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93年,我从教师岗位上调到漳县广播电视台工作,开始了专业新闻之路。我深知,从事新闻工作,最怕懒惰,最怕缺乏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因此,我勤奋写作,挑灯夜战。天道酬勤。通过不懈地努力,我的名字逐渐出现在省内外报刊上,上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十多年中,我采写的新闻作品累计刊播800多篇(件),有的还获了奖。1994年7月,我采写的反映漳县金钟文学社感人事迹的通讯《拄着拐杖去寻梦》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中播出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是有关残疾青  相似文献   

2.
屈指算来,我从西北师大毕业分配到武威市凉州区委宣传部工作,已近23个年头了,成为全市在宣传战线工作时间最长的“老兵”。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凝视着近250多万字的著作和文章,手抚着上百种荣誉证书,感到无比的充实和欣喜。我可以自豪地说:“迈进此门没有错,无悔人生数十年!”1985年仲夏,我调到报道组工作,从此开始与青灯作伴、纸笔为伍。起初我写稿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多数新闻来源于会议和文件,所以稿子写得干巴巴的,上稿率很低,大家戏称我是新闻上的“文抄公”。痛定思痛,知耻后勇。我在  相似文献   

3.
从五四运动开始,毛泽东与胡适之间就有交往,毛泽东对胡适的态度在思想和政治上经历了一个从推崇、分歧、争取到决裂、批判的过程,这一过程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1936年,在延安保安的窑洞里,面对来自大洋彼岸的新闻记者斯诺,毛泽东讲述着自己早期的人生经历。他说道:“《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  相似文献   

4.
稍稍用心的读者就会发现,近几年,报纸变厚了,因为增加了越来越多的软新闻;新闻好读了,因为硬新闻变得越来越软了;版面更吸引人了,因为图片、标题越来越吸引眼球了。美国人为这种越来越“软”的新闻取了个专有的名字叫“Info-tainm ent”(这是一个新造的组合词)。在中国这一词被形象地译做“新闻娱乐化”。这就是当前全球新闻发展的新趋势。上个世纪80年代起,美国媒体“硬新闻”就开始走下坡路。根据托马斯·彼得森教授的报告,到2001年时,追求轰动效应的新闻从25%增加到40%;以灾难和犯罪为主题的新闻从8%增加到15%。这种全球化新闻变“软”…  相似文献   

5.
我与新闻工作叫今生有缘。1969年参军到部队还在新兵集训期间就选派到团里参加新闻报道培训。1970年作为首届工农兵学员,被选送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学习。1986年转业,本想摆脱文字工作的我竟被分配到孝感日报社,成了一名专业新闻工作者。在18年的专业新闻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坚持党的新闻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原则,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支持下,我从政文宣传科副科长到总编室主任,从总编室主任到副社长,1997年2月,又从副社长到总编辑岗位。去年2月,在年龄杠杠的政策下,我退出一线工作,担任报社调研员职务,实现了我“安全着陆、软着陆”的愿望。我这个高级编辑,去年又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在研究点什么呢?思来想去,在全国新闻战线大力开展“三项教育”和落实“三贴近”的今天,还是先研究研究自己吧。总结一下自己在党的新闻工作中,在总编辑岗位上的一些感受,或许有些益处。  相似文献   

6.
对“民生新闻”的粗浅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新闻,作为当前媒体新闻的一大热门品种,正被各家媒体主打着高举着,都市报民生新闻的肇始者大概当属深圳报业集团的子报《晶报》,他们在2001年创刊不久就打出了“以民生新闻为特色”的宣传口号,之后,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也靠打“民生”牌受到广大市民的追捧。2005年开始,《江阴日报》也开设了“民生新闻”版面,每周三版。半年过去了,作为一名民生新闻的采写者,对于什么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有什么不同等问题谈些自己的粗浅认识。一、什么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平民视角和人文…  相似文献   

7.
我的自传     
我于1973年8月出生于运城市盐湖区一个农民家庭。从上小学开始,渐渐懂事。在老师的培养教育下,我渐渐懂得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尽人  相似文献   

8.
刚开始从事新闻工作时,一些老编辑就告诫我说,“新闻无小事”,一定要从小节抓起、编好新闻。初以为有些夸张,哪有那么严重的事。如今自己在编辑岗位上摸爬滚打了8年,深深认识到当初老师们的话没有虚言。编辑是个细致活儿,如果不注意小节,一不留神就可能“因小失大”。而心中常绷一根弦,从小节抓起,则能避免陷入新闻官司,还能让自己的版面更具亲和力,更能得到受众的认可。  相似文献   

9.
1968年,我从上海市长乐中学毕业,名义上是初中毕业,但实际上因为1966年我初一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实际上只学了一点点语文和数学,初中的主要课程,比如平面几何、物理、化学等都没有学过。  相似文献   

10.
安生同志的新闻论集——《感悟真实》,分为三大部分,一曰新闻与真实;二曰文学与诚实;三曰理论与求实。我简称之为“三实论”。“三实论”融新闻理论、文学理论、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于一炉,集宏观性、导向性、思辨性、实用性于一身,在我读过的新闻文论集中,更显得厚重、系统,具有鲜明的理论色彩。初品“三实”之果,喜悦、兴奋之余,收获良多。概言之:理性思维——“三实”的根基;生活底蕴——“三实”的沃土;艰辛磨砺——“三实”的雨露。读这本书,使我看到安生同志在2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通过不断地打下理论基础,不断地积累生活的底蕴,不断地勤奋耕耘,一步步走出了自己独特的成才之路。这条成才之路,既具有他自身的个性,又有同行们成才的共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安生的这本“三实论”就更加可读和耐读了。  相似文献   

11.
美国《侨报》日前刊登新闻观察:一个美国家庭在抵制“中国造”近一年后终于发现,“没有中国造,生活一团糟”。看到这样的报道,笔者有抑止不住的兴奋,相信大多数中国人也会如此。可是,细读报道发现,使美国人“生活一团糟”的“中国造”不过是“桌子上的电视机、门边的网球鞋、圣诞树上的彩灯、地板上的洋娃娃”等等。这一下子又把我从兴奋的山顶推到了扫兴的山谷,自豪感也大打折扣。我们知道,生活不外乎衣食住行。那么,是不是没有中国造,美国人的衣食住行就一团糟了呢?事实肯定不是这样,美国人未必都穿中国造的服装,也不是缺少了中餐就“嘴里…  相似文献   

12.
我当村支书有20年了。1995年,我刚接村书记时,村集体收入不足5万元,环境也脏乱差。一开始想发展经济,可是,看到村里环境现状,我想必须“打扫屋子再请客”,于是我就起了环境立村的想法。当然,两委开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都通过了,一个“五年环境整治计划”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3.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林彪已身居显要,开始了苦心孤诣的造神运动。正当林彪在文革中出尽风头、大红大紫时,偏居台湾的蒋介石在国民党一次中常委会议上就直截了当地说:“我不相信林彪这个人会忠于毛泽东。”会后,蒋介石的秘书陶希圣一再提及,蒋说查一查1945年的档案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14.
江总书记在200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指出:“必须牢牢掌握舆论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舆论反映着国家的形象和社会的精神风貌,舆论引导是加强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江总书记站在时代前沿对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根本任务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领会这一重要精神,是当前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一、牢牢掌握舆论工作的领导权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集中体现。早在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就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我体会,江总书记关于舆论…  相似文献   

15.
吴晓燕:我在进京“红旗”车组——T/8次客运列车上工作已经13年了,通过公开竞聘担任列车长也有5年。算起来整整有6年的时光是在列车上与旅客一起度过的,客运工作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夏天,我经历了最难忘的一件事:就在列车执行北京——成都的运行任务,开始  相似文献   

16.
专版记者如何同新闻正刊的记者“抢”新闻?作为专版的一名专职记者,我的感觉是专版稿件也应该强调新闻性,但专版的新闻稿件,又应该与新闻正刊明显不同。寻找新闻的第二落脚点,是专版采编人员可以追求的目标。党报的专版和新闻正刊一样,共同担负着紧跟时代、反映现实、折射历史的任务。尽管同是新闻纸,新闻正刊与专版的新闻样式与特征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正刊新闻更强调时效性,要求对信息及时快速反映传播,以成“先声夺人”之势;在报道内容上,由于受时效性及版面所限,往往只能“择其要而告之”,着重回答“发生了什么事”。而专版如果一心想与正刊抢“新闻”,就会演变成与其他媒体“同题竞争”的格局,而由于受出版时间的限制,专版记者即使抢到了最新时效的新闻可能也会遭遇发不出的窘境,所以这条道很难走得  相似文献   

17.
一、“文革”期间的外事工作 1,来到北京从事外事工作我来北京之前是河北省委秘书长、河北省委统战部长兼天津市委统战部长,1965年,我被调到外交部.在外交学院学习了一年。1966年“文革”开始了,派我带一个工作组到外交学会,当时在搞大鸣大放,搞了个把月。那时候郭影秋调到北京市委工作,组织上准备调我去人民大学代替他的工作去搞工作组。我当时不太想去。正好那时候毛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时.说派工作组是错误的。于是我就要求不去人民大学搞工作组了。经市委同意,就没有去人民大学。  相似文献   

18.
2002年,我采写的人物通讯《本继:植绿两山一沟的僧人》。分别获得“甘肃省2002年度好新闻通讯一等奖”,“中国报协城市党报好通讯二等奖”、“中国报协城市党报副刊、星期刊好作品二等奖”,“中国地市报作品好通讯三等奖”、“甘肃省第十六届‘环境好新闻’三等奖”共五个奖项。总结起来,这与我近些年来认真研读、实践梁衡同志的新闻理论不无关系。我这个人比较偏爱梁衡同志的新闻论著,这篇作品能获奖,可以说是得益于他的有关新闻论著。梁衡先生在《传媒新论》中认为新闻可以分为“瞬间新闻和稳态新闻”,瞬间新闻由于时效性强,稍纵即逝,因而“记者写这种新闻关键要快,叫‘抢’新闻。”他还认为“稳态新闻”是指事件“早就发生.并一直存在着”,  相似文献   

19.
17岁那年,他就在瑞金为毛泽东站岗 我很早就从许多文件、档案中看到张耀祠的名字。1990年,我出差北京,住在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招待所,曾去寻访他。到了他家,才知他平日不在北京,而是住在千里之外的西南某地。1991年5月。1992年10月、1994年5月,我三度飞往西南某地,在一个军人警卫的大院里,终于见到了他。多年之后,当时情景记忆犹新。 年逾古稀的张耀祠,穿一件蓝衬衫,很随和、健谈。大约因为他远离北京,几乎没有谁前来采访。我们的谈话是从他的名字开始的。我在一些文件上见到“张耀词”,在另一些文件上见到“张耀祠,不知他的大名究竟叫什么,他哈哈大笑,说出了其中的“典故”。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闻立法问题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学术界就提出来了。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王宝森事件”的发生,学术界呼吁新闻立法的人就更多了,但反对新闻立法妄图压制或逃避舆论监督的人也更多了。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党中央作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英明决策,并且提出了“把党的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1998年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