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瞭望》1987,(11)
读者李润来信编辑同志: 我校工会受教职工委托,于1985年12月26日与北京“京辽贸易公司山叶商行”签订购买万宝牌电冰箱60台的购贸协议,并一次预交货款60294元。按协议规定,交款后两个月内全部付货。可迄今为止,我们只取回25台冰箱,尚欠35台。 据该商行负责人讲,由于广州方面未供货,因此他们不能付货。我们强烈要求,如不能付货应立即退  相似文献   

2.
我的儿子读书比较自觉,各科学习成绩也都不错。于是,他成了我的几位同事教育自己孩子的样板:“看你郭叔的儿子,学习根本不用父母操心,你能有人家的一半,也就烧高香了……”时间一久,这些孩子不但不服,还产生了逆反心理:干嘛老是比他!有的甚至对我儿子产生了反感——就他能!我儿子有所察觉之后,  相似文献   

3.
旅朝散记     
张帆 《瞭望》1987,(37)
中国新闻代表团最近访问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所到之处,人们见面第一句话就是:“见到中国同志,非常高兴。”服务员、导游和街头的老百姓听说我们来自中国,都用汉语说:“你好”,“再见!”有的还唱一段中国歌曲。我们感到如何进入了友谊的  相似文献   

4.
因为工作需要,我从业务部门转到政工部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搞政工是份“清苦”的差事,不像业务工作那样看得见、摸得着,易出成绩。但干上以后,我却爱上这一行。要问为什么,一句话,锻炼人! 我原是学铁道工程的,在我转口搞政工的时候,一些亲朋好友对我说:“放着好好的专业不干,太可惜!”也有的说:“干你的本行,轻车熟路,搞什么政工?搞不好要引火烧身!”在更多的人眼里,这年头,干政工整天就是看报、写文章、开会,既没实惠,也没  相似文献   

5.
偶尔听到两个「下岗」干部侃大山: 甲:我这辈子,领导就和我谈过两次话,一次是我提干的时候,一次是我被免职的时候。 乙:嘿!你还比我强呢!我这辈子,领导就找我谈过一次话,就是提我当官的时候。我被免职后,见到的只是一份冷冰冰的文件,哪位领导也没再各理过我。  相似文献   

6.
《瞭望》2003,(9)
1999年“两会”结束时的记者招待会上,担任总理刚满一年的朱镕基就1998年的形势说了一段引起国内外共鸣的话:“过去的一年我感到非常难,这个困难超过了我预料的程度。第一,我原来没有估计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么大;第二,我国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也超出了我的预料。但我感到满意的是,我们在以江泽艮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依靠全国人民的努力,我们站住了,这两个困难我们都挺过去了。这是不容易的,所以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了一句:‘来之不易’呀!。”  相似文献   

7.
今年一月二十一日晚,导演赵焕章带着他的新影片《咱们的退伍兵》和主要演员汪宝生、丁一一起被请进了中南海。胡耀邦同志看了这部影片之后,高兴地对他们说,很好,很好!影片对百万退伍兵是个表扬和鼓舞。胡耀邦同志还告诉他们说:“我看过两遍《喜盈门》,看过一遍《咱们的牛百岁》。”他希望多拍些现代题材的影片,多拍些农村片,要鼓舞人们搞四化,搞两个文明建设。胡耀邦同志说,在一段时  相似文献   

8.
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书房里,除了一个装满古董和书籍的书柜,两把简易沙发之外,就是各种各样的牌匾:有扁形的、长方形的、松木的、枣木的;有的是绿底金字、白底红字、也有的是红底金字……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琳琅满目。在这里,可以看到我国许多著名书法家、画家和其他社会名流的题字和画作:有王朝闻的手书“宁朴毋华”、冰心的笔迹“篆刻奇才”,胡厥文的墨宝“好学不倦”…… “喝!好一个木雕牌匾的世界!”当我第一次踏进大连市南山附近这个普通家庭的书房时,禁不住连声赞叹。老书法家陈叔亮曾对徐乃仓说:“你是刻  相似文献   

9.
瞭望哨     
《瞭望》1985,(20)
如此“方便旅客” 湖北 叶达泉 四月份到北京出差,托运了两件行李,我下车以后到车站行李房去提取时,服务员同志说:“交八角钱!”我忙问道:“什么钱?”“搬运费!”她回答得很干脆。我想这点东西用不着他们来搬,于是说:“我自己搬行吗?”“不能进!”她有点不耐  相似文献   

10.
国产货一定不如进口货? 金秋。上海三钢商场冰箱柜台前,顾客们围住了一批新到的白雪牌电冰箱,争着询问营业员:“压缩机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 “国产的。”当听到这样的回答时,本来兴奋的表情从许多人脸上倏然消失了。 “为啥国产的就一定不如进口的好?”营业员颇为不平,“可以试一试嘛!” 有两位教师当即拿出随身带的温度计,放进通了电的冰箱。过了20分钟,取出一看,想不到温度竟降  相似文献   

11.
曾子易箦     
《礼记·檀弓》里记了这么一段故事:曾子弥留之际,他的学生乐正子春和他的儿子曾元、曾申在床边侍候着,一个童子掌灯坐在屋角。童子看到曾子身下的席子,说:“这么漂亮的席子,不是大夫的吗?”子春赶紧示意他住口,可是曾子已经听见了,“哦”了一声,意思是问童子说什么。童子就重复了一遍:“这么漂亮的席子,不是大夫的吗?”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氏赠给我的。我自己不能动了,曾元你来帮助我把这席子换下去。”曾元说:“您病重了,不能动,等天亮了,再帮您换吧。”曾子说:“你对我的爱,还不如那个童子。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小人)之爱人也以姑息。我能够按照礼数寿终正寝也就行了,还图个什么呢!”曾元扶他起来,换了席子。还没有躺安稳,曾子就故去了。  相似文献   

12.
屈指算来,我搞宣传工作已25个年头了,人生的三分之一啊!这中间经历了风风雨雨,尝遍了酸甜苦辣。有人把政工比作“季节”,冬去春来,春去冬来地轮回。而我却出于偏爱,对本职工作总有一种暖洋洋的春天般的感觉。即使这样,也时常令我有一种分不清、解不开,难将苦口对人言的困惑。就说机构设置、人员归属吧: 我所在的部门最早叫宣传科,是党委下属部门,名正言顺工  相似文献   

13.
一瓢饮闲话     
宏图 《瞭望》1989,(15)
物理学家吴大猷先生出任我国台湾省中央研究院院长时,直率地表示:“我最恨叫什么什么长!管他什么长!官场,听着肉麻!尊敬我,叫我吴先生就够了。”又因两位高足——李政道、杨振宁成就卓然,舆论每每以“精心培植”称颂先生。为此,在《回忆》中,先生以“适逢”、“巧遇”,淡淡带过,云:“譬如两颗钻石,不管你把它们放在那里,它们还是钻石。”功成而弗居之坦荡襟怀,堪为师  相似文献   

14.
古元画牛     
古元用水墨画成的《牛》、给我的附信和我给他的回信的复印件,这三件东西一年以前收在一处,在这半个月里没有找到。家人查找别的文稿时,才偶然发现了这三件不应当丧失的纪念品。 两封信,照录如下:王朝闻同志 八月五日在炎黄艺术馆嘱我作一幅“巴掌大”的小画,写上一句喜欢的话。现寄小品水墨画《牛》,请收,指教! 祝好!  相似文献   

15.
最近,议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了,除了议论政治工作的方法、内容需要改进以外,还对政工人员的基本素质进行了探讨。有的同志提出:政工人员必须具有演讲的才能。对这一提议,有的赞成,有的不置可否,也有的提出异议:“决不能让能说会道、华而不实的人搞政工。”他们把“能说会道”与“华而不实”等同起来。其实,“能说会道”与“华而不实”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能说会道是讲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和鼓动能力很强,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华而不实是指一个人外表好看,内心空虚,言行不一,思想品德不好。二者并没有必然的  相似文献   

16.
1992年5月打进深圳建筑市场的齐齐哈尔铁路第一工程处第三工程段机械化施工队的37名小伙子,见到刚从内地来的段长孔祥仁,说的第一句话是:“到这边已经一年半了,可想家了!” “小伙子们,先别急,我给你们‘背’来了!”孔段长风趣地说。 “老段长别拿我们开心了!”小伙子们一下围住了老段长。 “真的,我这里有你们37个家庭的录像,里边有你们的妻子、孩子、父亲、母亲;还有你们的房子、果树……全都‘背’来了。”说着,孔段长拿出了录像带,  相似文献   

17.
“我记得,我们从来没有坐下来仔仔细细地沟通过,甚至没有一次谈话超过10分钟……您总说:工作忙!是的,这我承认。但我想说,您这只是一种托辞,一种骗术!您想想,您什么时候真正关心我和小弟的成长过?每当您看到我和小弟做事不符您心意或者做了什么错事时,您有几次真正心平气和给我们讲一下道理?没有,在我的记忆里,您只会发火!只会瞪眼!只会吼!……我很想知道,您的人生信条是什么?您的追求与抱负是什么?现在实现了吗?” 这是我女儿在1993年10月16日  相似文献   

18.
田家墨趣     
江山 《瞭望》1985,(19)
老画家田辛甫画的《葫芦》,可称一绝!在绿叶扶疏、茎藤攀援之间,悬挂着几个嫩黄色与深棕色的葫芦,高低远近,错落有致,怪不得有人赞道:“笔下有意,情趣横生”、“但得神遇,不以迹求!” 我至今还没有找名画家求画的经历,但耳闻有的画家以方尺论价,尺把大的画儿就要成百上千,少一个子儿也不干,求画真比登天还难。田老身为中国美协河北分会主席和中国美协理事,早已是遐迩闻名的大画家,他能满足我的愿望吗?  相似文献   

19.
“太平官”历来为 人们所不齿。古书上有 则寓言——某县官见到 阎罗王,请求让自己继续当县太爷。其理由是:“虽然无功,但亦无过”。阎罗王说,不对,公一生处处求自全,无功即有罪矣!岂能让尔等庸才坐“铁交椅!” 在当今社会中有没有“太平官”?回答是肯定的。君不见:有的为官多年,江山依旧;有的为官一方,百姓缺粮;有的年年为官,经济下滑;有的岁岁为官,人民生活无改善。然而为官者仍过着太平日子,乌纱帽照戴,权力照有,顶多异地为官,依然潇洒地活着。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五年深秋的一天,四川叙永县大树乡青年罗仕华疾步走在回家的路上,想到自己就要成为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脸上绽出甜甜的笑容。到家了,罗仕华站在门前,刚才的兴奋骤然变成了忧虑:父母会答应自己走吗?两个妹妹在上学,十岁的弟弟仕银是个哑巴,父亲卧病在床。 走进家门,罗仕华沉默了一袋烟工夫,终于对卧病在床的父亲说:“爸,我去验兵了。”他出乎意料地看到,躺在床上的父亲罗永书虽没有说话,眼睛里却掠过一丝满意的神色。罗仕华一颗悬着的心放下来了。然而,面对家里缺乏壮劳力的状况,他有些犹豫了:“爸,我不应该去报名。”不料,罗永书坐了起来:“尽说傻话。你走了,家里有我呢。别看我眼下有点儿病,这算啥,爸才四十二岁,病好了,啥子活计干不来!”“俺罗家要出军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