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美地区地广人稀,生物资源极其丰富,尤其是拥有"地球之肺"之称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在全球生态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在拉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生态问题,甚至发生了"不可逆转的世纪性过失",由此造成的生态损失不仅对拉美地区产生影响,而且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影响.因此,研究拉美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吸取其经验和教训,对于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论俄罗斯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和东西方文明的边缘。俄罗斯文明是独特的文明。东正教是俄罗斯文明的精神支柱。受拜占庭的影响,俄罗斯东正教具有保守主义、救世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特点。尼康改革引起教会分裂,从而使东正教走向衰落。专制制度是俄罗斯文明的政治核心。军队和贵族官僚制度是专制制度的两根支柱。人民普遍的无权和普遍的受奴役,是专制制度的特点。彼得大帝义无反顾地接受西方文明,但没有改变专制制度的本质。由于它是建立在压迫国内各族人民的基础上的,所以很容易被人民革命推翻。时代呼唤俄罗斯文明的改革和转换。  相似文献   

3.
美国文明具有鲜明的优长和弊端两方面的特征,主要有开拓进取与对外扩张、面向世界与全球干涉、重视国家利益与美国至上、倡导民主自由与个人主义、注重实效与实用主义、富于创新与标新立异。优长的一面使美国在200多年的时间里超越群雄,跃为世界头号强国;弊端则是它在世界上越来越受到强烈的抵制、引发阵阵反美浪潮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从道义角度还是从科学角度来看 ,拉丁美洲思想史无疑都应该以印第安文明为开端。这一文明中的思想内容既包含世界各地区早期文明共有的因素 ,更带有本地区的鲜明特点。印第安文化是仍然存活的文化 ,对于印第安文化的态度 ,不仅涉及正确评价历史 ,清除殖民主义文化偏见的影响 ,而且关系到现存印第安人的命运以及拉丁美洲文化建设的方向 ,乃至宏观的世界文化前景  相似文献   

5.
历史证明,东西方文明的复兴都是文明再造的结果。一种文明能否通过再造而复兴,取决于其自我更新活力和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自我调整能力。西方文明在中世纪后半期复兴、在近代崛起并在世界占据主导性地位,是彻底摆脱了欧洲古典文明束缚后诞生的新文明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激烈碰撞过程中,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全面再造的结果。阿拉伯文明则在近东文化和欧洲文化的交融中再造并崛起,对中世纪前半期世界文明的发展发挥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崛起,也是文明再造的过程。1840年至今,中华文明亦一直处于打破旧束缚、持续再造的过程中。东西方文明兴衰的规律表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程,既包含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成分的禁锢和束缚;既要保持自身文化的营养,又须汲取外来文化的活力。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正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和力度继续中华文明的再造,从东西方文明的兴衰规律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全球文明倡议提出后,与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一道共同成为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全球文明倡议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严密的内在逻辑,体现了文明的多样性、共通性、发展性、实践性特征。全球文明倡议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强大支撑,对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实践过程中,要进一步建立全球文明对话交流平台,加强双多边文化合作机制建设,推动全球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各国友好交往,共同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日本农村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政府相继颁布了<食料·农业·农村基本计划>、<经营所得安定对策等大纲>、<提高农·水·环境保护对策>等政策.茨城县政府(相当于中国的省级政府)也随之积极推行了农业改革,制定了<茨城县农业·农村振兴计划2006-2010>,并根据<第六次土地改良五年计划>,加快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增加耕地灌溉设施,同时全力支持有效利用农地、农业用水等自然资源的活动,重视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创造美好的茨城--崭新的富裕,辉煌的明天"为基本理念,持续推进"建设充满活力的茨城农业·农村"的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8.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企业经营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日本企业以“生态企业”为经营目标,通过加强“环境经营”,开辟新的事业领域,并借以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文明冲突论"有着深刻的传统地缘政治色彩,呈现出狭隘性、单一性、对抗性与静态性。从地缘文明的视角进行考察,有益于超越传统地缘理论的缺陷与不足,实现地缘理论的综合性、复合性和动态性。中俄两国可以规避地缘政治的宿命,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0.
马孆 《东南亚》2005,(1):1-6
邓小平同志1978年11月对东盟三国的访问,是他在中国历史进入大转折前夕的一次重要访问,其意义不仅在于邓小平同志在访问中的一些谈话对中国在新时期实行全面对外开放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还在于这次访问本身向东盟国家乃至世界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即中国要化解与东盟国家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对立。从此次访问开始,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并带动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友好关系的发展,从而打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因而这次访问的影响极为深远。本文拟从国家关系、党际关系,以及对外经济关系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与东盟国家从…  相似文献   

11.
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相互间因历史和现实的情感体验,极易导致认知偏差的发生.而两者间不客观不全面地认知,夸大了两种文明的差异,而这种被夸大的差异转而再次影响双方对对方的认知与评价,如此周而复始,严重伤害了双方的民族和宗教文化感情,进而加深双方的裂痕,导致更为剧烈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刘晓莉  刘迪 《东北亚论坛》2007,16(4):101-105
俄罗斯刑法通过生态犯罪的设立保护生态环境,俄罗斯生态犯罪立法的价值取向、范围及处罚方式等,值得中国刑法立法的借鉴。中国刑法应设立生态犯罪以取代传统环境犯罪;中国生态犯罪应将生态法益作为保护的必要要件,其立法范围也要予以拓展。  相似文献   

13.
很久以来,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在社会互动中不断引发新的矛盾和对立.这种矛盾和对立,既源于客观现状,又源于情感及观念.换言之,由矛盾和对立引发的冲突,不仅源于两种文明间客观存在的物质性差异,而且源于双方对对方文化认知及解读的观念性差异.文章以拉什迪的<撒旦诗篇>、"丹麦漫画事件"和美军士兵涉嫌亵渎<古兰经>为典型案例,试图讨论这样一个事实:顺利和成功的社会互动,除了相互尊重、互利共赢,还需要在一系列问题上达成共识,即拥有"共有知识".如果双方所拥有的"私有知识"差异过大,甚至截然相反,而且又缺乏良好的沟通,各自以"私有知识"去解释他人的行为及其意图和动机,那么就很容易由于"文化曲解"导致"文化敌意",进而引发冲突,双方的社会互动就很容易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4.
新的历史时期,东北亚战略格局加速调整演变,其中中韩关系的发展变化成为重要的积极因素。韩国朴槿惠总统当选后访问中国,与习近平主席达成一系列发展中韩关系的重要共识,开创了中韩关系的新局面,也为朝鲜半岛稳定增加了正能量。  相似文献   

15.
埃及是地中海世界和地中海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具有大开放特征。埃及伊斯兰教化与阿拉伯化后,曾在中古时代一度辉煌,随后严重滞后于地中海北岸的资本主义文明。强化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认同,有益于埃及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与未来的大发展。从文明交往的横向维度和历史发展的纵向维度探讨埃及的国家构建与发展问题,则为人们思考当前的中东变局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建设东北亚跨国运输走廊的设想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瓶颈之一是跨国运输和国际物流服务 ,考虑到可操作性 ,因而建设跨国运输走廊和地区国际物流中心就有希望成为启动东北亚区域全面合作的切入点。其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整合“两纵两横”四条跨国走廊运输硬件设施 ,并构建跨国运输走廊有效运营的制度保障体系 ,同时建立“三大”国际物流中心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机制 ,这不仅可以彻底消除冷战留给东北亚的后遗症 ,而且有利于地区经济合作 ,实现经济互补 ,创造地区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明确提出“生态立州”的发展战略,并将其列于6大发展战略首位,充分体现了全州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坚定信心和美好愿景。傣族是西双版纳主要的世居少数民族之一,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以下简称“佛教”),具有传统的生态观,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曾为保护西双版纳的生态环境、传承西双版纳的生态文明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文主要就佛教对傣族传统生态观的影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落后与肮脏是为伍的。未到南非之前,对其环境不抱美的幻想。但到南非实地走访一些地方之后,对其国民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不由得啧啧称道。  相似文献   

19.
朱中博 《国际问题研究》2023,(5):19-47+138-139
全球文明倡议立基于中华文明5000余年厚重积淀,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前景,彰显中国领导人的天下胸怀,体现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使命担当。它以四个“共同倡导”为内涵,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直面文明交流互鉴的突出堵点,指出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基础支撑。推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要落实到政治、经济、人文交流等方方面面。中国与世界的紧密关系,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已经并将继续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提供强大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