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统一战线》2003,(12):25-26
加强对统战干部的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统战干部队伍,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举措,不仅关系到统战干部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更关系到爱国统一战线的蓬勃发展。因此,必须从党的统战事业发展的高度,进一步加强统战干部队伍建设,努力使每一位统战干部具有“坚定的立场、民主的作风、广博的学识、创新的精神”,成为深受广大党外朋友欢迎的统战干部,为新世纪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要注重培养政治成熟、立场坚定的统战干部。统战部是政治机关,统战工作是政治工作,统战干部…  相似文献   

2.
切实搞好统一战线干部队伍建设□中共柘城县委副书记高继锋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统战干部是我国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这三个干部队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工作,是新时期改革开放和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柘城县委认真贯彻党的干部政...  相似文献   

3.
秦华 《群众》2012,(12):43-44
伟大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成就伟大的事业。培养选拔大批高素质、有影响、作用大的党外代表人士,迫切需要一支能力强、素质优的统战干部队伍。切实加强统战于部队伍建设,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是当前统一战线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以及广西近年来在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提出建立健全多方互动一体的党外干部培养选拔机制,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领导,整合统战资源和力量,实现党外干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有效途径的思路,以利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的党外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5.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委在抓统战系统党内和党外两支干部队伍的培训工作中,坚持做到“五到位”,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县委一班人认为,抓好统战系统两支干部队伍的培训,以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既是党中央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自治区党委统战部的直接指导下,我们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战略高度出发,不断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在落实党的有关党外干部的方针政策、培养使用党外干部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强化统战意识,狠抓思想认识呼市是自治区的首府,是党外干部集中的地区。进一步加强党外干部工作,不仅是历史赋予统战部门的重要使命,也是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加强多党合作制度,圆满完成十五大历史任务的重大战略。近几年来,呼市委统战部从这一战略高…  相似文献   

7.
党外干部队伍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在新时期,由于社会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和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这两个范围的联盟构成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整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据统计全国统战对象大体包括11个方面,有1亿多人,其中知识分子占3000多万,知识分子中非党知识分子占总数的70%,党外知识分子人数众多,分布面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宝贵财富。要团结方方面面的统战对象,要实现最广泛的大团结大联合,固然需要…  相似文献   

8.
着眼长远狠抓基础——张帼英谈统战干部队伍建设5月6日,广东省委副书记张帼英在全省统战部长会议上,要求各级统战部门要“着眼长远,狠抓基础,加紧培养跨世纪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和统战干部队伍”。张帼英说,统战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加紧培养跨世纪的党外代表人...  相似文献   

9.
正党外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优化党外干部成长路径,既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既是中国共产党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基础,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的组织保证。优化党外干部成长路径,是推动党外干部培养、选拨、使用、管理工作,促进党外干部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元月8日,河南省委统战部制定印发了1997-2000年统一战线干部培训规划。规划提出统战干部培训的基本目标是:加快基地建设,完善教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按照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四年内全省统一战线干部轮训一遍,促进统一战线两支干部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规划》的具体要求是:1、根据中央统战部的安排,每年安排20人左右的地厅级党外领导干部、党外代表人士和统战干部参加中央社院的学习培训。2、省级民主党派、工商联机关处级干部;省人大代表、常委中的党外人士和省政协的党外委员、常委;在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副处级以上领导职务…  相似文献   

11.
党外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优化党外干部成长路径,既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既是中国共产党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基础,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的组织保证.优化党外干部成长路径,是推动党外干部培养、选拨、使用、管理工作,促进党外干部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正党外干部是我国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亟需各种人才,新时期关注党外干部成长,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基础,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相似文献   

13.
党外干部是我国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个层次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选拔党外干部,既是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基础性工作,又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在新的形势下,做好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必须注重以下“三性”:  相似文献   

14.
充分发挥"三个基地"作用做好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学院应充分发挥"三个基地"作用,做好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工作.由于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养不同于党内干部教育培养的特点和规律,社会主义学院的存在和发展是不可替代的.社会主义学院在党外代表人士的培训中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和统战干部教育培养,是新形势下巩固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在必然要求,应抓住三个着力点,实现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党外干部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历来是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新世纪新阶段,能否培养和选拔政治可靠、德才兼备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高邑县委统战部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推进“四个一工程”,努力加强网络统一战线阵地建设,取得良好效果。一、培养了一支熟悉网络、善用网络的干部队伍。加大对统战系统干部和党外干部信息化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电子政务与统战工作等方面的培训。  相似文献   

17.
加强统一战线党外代表人物和党的统战干部队伍建设,是新时期党中央对统一战线工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是直接关系到统一战线方针、政策能否全面贯彻落实的重大问题。 在新时期,由于社会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和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两个范围的联盟构成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整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这就要求全党同志努力工作,坚持长期地、连续地、具体地、一步一个脚印地  相似文献   

18.
党中央非常重视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为了更好地推动党外干部队伍建设,迫切需要弄清楚党外干部的角色定位问题。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和相关文件的规定,以及全国各地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实践,党外干部的角色定位可概括为:从身份上看,党外干部首先是干部;从性质上看,党外干部是行政干部;从内容上看,党外干部是事务性干部;从功能上看,党外干部是辅助性干部;从目的上看,党外干部是统战干部。  相似文献   

19.
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党外知识分子问题成为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一个关键问题。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分子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而知识分子中党外知识分子又占了大多数。另一方面,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对象大多与党外知识分子有关。如各民主党派成员大多数是党外知识分子,科技界、教育界、医药卫生界、文艺界、法律界的统战人士基本上都是党外知识分子,经济界中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大多是党外知识分子。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为了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统战干部队伍,树立典型,弘扬正气,激励广大统战干部为巩固和发展新世纪爱国统一战线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央统战部决定,授予斯塔同志“中央统战部优秀党员干部”荣誉称号,并在统战系统开展向斯塔同志学习的活动。斯塔同志现任中央统战部民族宗教工作局副局长、西藏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藏族,1973年入党,1984年调入中央统战部,先后在我国驻印度使馆和瑞士苏黎世领事馆从事国外藏胞工作,1997年回国后继续在中央统战部从事西藏工作。长期以来,他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