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地艺术是一场发生在美国土地上并以其为中心展开的艺术运动,是艺术史上第一个以自然本身作为艺术作品表现形式与存在的艺术流派。然而,与浪漫主义的"回归自然"不同,大地艺术更多地是借用自然的形式来抨击其时的社会文化现状。而追溯其历史文化缘由,则最早可联系到美国文化形成之初的"荒野精神"。通过对"荒野精神"形成的发掘,可以阐明大地艺术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王恒 《求索》2012,(1):253-256
罗马法的世俗化始肇于11世纪末,伴随着教皇革命而逐步开始的。中世纪王权和神权的斗争为罗马法的世俗化带来挑战和机遇。王权的最终胜出使罗马法在19世纪完成了世俗化的重大转变。世俗化的罗马法在婚姻、主体制度和利益等方面强烈地表现出与过去不同。作为一种形式理性的罗马法,世俗化疏远了人对神的关系,带来了人的焦虑。  相似文献   

3.
按沈从文的思维逻辑理解沈从文,重要的在于理解沈从文通过艺术探索所体现的精神追求。上世纪20、30年代无人理解沈从文创作中艺术情感的真实性,40年代人们指责他创作追求虚幻无聊的形式主义。实质上沈从文的创作过程就是其精神追求的过程。其创作生涯中的每一次转变,都是他精神探索的一次冒险,每一次冒险的同时也伴随着艺术上的新突破,由此留下了他各个不同时期精神转变过程中艺术探索的精彩之作。  相似文献   

4.
贝格尔早期从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中探讨宗教对人类"建造世界"和"维系世界"的神圣作用,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他的世俗化理论,但是对世俗化对宗教产生的影响表现出悲观态度。然而,随着宗教复兴运动的发展,贝格尔又提出"去世俗化"理论,以宗教更加复兴的基调回击世俗化理论中的悲观论点。  相似文献   

5.
陈世扬 《求索》2013,(9):102-104
审美既具有超越性的一面又具有世俗化的表现。审美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平面化、官能化等特点,即审美世俗化的发展趋向,这是审美发展的必然,也是审美在大众化发展的结果;但审美在更高境界中又实现了审美超越性。事实上,审美在主体欣赏的过程中既有着世俗化的一面,同时又蕴含着审美超越性的存在.二者在大众欣赏过程中相互交集,又在一定程度上离散。  相似文献   

6.
论现代化条件下的宗教世俗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俗化是当代宗教意识的主体色,也是当代宗教发展的潮流和显著特征。宗教世俗化的过程是一个涉及人文精神、宗教权力、宗教观念、宗教价值取向、宗教礼仪和戒律、宗教情感及传道方式等诸多方面,经历从"附魅"到"祛魅"、从核心化到边缘化、从"上帝万能"到"上帝已死",从彼世到此世、从繁琐严格到简约宽松、从间隔性到新的交感性的复杂过程。世俗化与宗教热这两种似乎矛盾的相关性现象的奇特结合,伴随着世俗化过程中出现的传统宗教的复兴和新兴宗教的兴起,其背景恰恰是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青年思潮的世俗化倾向不仅是青年反思历史和现实,进行主观选择的结果,也是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青年思潮的世俗化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  相似文献   

8.
刘桂荣 《求索》2008,(8):57-59
视觉文化的到来以及视觉性的在场成为人类现世生存的表征,在这种生存境域中,艺术与科技的联袂共舞营建着艺术王国的辉煌,制造着种种视觉的狂欢。但现代科技的膜拜性、传统艺术的疏离、新媒体传播的流变性与精神审美的缺失又严重威胁着和谐的建构,因此需要人文生态理念的奠定、艺术批评精神的置入、视觉素养的培育和数字艺术产业中的和谐共建来使传统艺术和现代科技得以和谐建构。  相似文献   

9.
以基督教为论述中心,可以把宗教世俗化进程分为《旧约》时期、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时期、自由主义神学时期以及当代的宗教复兴时期,相应地可以把它归纳为历史化、理性化、主观化以及世界的“返魅”四个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10.
鲁迅向个体生命寻求"和谐"的艺术精神生动地体现着韧性的文人气节。散文诗《影的告别》以平常人烦恼事的"孤独心语"倾述着个体生命的困惑,以"二重"心理移情于现实与梦幻。就感性而言,似乎都是些狂语,但其理性隐喻又启迪于人:人生中,难免逆境与不顺,倘若换一个角度调侃遭际,以善待自我、善待人生的超脱消解烦恼,那么——没有任何力量能使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立的话!  相似文献   

11.
以“学济南交警,创造本地实绩,实行全员规范化上岗,让所有窗口都亮起来” 为宗旨的活动在全国公安机关广泛开展以来,产生了被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交警效应”。它所涵括的不仅是“学济南交警”活动所产生的外部观感,真正能体现其精髓,揭示其内涵的是其内在的推动力——“交警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交警精神”的核心内容;勤勉敬业是“交警精神”的表现形式;廉洁自律,克己奉公是“交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交警精神”是热情服务与科学管理的最佳结合点,成为探索新时期确立科技含量高、法制化、规范化、服务型的交通管理模式的指导思想。不仅如此,“交警精神”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教育作用、警示作用和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艺术教育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艺术教育从历史上就着眼于人的发展,艺术教育和艺术对于当代人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人们满足全面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而宗白华和朱光潜都曾提倡的艺术化的生存方式则是艺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合理契合,艺术教育以其对于情感体验、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和审美,使人获得健全的人格、超脱的精神和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最终走向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神圣与世俗、超越与临在的二重性是宗教现象内含的两对矛盾与张力。随着西方启蒙运动的兴起,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俗化趋势日益加强,宗教在社会层面的影响力逐渐衰退;另一方面是代表宗教复兴的非世俗化或后世俗化潮流也在强劲增长。宗教的二重化被归结为它的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下一步任务就是如马克思指出的:在理论上揭示这种自我分裂的社会和经济根源,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相似文献   

14.
盛睿  舒景林 《前沿》2013,(16):150-153
现代土耳其自成立之后,凯末尔总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世俗化改革,宗教被限制在私人领域。共和国历史上三次伊斯兰政党的复兴都被世俗化的军队所遏制。近年来葛兰运动的兴起以及21世纪初伊斯兰背景的正义发展党(正发党)执政,土耳其的世俗化面临挑战。始于2010年的中东巨变又为土国内伊斯兰复兴创造了适宜的周边环境,土耳其世俗化灭亡的观点被提出。土耳其世俗化的灭亡与否,主要取决于四大因素:军队,欧盟,国内中产阶级以及国家领导人埃尔多安的个人威权。  相似文献   

15.
钱拥军  郭定昌 《求索》2007,(5):81-82
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流行音乐文化是文化的载体、时代的声音。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反映出流行音乐文化在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世俗化的倾向。流行音乐文化的世俗化体现了社会文化价值的缺失和人文精神的缺失。流行音乐文化的发展需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建设,解决好“扬弃”问题;需要更多“有志之士”投入于流行音乐的理论研究与创作;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6.
马晓军 《前沿》2009,(3):79-82
宗教世俗化是当代宗教的演变趋势,它在现实社会中主要有宗教教义阐释现实化、宗教活动形式简约化、宗教活动场所和教职人员的管理松散化三种形式。宗教世俗化有利于我们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周荫祖 《传承》2011,(7):22-23
党的每一代领导集体都把文化提到立党、执政、治党核心价值理念的高度,精心构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作为党的文化精髓的文化精神,成为现代和当代先进文化核心理念、价值主导的精华,引领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辉煌。党的文化精神至少是由其理性精神、哲学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构成的辩证统一的有机系统。  相似文献   

18.
由于统治者的崇道,明代道教地位隆盛。因迎合了统治者的喜好,正一道更是地位显贵。正一道的贵盛促进了民间道教的发展,而民间道教的兴盛加深了明代道教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的台湾“现代艺术论战”,是中国美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徐复观和刘国松对现代艺术的态度、艺术的本质及艺术创新的方式上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他们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术在绘画中的地位,绘画的功能,庄学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及中国画现代化的路向等方面实有着诸多的精神共鸣,对这两个世代在社会转型期的美学选择和价值取向进行总结和反思,对中国画的现代化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创新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宗教主权的时代,现时代无疑已进入后宗教时代.世俗化的不断推进,使宗教时代得以终结,它还继续深化,成为后宗教时代的社会基础.后宗教时代的到来,在内在逻辑上可以归因于宗教的自我否定.其中,世俗化进程是最为主要的原因,此外还有宗教自身的一些其他原因.只有在后宗教时代,真正的宗教研究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