争实现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民工“自救型犯罪”是指当民工的生存、定展受到威胁或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他们以犯罪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维权成本过高、保障机制缺失、心理失范、法律知识匮乏等是民工“自救型犯罪”产生的原因。因此。需要健全立法和加强执法,将民工纳入科学的社会保险体系.关注民工心理健康,加强民工的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20.
现代刑事法治理念在强调刑罚对社会的保护之余,更为关注刑罚对人权的保障。重刑并不必然降低犯罪的发生率,因此,轻缓刑罚观已成为当前国际刑事立法和司法领域所广为接受的新刑罚观。我国刑法对此应适当借鉴,尽快树立轻重兼顾、以轻为主的刑罚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