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试析美国公共外交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对国外民众的外交形式。在美国外交史上 ,公共外交有过辉煌的历史 ,也曾一度丧失地位 ,近年重新崛起。“9·11事件”后 ,美国政府在反思“为什么世界憎恨美国”的同时 ,把公共外交视为“挽救美国形象”的战略法宝 ,试图通过公共外交改变国外民众对美国的看法。但是 ,在布什政府“先发制人”的强权政策下 ,公共外交显得苍白无力 ,它反映了美国现行外交政策的一种悖论  相似文献   

2.
拉丁美洲与美国文化外交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外交在美国对外战略中占据着显著的地位,对美国实现其外交目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美国政府在官方层面上利用文化作为外交的一个武器却比较晚,正式开始于二战期间,而且首先是在拉丁美洲实施的。因此,美国文化外交的起源与拉美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外交在拉美地区的“试验”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为美国政府在战时和战后把文化外交扩大到其他地区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天赋使命观”是美国外交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17 世纪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清教 徒的宿命论在美国政治文化中的体现。它的基本含义是:美国受上帝委托,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 类自身的命运负有一种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为此, 美国自视为天下唯一的道义之邦, 用自身的是非 标准来衡量其他国家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 认为在外交方面有义务和责任将美国式的自由民主 等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推广到世界各地。“天赋使命”意识对美国外交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优坤 《东南亚》2006,(3):27-34
一、马哈蒂尔外交中的“说”与“做”(一)马哈蒂尔外交中的“说”仔细观察马哈蒂尔的外交语言,可以发现其外交话语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亲”和“一个批”。“三个亲”为:亲亚洲、亲发展中国家、亲伊斯兰;“一个批”是批西方国家,尤其是批美国、英国和以色列。我不想重复马哈蒂尔的豪言壮语,这里主要看马哈蒂尔是如何“亲”与“批”的。1.马哈蒂尔的“亲亚洲”。马哈蒂尔的“亲亚洲”主要表现在他试图以马来西亚所在的东盟为基础,加强与亚洲有影响的力量,特别是中、日两国的团结,形成一种能与西方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抗衡的力量,以维护…  相似文献   

5.
王霄巍  王甜 《和平与发展》2009,(6):1-4,50,71-76
“巧实力”战略是美国战略界针对近年美国国际影响力和形象下降、应对各种挑战力不从心的现实提出的,是一种通过综合、灵活地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实现美国目标的整体战略。奥巴马上台后,“巧实力”战略成为其外交政策与行动的指导思想,使美国对外展示出一种“乐于倾听与合作”的新外交姿态。但“巧实力”外交只不过是奥巴马政府通过灵活运用软硬两手实现美国战略目标的策略手段。  相似文献   

6.
金波 《国际安全研究》1994,(3):23-31,58
本文以法理学原理为基点对国际人权的历史沿革、法律界定、运作限度以及美国“人权外交”的理论依据作了全方位的探讨。作者认为,国际人权作为一种新的权利机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同少数西方国家在国际范围内相互合作、长期斗争的产物,是人权理论与人权实践国际化的产物,是对传统的权利框架的一种突破和发展。国际人权本质上是一个典型的法律的范畴,它依各国国内法和现代国际法的双重结合而存在,且由两者的双重限约而生效。各国国内法和现代国际法的相互协调和双重保障使国际人权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运作有效的权利形式一基于对美国“人权外交”理论依据的考察,作者认为,“人道主义的干涉”这一国际“例外”主义原则就是美国“人权外交”的理论依据,而这一原则实际上并没有为现代国际法学家们所接受并纳入国际法的正式条文中,所以它不具备国际法的效力和权威。因此,美国“人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非法的国际外交实践。  相似文献   

7.
一今年1月8日,美国新总统约翰逊在他的第一个《国情咨文》里提出,要更多地利用“粮食援外”作为美国的外交工具,并且把这一点列为实现美国外交目标的十大措施之一。几天以后,他又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中国国际关系的文献中,关于“话语权”问题的讨论越来越多。透过两个时期的文献研究(2004-2005年的话语权初始期与2007-2008年的话语权兴盛期)可以归纳出四种由于中国自身需求所产生的话语权认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主独立、国际地位与影响力、国家形象。四种认知反映了中国自身对于其改革开放之后融入国际社会、崛起于国际体系之中的一种主观认识论途径。相对而言,西方世界也有相对应的四种中国认识论途径:民主和平论、现实主义、社会建构论、软实力主张,四者建构出一种西方了解世界他者的“客观”认识论途径。中西方两种不同的认识论思维,除了反映出文化与历史经验的歧异之外,更多表现于认识中国、理解中国崛起的知识论途径差异,而这种差异限制了不同行为者在外交实践上的不同思考方向、决策途径,而容易导致擦枪走火之冲突。中国要克服因此差异而可能引起的冲突或伤害,不是选择完全的内化“拿来主义”来缩短差距,或是一味地利用所谓的“软实力”来试图改变他者的误解,而是应该进行话语联盟与理论重构,迫使以美国为首的“普世主义”观点承认相对的绝对性与历史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钱皓 《国际观察》2004,3(2):25-30
本文从历史与理论层面探讨了中美关系发展中的中方决策人的心理因素 ,指出中国人的“受害者心理”与传统“龙文化”下的“大国心态”的相互交织是构建中美外交“脱序”态势的众多基本因素之一 ,同时提出“不怨胜己者 ,反求诸己”是中国完成国家实现所需要的一种健康的国家心态。  相似文献   

10.
乔治.凯南是美国著名的"苏联通",也是美国"遏制政策"的提出者。1946 年他向美国发回长电,1947 年又发表 X 论文,分析苏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根源,在美国政坛和民众中引起震动。时隔半个多世纪,我们再分析凯南的这两篇文章,仍被他惊人的洞察力和预言所折服。他对苏联的民族性格、苏联外交的行为方式有着深刻理解,他的这一认识正是建立在对俄罗斯( 苏联) 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1.
灾难外交中由于受动者不唯一可能产生四种援助模式“国家一国家”模式、“国家一 机构”模式、“机构一国家”模式、“机构一机构”模式。灾难外交在当今环境下具有可操作性,援助 国和受灾国均可就同一目标展开不同内容的灾难外交活动。灾难外交还需遵循主权平等、不干涉 内政、无条件、根据国力、人道主义、自愿、及时等原则,这些原则构成了灾难外交的道义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基辛格是国际外交舞台上拨弄风云的高手,又是西方国际关系学派中现实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头号外交家,他推崇的“均势”外交给他带来了赫赫声名,并左右着那个时代美国的外交走向。基辛格的均势战略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成分。主要表现为:否定道义外交,强调利益目标,维护国家利益;强调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平衡;强调用力量均衡来维护美国安全,建立稳定和平的国际秩序。但基辛格的均势战略思想所反映出的现实主义政治观是不“纯”的,它夹杂着理想主义的成分。其理想主义政治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相似文献   

13.
胡文涛  郭振雪 《现代国际关系》2023,(11):104-118+155-156
外交叙事是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一国国际声誉的塑造、传播和维护。面对特朗普政府遗留下来的美国国际声誉负资产,拜登政府以“美国回来了”的拟人化外交叙事打造美国合群遵约的国际形象,试图通过相对温和、正面的外交叙事积极修复与欧洲盟友的关系,重构美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外交叙事,为修复美国国际声誉进行话语铺垫。拜登政府的外交叙事对于美国国际声誉的修复具有一定的成效,但终究没能走出高开低走的既往套路。但是,由于拜登政府外交叙事自身内在缺陷、美国实力相对下降引发的位置焦虑、国内政治的持续极化以及“否决式政治”盛行,其运用外交叙事修复美国国际声誉的前景不可能完全遂愿。  相似文献   

14.
经过对“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的中国政府,开始彻底调整自己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奋起直追了。   改革开放的大潮涌起,大风起兮云飞扬,美国面对的是又一种精神面貌的中国。   1979年 1月 29日凌晨 4点半,大洋彼岸还是 28日下午 3点半,一位中国老人,一位身材矮小,头脑聪慧的传奇人物,一位经历了几十年战争洗炼、和平考验,两次被“打倒”两次又“复出”的智者,来到首都机场,他就是伟大又神秘的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邓小平没戴帽子,他身着灰呢大衣,深灰色制服,在自己祖国人民辞旧迎新的爆竹声中携夫人踏…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47年的光辉历程,新中国外交也经历了40多年的惊涛骇浪。我国的外交政策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新中国的外交史到底如何分期,国内外学者曾有过许多种不同提法。比如日本学者冈部达咪评中国外交的历史时,说中国外交可以分为:一、“一边倒外交”(195至1953年);二、“和平共处外交”(1953至1957年);三、“大跃进外交”(195至1960年);四、“中间地带外交”(1960至1966年);五、“造反外交”(1966至1972年);六、“反霸权外交”(1972年以后)。据他的看法,“一边倒外交”。“大跃进外交”和“造反外…  相似文献   

16.
公众外交,西方称之为文化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冷战中美国对东欧的公众外交,即美国政府对东欧人民的以传播美国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外交,是美国对东欧"双轨政策"中的重要一轨,也是美国对东欧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美国对东欧公众外交的巨大成功,使美国与苏联,美国与东欧国家政府的较量中占据了上风。  相似文献   

17.
威尔逊对集体安全观的青睐以及威尔逊主义中浸透的理想主义精神, 深深影响着当 代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威尔逊时代是美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理想主义”外交虽然 不是肇始于威尔逊, 但威尔逊在美国外交处于重大转变时期把这种方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自此 以后也就成为美国问鼎世界时所持有的一种思想观念。威尔逊主义对美国的外交理念及美国外交 的历史演变, 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美国外交中的文化价值观因素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从文化价值观角度分析美国外交战略,以图达成对美国外交思想的清醒认识。作者认为,战略利益与文化价值观的结合是美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特征。作者深入剖析了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渊源、主要内容及其在美国外交中的具体表现,并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角度展望21世纪的国际格局,强调指出21世纪的世界将更加多元化,21世纪不是美国的世纪,而是各国的竞相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16年,美国最大的事件之一莫过于四年一度的大选“花落特氏”.特朗普的强势崛起不仅对美国意义重大,对世界而言也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尽管尚未就职,但从特朗普的一言一行、排兵布阵看,他的执政风格、路线变化很可能是历史性的,或者说将和传统华盛顿政治有天壤之别.不夸张地说,特朗普的胜选将是美国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原有分析美国外交的方法和框架可能都会遭受革命性的颠覆,不能简单地把特朗普的外交风格或政策套入此前任何一位美国总统之中.美国外交究竟会向何处走,成为众人关心和关注的焦点,其中美俄关系的走向尤其牵动人心.  相似文献   

20.
扩张主义文化是美国核心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贯于美国立国、发展、崛起直至称霸世界的整个历史进程之中,殖民扩张、宗教扩张和价值观扩张是美国扩张主义文化演进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本质属性。扩张主义文化深刻塑造了美国的外交特性,对美国外交政策和外交走向产生了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